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西藏鼓乐 敲出雪域高原生活美

2012-12-26 11:20:40 作者:编 来源:西藏商报 浏览次数:0


 

  西藏各地都有鼓舞,相传在洪荒时代,藏族先民们围着冓火跳舞,其中一位捡起干裂的兽皮敲了几下,想不到竟发出轰轰的音响,这个人就发明了鼓。</p>

  在农村,为藏戏伴奏的只有一鼓一钹,非常简单。因此,现代音乐家也用鼓来表现西藏。《阿姐鼓》就以西藏为背景,诠释生与死这一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其宽阔的音响效果,加上羊皮鼓的强烈打击,颇富感召力,弥漫着神秘色彩。</p>

\
那额(热巴鼓)</p>

  那额(热巴鼓)</p>

  那额,又称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地区。</p>

  热巴鼓鼓框圆形,用一块薄木板条煮后弯曲而成,两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属鼓钉固定皮膜。鼓面直径25厘米~30厘米,最小者直径20厘米,鼓框厚5厘米~7厘米,皮面中心区及四周绘有色彩鲜艳的民族图案纹饰,有的还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块红绸或彩色绒球为饰。鼓框下端连接一根用松木制成的圆柱形鼓柄,柄长20厘米~30厘米,鼓柄外涂棕红色漆。鼓棰用细藤条烘烤制成弯弓形,棰头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龙头雕饰。那额多为自制自用,制作较为粗糙,装饰也较简单。</p>

  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持鼓棰击奏,因鼓棰落点部位的不同,音响也有较大变化。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用于喇嘛寺院羌姆、藏戏鼓舞段落和《热巴舞》等民间歌舞伴奏。热巴艺人表演时,男艺人手执盘铃,女艺人手执那额,边奏边舞,鼓点千变万化,乐声优美动听,舞蹈技艺高超,舞姿优美动人。那额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p>

  门巴族那额,鼓框用竹片制作,鼓面一侧蒙野山羊皮,另一侧蒙家山羊皮。鼓身涂漆,鼓框两侧均雕龙为饰。除用于宗教活动外,还用于门巴戏伴奏。</p>

\

卓舞腰鼓

  卓舞腰鼓

  “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ldquo;腰鼓舞&rdquo;。&ldquo;卓&rdquo;意为吉祥,&ldquo;卓舞”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p>

  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p>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多颇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风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的左边。表演时传统的队形为圆形,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2人,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ldquo;∞”、&ldquo;○&rdquo;等形态,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旋转,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气势壮观。</p>

  山南卓舞两人领舞,一先一后,领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头戴长辫,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旋转,气势壮观。山南卓舞的鼓较小,系在腰间,所以舞时动作幅度大。</p>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颇章卓舞在2008年入选自治区级文化遗产名录。</p>

  今天的舞者们,在鼓槌上绑起了五彩的飘带装饰,在那蓝天白云下,飘带高高随风起舞,舞者满脸的笑容绽放,他们跳着欢快的舞蹈,过程中时不时的&ldquo;哟&rdquo;、&ldquo;呀”的齐呼,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p>

\
夏尔巴鼓

  夏尔巴鼓

  夏尔巴鼓,夏尔巴人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p>

  鼓框木制,形状与腰鼓近似,但较之细长,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不用鼓钉固定,而是皮面四周穿有若干小孔,用牛皮条往返穿系其中,将两端鼓皮绷紧。形制大小有别,较大的鼓,鼓身长100厘米,中部腰径3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大小稍有差异,稍大一端鼓面直径28厘米,略小一端鼓面直径26厘米。将鼓体大小相同、音高稍有差异的两个夏尔巴鼓,在鼓框的两端部位用皮条捆扎牢固、相连成为一体,即是夏尔巴双鼓。</p>

  演奏时,奏者坐姿,将鼓横置于双腿上,直径稍大的一端鼓面置于右边,直径略小的一端鼓面置于左边,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发音,虽无固定音高,但音响高低有别,音色清脆响亮,穿透力较强。演奏夏尔巴双鼓时,奏者立姿,将鼓竖立于地面,两手分别拍击一鼓,音响高低、节奏疾徐互相交错,颇富民族风格。夏尔巴鼓均由男子演奏,用于民间歌舞伴奏。</p>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夏尔巴鼓,鼓框用硬木制成,鼓长48.5厘米,中间腰径28厘米,鼓框两端口径和蒙皮均不相同。略小一端口径16厘米,蒙以牛皮为面,用一层牛皮将鼓皮外圈盖严,皮四周有小孔,穿以皮条并编成皮圈套于鼓口外沿,中央露直径8.5厘米的鼓心,为使发音高亢,鼓心粘有一层牛皮。用较粗牛皮条将两个皮圈往返勒紧。制作工艺精细,鼓的外表刻以深浅、宽窄不同的环形纹饰,略细一端的鼓心并涂以黑色。</p>

\
扁鼓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称额阿、额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称架鼓,苗语称嗯铎,汉族称跨鼓。鼓身扁圆形。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等省区 。</p>

  藏族的扁鼓,体积较大的称额阿,体积较小的称额穷、当木穷。流行于西藏、青海等省区。鼓框木制,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边四周用铁钉固定,皮面原色或漆为绿色。大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寺院。鼓面直径通常在100厘米以上,鼓高40厘米左右。青海玉树当卡寺的额阿较大,鼓面直径153厘米、鼓高45厘米,鼓面涂绿色漆、鼓身涂棕黄色漆。多悬于巨大的方柜形木架中,鼓架雕饰精美、色彩艳丽。鼓棰木制直棒形,棰头多包以红布或羊皮,也有用藤条或细竹制成钩状鼓棰。演奏时,右手执单棰敲击。中型扁鼓,多用于寺院或藏戏乐队。在藏戏乐队中,常由鼓师一人兼奏鼓与钹,右手执单棰击鼓并持一单钹,左手持另一单钹,双手协调配合演奏,有时也两棰击奏,右手击鼓心,左手击鼓边,节奏多变。小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和民间舞蹈中,鼓面直径30 厘米左右、鼓高12厘米左右,凡僧侣独往居民家中诵经布道,左手以皮带悬鼓,右手执钩形鼓棰敲击。在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附近的民间舞蹈《山南卓》中,舞者以皮带将鼓竖缚于左胯部,右手执长鼓棰、左手执短鼓棰边击边舞,常集体表演,情绪热烈、舞姿奔放。小型扁鼓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br />
 

关键词:西藏鼓乐敲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