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诞生礼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贴,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 “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 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 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 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 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市同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销、锁片,祝愿孩子长大 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回族的命名礼
回族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匐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匐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当阿旬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男孩一般命名为“尔撤”、“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代”、“穆萨”、“尔里”、“晒尔东”、“叶尔姑”等等。女孩儿一般起名为“阿依舍”、“奴姑燕”、“海撤”、“索匪燕”、“法图麦”、“赛里买”、“祖布代”等等。回族除以伊斯兰教经典上的圣贤人的名字命名外,还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婴儿的生日命名。如婴儿出生在斋月,就命名为“来买丹”,出生在古尔邦节(宁夏有的地方称为尔德节),命名为“尔德”,出生在星期五这天坝u命名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为“杜什儿”等等。有的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儿、三姐儿、四姐儿、老娃子等等。有的以动物命名。如牛娃子、牛虎子、羊羊、黑猫儿等等。还有的根据祖父母的年龄,以数字命名。如八十儿、七十儿、六十儿、五十儿等。有的先起一个经名,四五岁后再起一个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学名。还有的在经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回回经名相结合。如马穆萨、王尤拜、黑牧杜尔、周合里肥等,也有终身用回回名的。回族的经名,有不少都是简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简称阿布冬。穆罕默德简称穆罕子,且习惯在名子后面加一个“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麦燕子等等。
在举行命名礼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旬,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添丁之乐--提鸡报喜
婴儿的诞生,自然是令父母喜出望外的大好事。然而,如何将这一喜讯迅速地告知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来分享一下这份天赐的快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报丁礼仪。其中,土家族的"提鸡报喜"可以算得上是少数民族报丁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在土家族地区,妇女婚后一旦怀孕,就被称做"有喜"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在婴儿诞生的当天,男家要事先备好一只鸡、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等礼品,由婴儿的父亲带到女家去报喜。报喜时,不能用口禀报,而必须用鸡来暗示。若是生了男孩,做女婿的就要精选一只红毛公鸡,放在竹篮里,用漂亮的上家族花布织巾盖住,送到岳父家中去报喜;若是生了女孩,则要精选一只红脖母鸡去报喜;如果是双胞胎,则要提上两只鸡去报喜。到了岳父家,做女婿的不能直接把鸡送到岳父面前,而先要将装鸡的竹篮,毕恭毕敬地放在巴神婆婆的神像前,寓意出世的孩子,有巴神婆婆在暗中抚养保佑,消灾免病,一定能一帆风顺,健康成长。然后,将鸡抱到岳母面前,只需喊上一声"岳母娘",其他任何话也不用说。岳母见了报喜鸡便知道了一切。她接过鸡后,往往要道上一声"长命富贵"的祝福语。至此,做女婿的也就算完成了报丁任务,并随即返身回家。
关于"提鸡报喜",土家族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在湘西的武陵山下,住着一户以打柴为生的樵夫夫妇。夫妇俩互敬互爱,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起早摸黑,上山打柴,沿街叫卖,换取米面,糊口度日。可是,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过十载,夫妇膝下并未增添一男半女,令两口烦闷苦恼,愁云不散。
有一天,夫妇俩各自背上背篓,照例上山打柴。忽然天空乌云突现,雷雨交加,一股旋风过后,雨住大晴,白云中突然飞出一对活鸡,飘忽而过,转眼就无影无踪了。这时,樵夫虽感遗憾,但很风趣地对妻子说:"你看我俩还不如这对活鸡,它们都会产卵生蛋,孵化小鸡,传下子孙后代。"妻子听后,只朝丈夫瞪了个大白眼,并没理睬他,可心里憋了一股怨气。俗话说:"欢喜生财,受气生灾。"妻子从此茶饭不思,一病不起。
