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孙辈
1927年6月2日,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一代大师王国维在其人生最辉煌之时,投湖自尽,其死因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世纪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梁启超称他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离世后,留下7个子女,但他的后代很少被人提及,也有人称“国学大师后继无人”,感叹没有子孙继承他的衣钵。2011年6月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上海见到了王国维的孙子和曾孙,听他们讲述了王家几代人的坎坷。
悲观的人生哲学
王国维的孙子王庆山住在上海虹口区赤峰路一栋普通的民宅中。两间小卧室,一个门厅,房间很紧凑,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王庆山是王国维次子王高明的儿子,老人已年过七旬,看上去却非常年轻,身板笔挺。他儿子王亮,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被认为是王家第四代中唯一继承祖业的人。谈起几代人的兴衰,老人很感慨:“可能还是遗传,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我们家的人都不能顺应潮流,把名利看得很淡。”老人拿出收集的历史资料,对记者谈起祖父和父亲的事情。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16岁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王庆山对记者说,海宁是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徐志摩、穆旦、金庸等文化名人都是海宁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曾特意走访海宁的王国维故居——坐北朝南的建筑,经过修葺的粉墙黛瓦,前有王国维的中年雕像,瓜皮帽、宽边眼镜、长衫马褂,很有老学究味道。故居前厅正中悬挂着一幅“苍松万年春”图,两边是笔力遒劲的对联:“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评鲁迅与王国维》一书中,对王国维的评价。
然而,王国维的性格却影响了他的人生。王庆山说:“祖父3岁丧母,29岁时丧父,继母和妻子随后又相继去世。本来他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家庭的变故又增添了许多悲伤的人生体验。同时,那个年代国难当头,他在旧的科举制度下找不到出路,便只身去了上海。”
1899年,22岁的王国维进入上海《时务报》,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并被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深深感染。1904年,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后,他发表了《红楼梦评论》。文章中,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在他的解读中,隐含了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的慨叹。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是生活、欲望、苦痛三者的结合。有了欲望,求而不得痛苦,得到后产生厌倦也是一种痛苦,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一种解脱。
1901年,王国维随著名学人罗振玉东渡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的《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等,被称为“划时代之作”。
上一篇: 周有光 半路出家的语言学泰斗
下一篇: 顾诚:一位大师的坚持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