化博客:谁来留住渐逝的少数民族文化
2015-06-06 23:23:5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这两日,在湖南花垣县举办了一场苗族文化艺术节。而在此间召开的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也吸引了众多学者云集湘西。
虽然触目所及都是节日的热闹,但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日渐流失,依然引起不少人的担忧。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都做了大量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但是,如果缺乏民间的广泛参与,仅靠政府之力,又何异于杯水车薪?
苗族没有文字流传,千百年来关乎这个民族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除了正史间有记载之外,更多是依赖于苗族儿女的口耳相传。在很多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歌谣传说,能与正史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诸多正史往往经过层层过滤,失掉很多生气淋漓的史料史实。而民间的史料系统,因不受钳制而价值独特。
早在上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专家学者和探险家就进入中国内地的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巨著《苗族调查报告》,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但当时的中国却拿不出这方面有影响的论著与之媲美。此事让国人备感羞辱:为何对于自己民族知识的了解,尚不如一个外国人系统与翔实?此后,蔡元培委任凌纯声、芮逸夫两位民族学家深入湘西苗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随之问世了民族学著作《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如今,这样的历史大抵不会重演了。但很多曾保存了一个民族历史信息的民间文学和乡风俚俗,往往已经湮没不闻;更多的尚有活力的历史文化基因,也正在因我们的疏忽与懈怠,归于沉寂。
比如,向苗族后代们求问一些关乎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有的年轻人已经茫然不知了。一位教授也告诉我:在贵州紫云一带流传的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描述了近3000年的历史,涉及人物数万人,留存400余个古苗语地名,以及20多个古战场的战争描写,是一部研究苗族乃至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可惜,能传唱这首史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仅靠口头相传不仅有难度,还易出错。这样的史诗,非常需要得到重视与整理、翻译。
返程时,回头眺望这座边城小镇。这里,与沈从文笔下的昔日边城,已经相去甚远;这里,却又还保留着唱苗歌、祭蚩尤的乡风俚俗。在那街角树下老叟老娭的布满鱼尾纹的眼角中,在悠悠击地咄咄有声的拄杖里,我们间或可以感受到一个族群,一段岁月的种种忽隐忽现、难于捕捉的感情与故事。只是,这样的故事在暮霭晚风中传递得太久,不知道,后人还能否有幸驻足聆听?
虽然触目所及都是节日的热闹,但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日渐流失,依然引起不少人的担忧。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都做了大量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但是,如果缺乏民间的广泛参与,仅靠政府之力,又何异于杯水车薪?
苗族没有文字流传,千百年来关乎这个民族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除了正史间有记载之外,更多是依赖于苗族儿女的口耳相传。在很多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歌谣传说,能与正史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诸多正史往往经过层层过滤,失掉很多生气淋漓的史料史实。而民间的史料系统,因不受钳制而价值独特。
早在上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专家学者和探险家就进入中国内地的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巨著《苗族调查报告》,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但当时的中国却拿不出这方面有影响的论著与之媲美。此事让国人备感羞辱:为何对于自己民族知识的了解,尚不如一个外国人系统与翔实?此后,蔡元培委任凌纯声、芮逸夫两位民族学家深入湘西苗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随之问世了民族学著作《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如今,这样的历史大抵不会重演了。但很多曾保存了一个民族历史信息的民间文学和乡风俚俗,往往已经湮没不闻;更多的尚有活力的历史文化基因,也正在因我们的疏忽与懈怠,归于沉寂。
比如,向苗族后代们求问一些关乎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有的年轻人已经茫然不知了。一位教授也告诉我:在贵州紫云一带流传的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描述了近3000年的历史,涉及人物数万人,留存400余个古苗语地名,以及20多个古战场的战争描写,是一部研究苗族乃至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可惜,能传唱这首史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仅靠口头相传不仅有难度,还易出错。这样的史诗,非常需要得到重视与整理、翻译。
返程时,回头眺望这座边城小镇。这里,与沈从文笔下的昔日边城,已经相去甚远;这里,却又还保留着唱苗歌、祭蚩尤的乡风俚俗。在那街角树下老叟老娭的布满鱼尾纹的眼角中,在悠悠击地咄咄有声的拄杖里,我们间或可以感受到一个族群,一段岁月的种种忽隐忽现、难于捕捉的感情与故事。只是,这样的故事在暮霭晚风中传递得太久,不知道,后人还能否有幸驻足聆听?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