这样一来,樵夫既要上山打柴,又要照顾妻子,忙得不可开交。几天下来,便腰酸腿软,头昏耳鸣,一扑到床上就进入了梦乡。沉睡中,他看见从南大门飞来一对仙鸡直落到他的跟前,并对他说:"我们是王母娘娘派来的,你妻子的病需用我们的肉来补,方能痊愈,而且还能抱上一对双胞胎婴儿。"话音刚落,樵夫就被感动得嚎陶大哭。惊醒之后才知是梦。
第二天,樵夫将妻子安排好后,又独自上山去了。刚到山腰,真的从南方天空飞来了一对五颜六色、羽毛丰满的活鸡,落到樵夫面前再也不走了,樵夫心想:这莫不是夜梦灵验?于是便将它们带回了家。
回到家里,樵夫却犯起愁来。他想杀鸡救妻,但又不忍心伤害它们。思来想去,他还是拿起刀来,准备忍痛杀鸡。不料,正要动刀时,只见这对仙鸡各叫三声,并从口里喷出一团烟雾,之后便升腾消失,只留下一堆肉体。樵夫不顾一切把鸡肉烧好后端给妻子,这时,已是几天水米未沾的妻子,一闻到扑鼻的鸡肉香味,便胃口大增,狼吞虎咽地将鸡肉一口气地吃下肚。奇怪的是,一觉醒来,妻子的病果然全好了,不久又怀上了孕。10个月后,妻子真的为樵夫生下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中年得子,大喜一桩。小孩出生后的第二天清晨,樵夫便选好一对鸡,特意放进竹篮并盖上土花布织巾,送到岳父家里,告知这一喜讯。小孩洗三时,樵夫又特地买来酒肉,宴请众乡亲。宴席中,乡亲们连连向樵夫夫妇祝贺,不断地向樵夫敬酒。樵夫平常酒量不大,几杯下肚,便醉意蒙胧,糊里糊涂地将吃仙鸡肉获喜的原委吐了出来。众亲友听后半信半疑,惊叹不已,纷纷向樵夫讨取仙鸡肉,以便让自己的媳妇吃后也为他生一个大胖小子或如花似玉的姑娘。在众亲友的央求下,趁着酒兴,樵夫便将剩下的鸡肉按人头分了下去,以满足人们求子心切的愿望。
为了纪念仙鸡的恩德,土家族婴儿一出生,婴儿的父亲便像那位樵夫一样提着活鸡来到岳父家报喜。这样,"提鸡报喜"作为一种报丁礼仪便被土家族人一代一代地沿袭了下来。
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 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请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树下抽打一只小猪,待猪死后,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匝,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辩,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彝族少女披戴沙玛阿嘎头饰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仅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有的地方则一直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先由为首的姑娘用歌声挑逗、审问“换裙”的少女,问她喜欢谁?是喜欢好吃懒做的人,还是勤劳勇敢的人?是喜欢诚实忠厚的人,还是喜欢投机耍滑的人?面对审问和戏弄,“换裙”少女一般不开腔回答, 只是低着头羞涩低坐着,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审问。所有审问的内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边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最后,为首的姑娘总是独唱这样一首歌: 要戴银牌要亲手系, 要 戴珠链要亲友串, 要找知心人要亲自选。 唱完、闹完之后,便请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烁,更有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神态。最后换上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拖地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场的妇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幸福的向往之中,从而使“沙拉洛”达到高潮。
“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如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也不会受习惯法的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则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奸污,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累事件,就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罚。
民间的保育习俗
以前人丁稀少的家庭,忽然喜获麟儿,当然视如珍宝,尤其是祖父母对于“隔辈人”、或者晚年得子者,那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孩子易长大,他们想尽办法,或寄名寺庙、或出寄认干妈,至于打百家锁、穿百家衣,那更是平常了。
命名:民间命名方法和《礼记》内所记的士大夫命名方法不同。若曾在某位神佛那里求子,后来居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讳为根据给他起名,如“关保”(关帝保佑)、“妈赐”(妈祖所赐)之类。再不然就起个卑微的名字,比如叫小狗子、乞食、番薯、阿毛之类。北方严寒有给男孩起个女孩名字的习俗,也为的是好养活,许多男孩名叫丫头、叫妞子,还给他穿上一个耳孔,带一个耳环。最普通的就是起个吉祥长寿的名字,如百岁、长寿、小铁儿、拴子、石头之类。还有给小孩算命排八字,看出五行之中缺那一类,就起个闰土、水恩、火木之类的名字。以上这四类命名都与迷信有关。《红楼梦》五十二回有关于名字的迷信:“……麝月道:就是叫名字,从小儿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宝玉)的小名儿各处贴盖,叫万人叫,为的是好养活,连挑水挑粪花子都叫得,何况我们?”。
