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工艺资讯

绚烂多彩的楚雄彝绣——丰厚文化与传承发展

2015-03-26 20:25:50 作者:高丽明 贺明辉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

普玉珍彝绣《凤凰牡丹图》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2013年11月10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文联、楚雄州委宣传部承办的“秘境彝州·传奇楚雄”媒体推介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同时举行为期10天的以“编织梦想·绣美彝山”为主题的彝族刺绣和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集中展示了200多件彝绣、苴却砚、月琴和竹编等作品。这些作品均由楚雄本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人精心制作,展示了丰富厚重的彝族文化。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挎包、绣品、挂件、鞋垫等彝族刺绣作品,使来自海内外的广大观众赞叹不已。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绚烂多彩的彝裳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楚雄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精美绚烂的彝家绣花衣裳,展示着她们精湛的刺绣技艺。云南学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彝族服饰是彝族刺绣文化的杰作之一,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述。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和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风格早已形成,千百年来仍保留着传统特点,是彝族文化中的奇葩。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服饰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图案纹样丰富多变,色泽艳丽和谐。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服装配色多采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与衣服的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在衣领上镶嵌银泡。在衣着上加工装饰的部分有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以及鞋子、帽子、头帕、挂包、围腰等。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别出心裁地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如一些地方的彝族妇女绣制的小围腰,上部绣一朵较小而精致的鲜艳牡丹花,中部绣一朵较大而艳丽的茶花,围腰后面的飘带也要绣一些细小的图案。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纷繁万变的“做花”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楚雄彝族大多把服装及用品上的纹饰工艺统称为“做花”。做花极讲究布局技巧,饰位的选择一般是按耐用和美观两个标准去决定。属于前一标准的如衣领、袖口、衣角、鞋舌等,多用补花、锁花,着意加固使之耐磨;属于后一标准的如衣襟、裤筒中段、围腰头、鞋面等,多用挑花、刺绣,以示美观。其次是分割装饰面,较大的装饰面均分成若干局部,如百褶裙,常在膝盖以下饰以横向的饰带,造成对比效果及局部的完整耐看。最后是组合设计(即骨法),用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组合。如牟定彝族的背带心构图,由于主花较大,是众花之主,因此结构复杂多变,常用米字格、十字格、井字格的方法,花中套花,四方对称,韵律感很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楚雄彝族刺绣的做花工艺主要有: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茶花工艺。这是最常用的工艺,据装饰面的经纬线,用斜十字针组成花纹,也称十字绣。图案整齐均匀,针脚细密,明处的花形如彩云,暗处的花形隐隐约约,疏密适度,错落有致,精巧耐看。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贴花工艺。将色布剪成连续对称的二方连续纹样,贴在服装特定部位,再沿边压丝辫或用布条缝牢,缀贴银片、银箔、泡花。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穿花工艺。也称平绣,一般顺经压纬而成花纹,工整而有规律,常施于飘带、腰带等小件衣饰上,有时也与其他工艺并用,增加花样的表现力。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锁花工艺。也称锁边绣。花纹有两种,一为顺经线用针,由短而长,再由长而短,绣成若干等腰三角形的锯齿纹,俗称“牙花”;二为以斜针绣成的复线连续字纹,状如折带。锁花常与镶嵌花边等手段并用,烘托复杂的主题花纹。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盘花工艺。也称辫绣。先根据花样的需要选好色布,裁成细条,缝成灯芯状的“辫料”,深底用浅色,浅底用深色,在饰位上盘出花样,缀于领口、襟上、袖筒等处,牵滚成连续回纹、波纹、菱纹、弦纹及三叶纹。这种富有装饰趣味的工艺纹样,简洁大方,装饰感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补花工艺。将布画剪成纹样轮廓,下贴铺色布,再压滚纹样边,视觉效果凸显。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刺绣工艺。刺绣工艺手法甚多,不受经纬限制,表现力强,适宜于绣花草纹样。