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钟连盛:景泰蓝的春天来了

2012-12-05 22:15:11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auto_keywords

大水池“盘活”小摆件

景泰蓝的春天来了

编者言:

北京的国都史已近900年,历代王朝都会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为宫廷服务,久而久之,形成了浓郁的“京作”地方特色。在这众多的艺术品种当中,玉雕、景泰蓝、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宫廷工艺”,它们与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一起,被誉为“燕京八绝”。从今天起,本版特开设“编辑走基层,寻访燕京八绝传承人”专栏,编辑将通过深入一线,与“燕京八绝”传承人“无缝”接触,挖掘“八绝”背后的故事,探索“八绝”的传承发展之路。

 

钟连盛大师正向本报编辑讲解掐丝工艺。

钟连盛大师的代表作品《连年有余》。

口述实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景泰蓝技艺传承人 钟连盛

爬上橡树“看”枝叶

我从小喜欢美术,在少年宫“深造”过,班里每次出板报、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布置,都少不了积极参与。

1978年,15岁时初中毕业,面临着一次人生路途的抉择,我当时对未来的设想是能上美术院校,可那时高考刚恢复不久,供选择的美术学校很少,就在这时,北京珐琅厂为适应时代发展开办了技校。老实说,家里人没有搞珐琅的,自己也搞不清景泰蓝的奥妙所在,只是听说在技校里能学画画,便毅然投身报考。进了技校,我算是比较刻苦学画的吧!一有机会就外出写生,有一次在十三陵为了观察叶子的形态,不小心爬上了橡树。橡树粗壮高大,叶子的纹络很有特点,可树越高危险性越大,自己把安全都忘了。后来听说,不知内情的人还奇怪一向沉稳内敛的钟连盛同学怎么如此“淘气”?三年的技校生涯让我的画技有了一次飞跃,不仅全面地学习了中外绘画基础、中国历代传统纹样,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质,而且接触到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过去学习景泰蓝的工艺技法,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模式,实际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缺乏。我们作为景泰蓝设计制作的新型后备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深厚的积淀。

三年学成还不能独当一面,我们又被分配回到了工厂。我一头扎进车间,从最脏最累的手工环节干起,有人为“高材生”感到惋惜,可我丝毫没有大材小用的失落,相反觉得实践是自己急需补上的一课。

景泰蓝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工序繁复至极。从设计造型到制胎、掐丝、点蓝、到烧制、磨光需要100多个工序。其中,掐丝是整个景泰蓝工艺中最“魔幻”的一道。因为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么复杂多变的图案,是用专用的镊子将铜丝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上去的。最小的图案不过是毫厘之间,但制作者却要花几个小时的工夫。

初期,自己没少受“掐丝”的苦。因为有的花瓣最前方是略微嵌进去的,或是凸出的,弧度非常小,小到只能用指甲尖使劲顶进去。为了学会这招,我常一手拿镊子,一手用指甲反复练,最后,大拇指都被挤出血了。那时我特别渴望得到把钢镊子,我们实习生用的铁镊子易变形。直到我作出的图案让掐丝师傅很满意,师傅才奖励了我一把钢镊子,这让我高兴得如同中了大奖。

那个时候景泰蓝设计第一人钱美华大师正在珐琅厂任总工,我至今也特别喜欢钱大师的作品,尤其是钱大师的经历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对我的震动特别大。钱大师是林徽因的学生,为了林先生临终前的一句嘱托: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失传啊!钱美华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这个行业当中。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宫里收藏了不少景泰蓝珍品,为了学习传统技法,她让人把自己反锁在故宫库房里,一临摹就是一天。故宫里没暖气,冬天,手冷了就搓搓,笔头冻上了,就用嘴哈哈气。大师的敬业精神成为我们年轻人前行的动力,在景泰蓝处于低谷的一段时期,我也没有心生旁骛,丧失信念。如果钱大师地下有灵,景泰蓝艺术又在一代人身上传承发展,也会含笑九泉的。

“喷水池”被分割成八十五块

1984年,我考入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学习装饰绘画专业。毕业后却是景泰蓝的严冬期,我回技校当过老师,后回到厂里进入新厂品开发部。景泰蓝为什么会遭遇严冬?我感觉,景泰蓝的生命在于创新。一段时间,景泰蓝曾被叫“景泰滥”,不仅因为小作坊蜂起,粗制滥造严重,还因为设计观念严重滞后。必须赋予景泰蓝时代的特色,与时俱进,必须立足传统,开创进取。

《荷梦》系列是我创新的一次尝试,有人说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第二届西博会国家金奖。其灵感来自一次龙潭湖的偶然之行,2001年一个夏日,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两只小野鸭无忧无虑地在水面上游荡,刹那间一种温馨、优美、浪漫、和谐的金色情调进入了我的脑海。