百家锁和百家衣:祝贺生小孩的礼物最多的是长命锁,这还不算怎么珍贵,最好是给小孩打个“百家锁”戴,借这百家的福寿,小孩一定好养活。北方称为“化百家锁”,方法和僧道化缘一样,由有小儿的人家派个人到大街小巷人家铺户去乞讨,每家只要一文钱,后凑起来打一个锁给孩子戴上。但是有些无赖却借此骗钱,就有人想出向乞丐换钱的方法。江南凑百家锁的办法则不然,要先用白米七粒、红茶七叶用红纸包起来,总共要准备两三百包,散给亲友,收回时须各备钱数十文、数百文不等,然后将收集来的钱购银锁,正面镌“百家宝锁”,反面镌“长命富贵”,将这百家锁给小孩带上,就可以长寿了。
北平习俗还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所谓“百家衣”就是用各色碎布拼制衣服给小儿穿,意思是这样衣服和乞丐的百结鹑衣一样,可以叫小孩像卑微的乞儿似的易长大。安徽还有“吃百家饭”的习俗,家中小孩体弱多病,就用大红袋向外人家讨些粮米,煮饭给他吃,用意和穿“百家衣”一样。
寄名寺庙:小儿生得娇贵或算出他命硬,就要把他送到寺院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拜在主持名下作徒弟,由师父给他起个法名,有的小孩也穿僧衣。有钱人家到庙里给子弟寄名的仪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写得很细。但书中吴道官给官哥起名叫吴应元,还送了一套道服、银项圈和一些符索法物,计有“一道三宝位下的黄线索,一道子孙娘娘面前的紫线索,一幅银项圈,刻著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一道朱书辟邪黄绫符,上写着: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这几样东西是要长期挂在身上的。《红楼梦》里讲到贾宝玉经常戴着项圈、寄名符,可见明清以来儿童在寺院寄名之风是很流行的。
华北地区儿童在寺院寄名,俗称“跳墙和尚”。《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天津北仓镇每年当春夏之时有小儿跳墙之俗,此风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小儿到庙中祷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谓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装束,直至十三岁跳墙还俗之时,方能更换。跳墙事前必择一吉日,买簸箕一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作枚,及期父母带领小儿又向神像焚香祷祝,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后再使小儿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钱四枚,旁观之人喊声:赶和尚,小儿便将手中所持之钱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又载吴县之奇俗: “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人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得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奉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寿等类,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取回,名曰拔袋。”
认干妈、干爹:认义父义母北方叫作“干爹、干妈”,江南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小孩认义父义母是为了好养活,尤其喜欢认儿女多的人或贫寒的人家的儿女认义父义母,理由是儿女成群的人家,孩子们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贫寒人家的儿童大抵较多,也不娇贵,反而会长大,还有两方家长为了增进两家情感,于是认对方的儿女作义子义女,为的是多一门亲戚来往,至于富翁达官认坤伶、舞女作干女,那是别有居心。各省都有认义父义母的习惯,但是礼节习俗却自不同,现在依次分别叙述于下。
北方人认为认干妈、干爹会对干妈、干爹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从不敢要求比较生疏的人收自己的小孩作干儿子、干女儿,而且认干亲双方要互相送礼,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送礼,作干爹、干妈的也要回礼,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应酬不起。认干亲是喜事,自然要选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仪式,那天父母要准备酒席,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最重要的是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要配上衣料之类。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个长命锁,还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兜肚等等。