刺绣是最富有彝族特色的手工工艺,一般多用于男女上衣、妇女头帕、女裙、男裤、荷包、烟包等,工艺手法多种多样,有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根据图案色彩的需要,以红、白、青、绿、蓝、黄等线交替使用,图案纹样有较为形象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和富于变化的几何形纹样,飞动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传承人普玉珍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在深圳“编织梦想·绣美彝山”展览中,来自武定县猫街镇的彝族妇女普玉珍成了明星,她的刺绣作品备受欢迎。在她的彝绣“唐卡”前,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有人出价50多万元购买,普玉珍抱歉地说: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经历过四代人了,在从前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舍得卖,我要用它展示和传承精湛的彝族刺绣手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楚雄的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能手,她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刺绣针法、配色、画花样等技艺,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和刺绣衣服鞋子。普玉珍的爷爷是当地很受人尊敬的毕摩(祭司,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普玉珍在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就一笔笔教她作画,奶奶和母亲手把手教她刺绣,对她寄予很高的希望,给她规定了每天的刺绣时间和刺绣任务。如一双鞋子,必须在几天内绣好,她在上学读书、打猪草之余,就得拿起绣花针。长辈们不仅教她如何翻针、顺针,怎样垫绣、引绣,还给她讲其中的道理,如茶花工艺中的单纱、双纱和三纱的运用,就要让她懂得怎样才能绣得疏密适度,错落有致,精巧耐看。奶奶和母亲还让她细细观察树林中的花朵和枝头的小鸟,观察彝山的各种动物植物。绣花针折断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被一次又一次扎破出血,普玉珍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刺绣功底,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技法。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普玉珍很小的时候,除了掌握传统纹样图案的刺绣,就已经开始学习艺术创作。她8岁时绣了一幅《老鼠娶新娘》,两个小老鼠抬着轿子,一步一颠行走,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获得了远近刺绣高手的好评。12岁那年,她绣的一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已经达到较高水准,被一位德国收藏者以4万元人民币购买。在那时,这笔钱是天文数字,全家人一年辛苦,也挣不了这么多。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普玉珍现在还珍藏着一件14岁时绣的裹背,上方绣有三个石榴、一只蝙蝠、五朵莲花,分别寓意多子多福、辟邪消灾、行善积德;下方绣一对翅膀,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走得远飞得高,奉献社会,有所作为;六组变形的“8”字,寄托着全家人发家致富的梦想。这条裹背的绣线,是普玉珍亲手用蚕茧拉成的丝线,以杉罗树根、黄连、香面调制出的颜料染色;十二个银饰,是她爷爷亲手打制的。这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的刺绣,寄托了普玉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也背大了她的一双儿女。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普玉珍随着年龄渐大,见识增加,加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她的刺绣作品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她开始尝试用彝族刺绣的手法,表现中华的传统文化,她用数年时间完成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清明上河图》等刺绣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获得广泛好评和赞许。2010年6月,普玉珍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为了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普玉珍先是向儿媳、女儿传授刺绣技艺,后来开始向更多的彝族妇女传授技艺。200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普玉珍开门授徒。猫街镇在文化站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她的工作室,也是她带徒弟的教室。镇党委、镇政府还支持她办起了“小花猫彝绣工艺品厂”,请她做农民技术学校的副校长。周边几个县的许多彝家妇女都来向她学习刺绣,她们既是普玉珍的学生,也是她的合作伙伴——普玉珍将作品样图描绘绣好之后,把绣布和丝线分发到各家,让她们在放牧牛羊、农业生产和家务活计的空余时间进行刺绣,然后把绣好的作品交给普玉珍,每月即可获得一两千元的报酬。普玉珍还先后在武定、禄劝、元谋、香格里拉、南华等十几个县,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把祖传下来的几十个种类、上千种绣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数千个姐妹,希望她们也能够像自己一样,通过继承彝族刺绣的古老手艺,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使彝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楚雄文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