为了表达好这一感受,我想在制作工艺上“赌一把”。对于大面积水波纹处理,我采取大面积留白无丝地儿。不粘丝?前无古人;粘上丝?肯定崩蓝。我同掐丝和点蓝技师共同研讨,反复试验。作品烧制出来了,与以往的荷塘野鸭题材作品相比,充满了崭新的时代气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绝非是传统技法的简单复制和生搬硬套。

2005年,景泰蓝在价值取向上又开始寻求突破,我觉得景泰蓝不能总是室内的小摆件,要走向室外、要走向广阔的天地……为此,在全厂同志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为朝外C区设计并全程监制、攻关完成的大型环境装饰——《花开富贵》景泰蓝艺术喷水池,就是一件标志性作品。这块喷水池呈巨大的钥匙形状,景泰蓝的制作与池子的土木工程同时进行,没有失败和回旋的余地,必须全盘考虑到各个环节。整个景泰蓝制作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与整体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烧制这么大的景泰蓝,一般的炉子比较小,根本无法胜任。它是被“大卸85块”后,才放进炉子里烧制的。该作品在设计应用领域、生产制作工艺以及装饰艺术效果等方面都是一次成功的创新,是当时最大的景泰蓝作品。

景泰蓝也能拍到几千万人民币

如今,景泰蓝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宽。中南海会议厅、机场专机楼、高档会所、别墅、百姓家居等等的装潢装饰中景泰蓝工艺展示出惊人的潜质,藻井、顶饰、门套、窗套、拉手、暖气罩、走廊腰线随处可见景泰蓝的影子,在射灯灯光的映衬下,显得那样华贵优雅,别具洞天,在应用领域呈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很多人惊叹:景泰蓝还可以用在这里!古老的传统技艺又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对景泰蓝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欣逢盛世,政府重视,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拥有、收藏景泰蓝制品不再是奢侈的想法,收藏市场逐渐繁荣,一件景泰蓝的《多穆壶》在国外拍到几千万人民币;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制作工艺的进步,景泰蓝这朵奇葩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灿烂多姿。

*现场亲历

起步得需三五年

景泰蓝虽是舶来品,但从元代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作为宫廷艺术,它成为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景泰蓝已被誉为中华国粹,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其工艺特别复杂,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领域中一共才评出6位工艺美术大师,而北京市珐琅厂总工钟连盛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被公认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

接触钟大师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真太忙了。在办公室里,我们的交谈刚开始不久,就多次被打断。一会儿电话铃响了,一会儿有人来汇报了,后来还有一名工作人员拿着一件作品来讨说法,请钟总工鉴定一下它的瑕疵。是啊,钟大师主抓景泰蓝的设计和监制,产品出了问题不找他又找谁呢?说是搞设计,其实钟大师对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是烂熟于胸。在一楼车间采访时,他详细地向编辑讲解了掐丝、点蓝、烧制、打磨等工序。原来,高明的设计师还必须精通一线工艺!难怪有人说,学做景泰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学出个样来,起码也得三五年。如今在一线干活的,50岁算是年轻人,可真正的年轻人又不爱干。

走近钟连盛

千万别把我拔得太高

采访过程中,编辑还深深感到钟大师作风简朴、为人低调,作为一厂的总工兼总经理,钟连盛的办公室显得有些寒酸,没有豪华的装饰,没有现代化的陈设,只摆着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和一个装满书籍的书柜。最惹眼的要算挂在墙上的几张大幅设计图纸。图纸上用铅笔勾勒出各种线条,有的线条上面还标着号码,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但可以肯定这是正在设计中的景泰蓝作品。再看桌子上放着四本厚厚的《故宫景泰蓝收藏图册》。钟连盛随手翻开一本,指着上面的照片告诉编辑,这是明代的作品,太精美了,看着它们就令人陶醉,对我们搞设计的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钟大师还特别谦虚,无论在车间、还是在楼道遇到同事,他总是主动打招呼,没有一点总经理的架子。从一个喜爱绘画的学生到成长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大师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可他总把功劳记在珐琅厂的培养、老师的教诲上。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还一再叮嘱编辑,写文章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别拔得太高。(傅 力)

*链接

景泰蓝的三个起源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起源有三说:一为本土说,认为可溯源至商代的琉璃镶嵌工艺;二为外来说,认为珐琅器制作工艺是元代时从国外传入;三是综合说,认为珐琅器制作工艺从国外传入,是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才产生的。一般认为在明朝景泰年间以蓝釉制品最为出色,后世习称为“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上一篇: 赵炎:相声创作为什么那么难

下一篇: 万紫:期待金漆镶嵌万紫千红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