有钱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打银碗银筷子,否则就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决不用磁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三个头,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就算完成。孩子小,特别娇,认干妈时,干妈要穿上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由裤裆里钻出来,意思是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然后干妈给他带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就用干爹干妈所赠的碗筷吃饭,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饭,就和亲生的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借干爹干妈的福气,必可康强长寿的《杭俗遗风》有一段专讲认干儿子干女儿的事。“承寄干儿子干女儿之风,杭州可谓盛行,盖惟恐其不寿,而以出姓为名,其实亦不过以有事为荣也。干爹干娘送礼以包袱、肚兜二物为重,其余衣帽鞋袜等项,若云取名压帖,此中丰啬不等。其子女送干爹干妈者,备素菜十碗,并糕桃烛面鞋袜鞋膝一切须用物件,随同本生父母前往齐供王母寿星,至于每逢各节,一年之内亦如新嫁女儿,须送各式节景于子女,除夕又送年饭,三年为满。”
杭州和北平这两个地方都是富庶之区,有钱人多,为了儿女,也为了点缀生活,才想出种种办法来找热闹,解除寂寞,因此认干儿子,干女儿这类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每带着很浓厚的人情味儿。
藏族的生日和本命年
我小时候没有听说过谁过生日、也不知道生日是怎么回事,只听说过谁家老人过80大寿,却不懂过生日的意义何在。但我参加工作以后,经常看到周围的人过生日,尤其是给孩子过生日。买一块蛋糕,上面插上蜡烛、把蜡烛点燃,让寿星把蜡烛吹灭,然后将蛋糕切 成一块一块的。这种寿庆不知什么人发明的、觉得不太吉利,为什么不把蜡烛一直点燃在蛋糕上面呢?但后来我的孩子们也让我给他们过生日,我也差不多以同样的方法给孩子们庆祝生日。
生命是可贵的、是美好的,纪念生辰,祝福生辰是很好的愿望。所以,我自己都有过想过生日的念头。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哪月哪日生的,所以,有一年我休假探亲时,我告诉爸妈,我要过生日,我的小孩都过生日。听到我的问题时,他们二老没有马上明白过来,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我的问题。我就一一的解释给他们, 过生日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开始回忆起我的生辰,但他们争论半天也没有肯定的答复。我只好取消想过生日的念头。我尽管很失望,但也没有什么损失,我只能谢 谢他们给我生命。我过不过生日无关紧要。我们家有好几个妹妹,我排行老二,藏历水龙年出生。我的父母算不错,能记得我们几个妹妹的生肖年,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和子女的生肖年,更谈不上过不过生日。
我老家的人把人的一生比喻成羚羊角,羚羊角很长,竹子似的一节一节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经过好多 坎坷和酸甜苦辣的经历。这是憨厚朴实的高原民族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他们的一生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平平安安。藏族大部分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生老病死都牵扯到生属年,弄不清自己属什么很麻烦。
虽然不太过生日,但比较重视每个人的本命年。在本命年,每个人都采取一点措施,做一件黄色的衣服,内衣内裤都可以,必须在本命年的藏历初一穿上,要穿一年,这件黄色的衣服相当于他的护身符。每年的藏历初一就相当于每个人的生日。比如藏历免年12月30 日出生的孩子,第二天是藏历龙年的元月1日、小孩已是两岁了,管它几月几日出生。所以,藏族一般成年人,你问他今年多大,他会告诉你,他属什么,那么自己琢磨去吧。反正是12个生肖里的一个,看他的样子应该有30多岁或者40多岁,大概能推算出来的。藏族一般一生中只过一次生日,而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过不上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梦寐以求的生日,那就是80岁生日。 80岁生日也没有具体的日子,是按藏历初一算。比如这位老寿星是属龙的,而兔年79岁,龙年的藏历初一就是他的80岁大寿。藏族为什么那么稀罕能够活到 80岁的人庆祝生日,由于自然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藏族活到80岁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一生一次的生日以独特的方式祝贺。80岁的人四世同堂没有问题,可以说是儿孙满堂。不管在身边或者在外的儿孙都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备送礼物或者看望老人。给老人准备一身的白衣服,从头到脚,续罗绸缎也罢、白布或者自制的藏氆氇呢,只要是白色就成。在有的农区白袍背上面点缀太阳和月亮的图案,加上满头的白发,当然还有白帽子。这种特殊方式的祝福生日,可能是祝贺他或她漫长坎坷的人生旅途走到了终点站。
回族礼仪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如诞生礼中回族妇女临产时的洗大净,命名礼中给婴儿取伊斯兰教先贤中的名子,向婴儿的左右耳朵分别念“班克”和“尕麦体”,见面礼中的道“色俩目”以及割“逊乃提”等等,都是从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回族的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与宗教维系有明显的区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多重的民俗结构。
