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韦荣慧主持。韦荣慧回顾了苗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符号之一,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并逐渐形成规模产业的艰辛历程,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苗绣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苗族地区要发挥更大的贡献,需要集各方力量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关注焦点,共谋发展。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李晋有认为,苗绣遍布各个层面,女孩子们穿的裙子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不少苗寨村庄从表面看是传统的建筑工艺,走到屋里就能嗅到苗绣的浓烈气息。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用于精准扶贫成本低、来的快的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庞大的人群。国务院参事王石奇建议,把发展苗绣作为一项职责任务抓在手上,研究解决好相关政策扶持问题,特别是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积极培养苗绣带头人,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进一步讲好苗绣的故事。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石亚洲认为,发挥苗绣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是重视苗绣人才培养,可以在一些中小学开设苗绣等兴趣班,在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刺绣专业,与高校结对帮扶为乡村定制培养苗绣人才。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开设非遗工坊、苗绣车间,实现定制,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可以加大科技研发,实现苗绣时尚化、网络化。三是加大苗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推广,发挥人才资源市场优势,让苗绣走出大山,由农村向城市发展,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处处长卢立群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苗绣等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和贷款贴息等,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苗绣产业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和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对苗绣文化和产品的宣传,培育消费群体,不断开拓市场。
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丛日芳介绍,这次北展集团与博专委携手创办了“苗绣和油画——蝴蝶妈妈与玫瑰花的艺术生活”,虽然因新冠疫情受到一些影响,但仍然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收获很多。今后的工作中,北展集团将结合“十四五”规划,积极向文化艺术领域转型,为宣传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努力,在此也真诚地希望苗绣的优秀作品、高端产品、知名品牌能够长期落户北展。
博专委吕保利副主任、丁镇副秘书长也讲到,“苗绣和油画——蝴蝶妈妈与玫瑰花的艺术生活”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博专委明确了在展览结束后需要做的工作:一是建议中央民族大学等尽快建立苗绣艺术研究机构,对苗族地区苗绣产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二是建议政府出台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三是融合社会力量,促进建立苗绣产业公益基金;四是借助市场力量,在重点地区采取项目运作的方式,促进非遗产品、产业的活化、体系化,促进苗绣产业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落地开花。
上海大学潘守永教授认为,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具有多劳力投入、低现金回报的特点,仅仅依赖传统的街面、集市或商店式售卖,或者依赖学徒式的传承传播,都是远远不够的。韦荣慧及其团队近30年来持续致力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践行从本专业出发,将文化艺术扶贫和民族地区品牌打造结合起来,走乡村,下田野,发现民族地区的艺术之花,助力“品牌”的形成和文化力量的彰显。这么多年下来,逐渐形成了目标导向的素材挖掘与研究,综合形态的展览与展示,城乡互动与中外互动的话题研讨,以及推进项目实施和时尚新品的研发创新的实践行动等等,这样“多位一体”的一揽子做法,为民族地区振兴和乡村振兴树立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具有案例意义的新典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蝴蝶妈妈展曾以小型展览的形式亮相伦敦艺术大学毕业季,当时就获得广泛的好评和关注。北京展览馆显然是一个更大的舞台,这个展览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所获得的线上线下点赞与热度超乎预期,已经预示了“苗绣”大热即将来临。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樊明太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建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红梅副研究馆员等就乡村振兴、苗绣产业化、苗绣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柒牌服装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炳文讲到,早在2006年,苗绣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就曾登上了巴黎秀场的舞台,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中国柒牌坚定非遗苗绣的保护与传承,在与苗绣结合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苗绣的元素,强调时尚度和品质感,更具特色的展现出中国服装的时尚与自信,让越来越多人把“中国非遗”穿在了身上。苗绣不仅助力了柒牌销售量,同时也为柒牌在发扬民族服饰的标签上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保护者和坚定传承者,中国柒牌凭借这自己的平台和优势,秉承“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荣誉、为梦想”的理念,更加深入了解苗绣之美、苗绣之魂,从更高层次和更有质量的发扬苗绣的魅力与价值。把藏在深山里的美给引领给世人,通过发扬苗绣服装,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乡村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