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民族访谈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推动各族文化共同繁荣

2015-03-26 20:31:08 作者:张昌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与各民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现存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因此,重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现与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现实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才能使口传心授的文化符号和特殊技艺,使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与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责任。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加强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当我国全面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众所周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展示了其“双刃剑”的效果,即它在带来各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对各国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各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央政府在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处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迅速加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行列。近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同样证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给我国带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在经济领域,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少数民族劳动力离开其世居地而迁居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使本来就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失去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外来资本和先进生产力的引进,在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毁灭性的冲击,甚至是对自然生态的灾难性破坏。在社会领域,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和传媒网络的延伸,带来了民族地区经济交往和人员流动的增加,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族际关系和社群结构正在逐渐消解,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样,民族意识和平等观念不断增强,源于各种因素产生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在文化领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化的挑战、文化传承的断裂和对都市化的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多重影响。由于旅游开发和大众传媒的介入,少数民族在语言、教育、服饰、饮食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冲击,母语的流失、传统民俗文化的消亡与变异、传统价值观的改变乃至人文景观的破坏等日趋严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外流,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大量流散。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民族教育方式的变迁,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的语言载体发生断裂,年轻一代的民族人口中能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的群体正在萎缩,有能力者通过国家主流教育方式异地求学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大多数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逐渐淡化。互联网和电视等大众传媒冲击了民族文化的传统优势,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民族地区的青年一代逐步适应了“快餐文化”,而逐渐对民族传统文化失去兴趣。研究和探索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应对之策,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与各民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现存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因此,重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现与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现实诉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才能使口传心授的文化符号和特殊技艺,使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社会意义和对未来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们应该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具体途径,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