第二,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如诞生礼、命名礼、抓周礼等,新生婴儿没有任何社会行为,都是以亲族为重心,举行其仪式和活动。如诞生礼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母和亲属用羊肉臊子面款待朋友,祝贺小孩长命百岁,婴儿满月剃头或有病散乜贴,以求吉利。同时,回族的人生礼仪习俗还表现出一种回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先贤的名子,在抓周礼中希望孩子抓到理想的物品等等。
第三,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在现代,这种仪礼除命名礼外,其它人生仪礼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
第四,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成丁礼-人生新起点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这一习俗称为成丁礼。
普米族的成丁礼大多于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人生的轨迹,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力和应承担劳动义务。接着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父或母亲换下他(她)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一一叩头,敬酒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
据说普米族为年满13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3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人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了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13岁的儿童举行成了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维吾尔族给洗手水的礼仪
“给洗手水”是指维吾尔民间在礼尚往来的社交活动中,主人亲自或特意安排专人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水,让客人洗手。
对于应邀而来的客人要“给洗手水”。在维吾尔民间,不论祝贺家庆还是祭奠家难,或者为了娱乐而请客人赴家宴,要根据来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两个或几个后生担负“给洗手水”的工作。担负这项工作的后生,必须是知根知底,品行端正,穿戴整洁,懂规矩,做事认真的年轻人。
当客人们陆续来到的时候,洁衣盛服,等候在门前迎宾接友的主人便迎上去,欠身施礼的同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宾主以握手礼相见,并以温文尔雅的亲切口吻相互问候后,主人便赶忙请客人进屋入席,再以同样的方式去招呼迎接后面的客人。被主人接待过的客人便由等候在客厅门前的年轻人以“给洗手水”的传统方式来接待。年轻人肩上搭着擦手的毛巾,右手提着专用水壶(一种用红铜铸打成的器具),左手端着接水盆(一种用红铜铸打成的器具),笑容可掬。表情谦恭地请客人洗手。年轻人右手提壶往客人手上倒水,左手端盆接住从客人手上流下来的水,不把接水盆放在地上而端着,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一般规矩是倒水三次,洗手三次。客人在年轻人的服侍下洗完手后,接过递过来的毛巾,一边擦手一边以各自的方式表示谢意,然后在专人的弓!导下进屋入座。
对突然光临的贵客要“给洗手水”。有客人突然光临但主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洗手水”一般在客人坐定,宾主寒暄之后和敬茶吃食之前进行。
以上两种情况下的给洗手水较为典型,但其中有几个细节人们很敏感。首先,主人或代理主人执行“给洗手水”这项工作的年轻人必须把水先浇在自己手上,试一试水的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客人感到水太凉或太热。其次,倒水时一定要精力集中,不能在不到三遍时就停止浇水,而使客人已伸出掬水的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尴尬难堪,这是出客人的洋相,是极大的失礼,是一种缺教养、不懂规矩的表现。这样的事一旦发生,有的客人会因此而勃然大怒,或拍案责骂,或拂袖而去。主人也会觉得丢了他的脸面,倒水人也会因此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恶名远扬,从此永远失去在此类场合出头露面、帮人做事的荣誉。如果客人洗了手之后不是把手上的水珠小心地搓入接水盆内,然后用毛巾拭干,而是甩手,使手上的水珠溅得到处都是,或者洗手不到三遍就把手抽回,使浇到手上的水直落入盆内而溅出来,或洗得没完没了等,也会被视为粗野、浅陋、不懂规矩被人们取笑。不论洗手或“小净”都要冲浇三遍。少于三遍没有达到洗手的目的;太多,会被理解为是有意捉弄人,是对给洗手水者的不尊重。洗手时甩水,人们根据信仰思维惯性认为不但洗浴“失效”,前功尽弃,而且更加污秽不堪。汉族人洗脸、洗手或洗脚都习惯于盆洗,维吾尔人却与此相反,不论是节日、聚礼前和房事后的“大净”,每日五次礼拜前的“小净”,还是世俗生活中餐前必需的洗手,特别是那仪式化的“给洗手水”礼俗等,都采取浇水冲洗的方式。也就是说,冲洗是维吾尔人基本的洗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维吾尔人洗手必以冲洗的方式进行的习惯的形成,首先与他们传统的进餐方式有关。维吾尔人接受筷子并作为自己进餐用的一种工具而普遍使用以前,人们除了吃汤面片或玉米面粥等稀、汤饭时用小木勺以外,吃其他的饭食是直接用手抓来送到嘴里吃。手又是人们在生活中无处不用、无时不用的,最容易受到污染,经常洗手可以保证健康。
其次,维吾尔人浇水冲洗的洗浴方式,与维吾尔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为”缺水”的地域特点有关。新疆广袤、少雨,维吾尔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生活中大量需要用水,但水资源又那么缺乏,“省水”成为“用水”的前提。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使维吾尔等少数民族选择了“冲洗”这种方式,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省水,又可以以最低的用水量达到最高的洁净度。后来逐渐演变成“给洗手水”这种礼仪化的民俗形式,代代相传。
“给洗手水”礼俗的形成流行,还与过去的新疆—一西域,地广人稀,部落、民族之间的争战械斗频繁,人们渴望人间的友好和睦与安宁有关;也与尘沙飞扬的暴浮尘天气,人的机体最容易被污染,常有瘟疫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等原因有关。
门巴族的起名风俗
门巴人基于企盼人丁兴旺,对婴儿起名字是相当重视的,总想起一个吉祥美满的名子。婴儿降生后三天,主人拔掉了象征“闲人免进”的忌讳树,请来喇嘛,回答生的日期和时辰,经喇嘛掐算,或说娃儿从天界而来,或说娃儿从龙宫而来,并说这个娃儿是猪、狗、牛、蛇……转世投生而来。接着给婴儿取名字,若系星期日生的,男的叫尼玛,女的则叫尼玛措姆、尼玛卓玛、尼玛曲珍等;若是星期一生的,男的叫达娃,女的叫达娃措姆、达娃卓玛等;若是星期三生的,男的叫拉巴或拉巴次仁等,女的则叫拉巴卓玛等;若是星期四生的,男的叫普布、普布多吉、普布次仁,女的则叫普布拉姆、普布拉珍;若是星期五生的,男的叫巴桑、巴桑次仁女的则叫巴桑拉姆、巴桑卓玛;若是星期六生的,男的叫边巴、边巴次仁,女的则叫边巴或边巴拉姆。以出生日期取名的,如是初一生的叫次吉,初二生的叫次尼,初三生的叫次松,十五生的叫久阿,三十生的叫朗岗。带宗教色彩的名字尤多,如群培(兴教)、曲桑(善法)、格龙(仙人)、加措(大海)、曲杰(法王)、曲珍(观世音)、欧珠(宝贝)、群宗(聚法)、扎巴(扬名)、克珠(空行)、扎桑(妙发)、扎西(吉祥)、根登(僧众)、格来(善业)、贡布(保护神)、群登(虔诚)、贡桑(普贤)、诺珍(宝仙女)、顿登(降魔)、德庆(大乐者)、多吉(金刚)、当曲(圣教)、土时旺(佛神)、土登(佛教)、达杰(发达)、丹巴(佛权)、居美(无畏)、江央(妙音)。有按星辰到名的,男的叫嘎玛,女的叫嘎玛措姆、刀杰欧珠、白马康珠、仁钦康珠。也有按父名取的,如父叫达娃,儿子叫达娃顿珠,女的叫达娃措姆。也有的出生时双脚先出来的,起名叫岗佐。有的生子多夭折,这就给婴儿起一些难听的名字,如其加(狗尿屎)、帕加(猪屎)、希洛(死而复生)。婴儿起名后,奶奶或婆婆抱着婴儿随喇嘛到屋外,拿着一根燃着的木柴,端一瓢净水,再拿一件铁质农具和一把土,从左向右围着住房转三圈,扔掉四样东西,它的含义是说:肉是从土借来的,血是从水借来的,呼吸是从火借来的,骨头是从铁石借来的,心脏是从天空借来的,房主感谢诸神给主人恩赐了一好娃娃,他(她)会成为一个好猎手或巧手的;扔掉东西后,从房内钻出一个人来,手持用玉米面做的孔雀,跟在婴儿后边,频频向婴儿点头,这意味着吉祥鸟孔雀能化险为夷,它能消食化毒,今后婴儿不会中毒夭亡,能逾越一切艰险,健康成长。从此以后,婴儿可以抱出门外,再不担心鬼魂附身了。
瑶族的成年礼
成年礼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贺县瑶族乡都普遍流行。这种成年礼在瑶家称之为“度戒”。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孩,才有了成年人的权力,可以有资格恋爱、结婚,能博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每当男孩长到15~16岁,都要依俗举行这种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仪式。
过去,度戒要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和“念红犁头”等近十种危险的考验。如今度戒仪式简化了。在山子瑶,度戒时以“跳云台”为重要内容。云台,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诫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掷火进一个装了水的碗里,火立即熄灭。这里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台上勇敢地翻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刚落下,下边的人就拉起藤网一齐用力旋转。此时四周欢呼声雀起,赞扬孩子的勇敢无畏,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走入了社会。
盘瑶的度戒仪式,尚存的还有“睡阴床”、“过火炼”等。举行这些仪式,先要选择好日子,7~9天不等。举行仪式时,大部分时间在家进行,也有选择盘王节这天在公众场合举行的。
度戒时,要跳“捉龟舞”,俗称度戒舞,相传,乌龟在洪荒之年曾撮合伏羲兄妹成亲,以繁衍人类,故瑶族青年在举行成年礼时就要跳捉龟舞。以训诫后人不要再听乌龟的话近亲结婚,舞蹈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舞者手执双镲,有连声碎击、翻镲、洗镲、抹镲、摆镲等,并随擦声起舞,动作有盘腿、吸腿跳、弓步、蹲转等步法,表现了找龟、捉龟、看龟、挂龟等过程,整套摸拟捉龟的动作,使人看到了瑶族人民的诙谐幽默。捉龟队伍的队形变化多样,时而交叉,时而走龟花,时而龙摆尾。舞者个个精神饱满,情趣盎然。
度戒的最后仪式是接受众人的祝贺,受戒者也为自己能长大感到由衷的喜悦。盘瑶的度戒仪式世代相传,不仅使新一代走向成熟,还饱含着前辈对后辈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
彝族的诞生礼——阿依德波堵
彝族对“阿依德波堵”习俗特别重视。“阿依”即小孩;“德波”意指门外的世界、空间、“堵”即出露的意思。“阿依德波堵”可译为“出门见天日”。婴儿诞生三天后到月底这段时间内,要请毕摩选定婴儿“阿依德波堵”的吉祥日,行出户礼。这天,先在屋外院铺一床宽展的竹席,席上放一木盔燕麦汤圆,两支木勺、一杯美酒。产妇在亲友们的簇拥下抱着婴儿出屋坐于席上,以示拜天。抱婴儿出户的时刻,一定要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寓象征美好和希望之意。
然后,举行剪发礼。婴儿由父或母在席上坐好后,由一位与婴儿的生辰相和而且家中人丁兴旺的妇女,用剪刀象征性地为婴儿剪几下头发,而后把剪刀交给婴儿的父或母,由婴儿的父或母从左至右为婴儿剪去胎发,剪毕,即为婴儿穿上新缝的衣服。并将刚剪下的头发装入为婴儿缝新衣时所留的布片缝制的小荷包内,再将小荷包缝在婴儿换下的旧衣上或帽沿角上。接着又行“净身礼”,就是用冷水在婴儿颈部、胳肢窝和胯部擦洗几下,算是第一次为婴儿净身。所用之水必须由婴儿的父亲用坛子将特定的某泉或某河中汲回。这水彝族称“子衣”,意为净水。取水途中忌讳将水倾洒出来,否则,婴儿洗后会发生呕吐现象。所以每一个到大河或山泉汲水的父亲,都是小心谨慎的。
产翁
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时所产生的一种习俗。“产翁”一词, 在欧美称为couvade,一般认为是法文“父亲坐褥育儿”之意。在中国,产翁意即男子通过模仿妇女生育,以加强与初生婴儿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孩子为父亲所生所有,并获得象母亲一样的亲权。其俗是妇女分娩后数天或立即起床,照常参加劳动生产,丈夫代替妻子卧床,模拟产妇生产孩子的情景,并抚育婴儿。亲友前来探望,向他致贺。
产翁坐月期间一如产妇,受到特殊的照顾和医疗护理,往往还有某些禁忌,如禁吃某些食物,禁止从事生产劳动和不许触摸某些物件等。
早在唐代房千里的《异物志》及尉迟枢的《南楚新闻》等古籍中,对中国南方僚人(见僚)、越人(见越)的产翁风俗已有详细记述。12世纪时,云南的金齿人盛行此俗。直到清末及20世纪初,贵州威宁一带的仡佬族仍保留产翁习俗。
法国南部与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区一带古代的伊比利亚人及其后裔巴斯克人,以盛行产翁习俗著称于世。此外法国的科西嘉人,非洲西海岸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些居民,南非的卡菲尔人,印度的阿萨姆人及部分坎纳拉人,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南美洲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以及火地岛的印第安人中,均保留产翁习俗。
中国民间胎孕禁忌
胎孕禁忌大约分为三类,一类是行动方面的,一类是饮食方面的,另一类是冲犯胎神和星煞的。这些禁忌真是源远流长:过去,孕妇不许吃兔肉、螃蟹,不许参加婚礼,不许看死人人硷等等,每月胎神方位也在农历书里附印。
行动方面: 怀孕时期孕妇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邪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此外还有许多事情不能随便,最重要的,就是夫妇要隔房居住,免得再有性行为。现代人都知道怀孕期间性行为容易招致流产,从前人却认为怀孕之后夫妇交媾将引动相火,使先天胎毒加重。
据说,孕妇忌看傀儡戏,不然将生无骨的孩子。
孕妇又称为“双身子”,“双身子”向来不许到庙里去,也不许看死人入殓(至亲骨肉不在此限),不许在亲友婚礼时进入喜房,也不可以在亲友婚礼时担任娶送亲、搀轿、做新装新被褥各种职务,据说如果不遵奉禁忌,就会冲犯星煞,对孕妇和新夫妇都不好。修造动土上梁、商店开张,孕妇也都要躲避,否则双方都会招来不幸。
台湾民间孕妇的禁忌有:
忌吃蟹,否则生出来的孩子会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腿。
忌见月蚀,见则所生子女身体会不全。
孕妇忌触胎神,触则生无骨的孩子。
孕妇参加婚礼则“喜冲喜”,一方或双方会发生不祥之事。
饮食方面:怀孕期间孕妇生理变化很大,受到这些刺激,常常会发生恶咀呕吐种种病情,这种现象北方俗称“害喜”。
妇人怀孕期间想吃许多新奇特殊的食物,但这些东西可能对胎儿有妨碍,于是前人就留下许多禁忌,其中有些是根据医学而起的,孕妇吃了不易消化或患了病,就列为禁忌。这些禁忌有:
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厄
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
妊娠食驴马肉延月
妊娠食骡肉产难
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无声音并缺唇
妊娠食鸡子及干鲤鱼令子多疮
妊娠食鸡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虫
妊娠食椹并鸭令子倒出心塞
妊娠食雀肉并豆酱令子满多黑干黑曾黑子
妊娠食雀肉饮酒令子心经情乱不畏羞耻
妊娠食鳖令子项短
妊娠食冰浆绝胎
冲犯胎神、星煞的禁忌:俗传妇女胎孕事有胎神掌管,胎神常在孕妇左右,所以家有孕妇之时,修造动工,穿凿钉补皆须查明胎神方位,然后再动工。如果触犯胎神,就会造成不幸:或流产,或生残缺儿,甚至母子俱亡。
胎神是谁?《三教授神大全》所收神抵比较完全,但也没有胎神这名字。通俗小说《封神榜》有胎神姬叔礼,只列出名字,并没有讲清他的职能。但是民间传说里司夫妇房帏生育之神是床公、床母,怎会又有“胎神”呢?或许是成胎之后即有胎神守护胎儿吧?
《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载:
“受孕之后,宜避忌胎杀所游,如经云:刀犯者形心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系缚者筋拘孪甚至母殒,祸如反掌。
月游胎杀:立春在房床,惊蛰在户(单扇),清明在门(双扇),立夏在灶,芒种在母身,小暑在灶,立秋在难,白露在厨前,寒露在门,立冬在户及厨,大雪在炉及灶,小寒在母身”。
产后的迷信与禁忌
自分娩到满月为止,这一个月里仍有许多禁忌和迷信。
生产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埋藏胎衣,它不能随便弃置,否则血污冲犯三光,必然招来不幸。这是由于自古相传生产不洁观念的影响。胎衣,一般讲阴阳采捕的人都认为是珍贵的东西。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所言,人胞即胞衣,又名“紫河车”,医家用为滋补的药,有益气补精之效,尤其难得的是头胎紫河车。因此,俗信认为生产后一定要慎重埋藏胞衣,若是被人拿去配药吃掉,婴儿就会遭遇不幸。
生产之后,婴儿的脐带也要慎重处理,剪断时仍要留下一小段,盘结起来,用棉花软布包好,不可沾水,免得溃烂,引起“脐风”,三五天后脐带干枯了,自然脱落下来,成为凹下的“脐眼”,这样最好,若是脐带未落之前,婴儿哭得时间太长,就会成了“气肚脐”,将来脐带脱落之后,脐眼突出,这虽不妨碍健康,仍是不好看。落下的脐带据医家说法可以解胎毒、稀痘。
胎盘及产妇生产所穿之衣服,产褥污秽之物,产后包作一束,由老妇持往抛河中,所割脐带用红纸包存,满月后托人带往远处抛弃,以大都市最热闹之地为最妙,据云此脐经多人践踏,则此儿必胆志均大。
初生儿沐浴、剃胎发亦须选择吉日:
新生浴儿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 ……儿生三日,五用桃根汤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二两,枝亦得咬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渣浴儿良,去不祥, 令儿终身无疮疥。治小儿惊辟恶气,以艾虎汤浴,艾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斗煮为汤浴,但须沐即煮用之。
古人虽然留发,成年之后并要加冠簪笄,但初生儿的胎发则必先剃去,以除污秽,所以产育诸事都列有剃胎法吉日。
忌丁火日初五日剃胎头主儿黑,三十日剃胎头主儿天。通俗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转眼之间过了年,忙着孩子的满月,也没理论什么灯节;十六日春莺起来梳洗,出了暗房……可可的那十六日是个上好的吉日,煞贡、八专、明堂、黄道、天贵、凤辈都在这一日里边正正的一个剃头日子,又甚是睛明和暖,就唤了一个平日剃头主顾来与小和尚剃胎头。”北平习惯也是满月剃胎发,并将剃下的胎发收集起来用红布包好,缝在小儿枕旁,据说这样做小儿就不会惊惧胆小。
小儿出生以后三天不给他哺乳,只用棉花球蘸甘草泡的温开水滴到嘴里,有的地方先用新青布尖蘸大黄和黄连熬的汁滴到嘴里,据说可以去胎毒,将来出痘稀少,直到胎儿排泄出黑绿色胎屎以后,才请一位正在哺乳的妇女为他“开口”。胎儿是男孩,就要请哺喂女婴的母亲或乳母来“开口”,女孩就用哺喂男婴的妇女“开口”。
这一个月里产妇要休息保养,要忌生冷,不能吹风,不可以洗头洗澡,不可以穿针、缝纫刺绣,如果保养不好,就会留下病根,一生痛苦。此种生活台湾谓之“做月内”,北方称为“坐月子”。产房叫做“暗房”,是污秽的,进过产房的人不能祭神或参加喜庆典礼,而且也冲运气,除非至亲女眷,男客从没有进产房的。
产妇要吃补养的食物,一方面补生产时失血的亏损,一方面也希望能有充沛的奶水哺育婴儿。不过各省习惯不同,产妇所吃的补养食物也各异,台湾讲究吃鸡酒,麻油鸡、油饭;北京的产妇食物则有小米粥、白煮鸡蛋、清炖鸡、七星肘子、鲫鱼、芝麻盐、核桃仁、槽糕、缸炉、黑糖,据说七星肘子和田鱼是下奶的。
除了食补以外,产妇还要吃一两剂平安药,普通是用桃仁、红花、当归、益母四种药各等分煎服,可以下淤血、去恶露。 生产以后,当天就要祭告祖先,分别到至近亲友家去送信,并奉上煮熟染红的鸡蛋,生男孩送单数,生女孩送双数,亲友收到红蛋,就要带礼物来看望道贺。如果是头胎,婴儿的父亲要到产妇娘家去向岳父、岳母叩头道喜。
下一篇: 少数民族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