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相声表演艺术家赵炎
相声是大众喜爱的表演艺术,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观众群大为缩减,相声表演艺术家赵炎为此深感忧虑。在8月16日至19日举办的黑龙江省北大荒文艺汇演期间,本报记者就相声艺术的现状和发展等问题采访了赵炎。
记者:讽刺作为相声艺术的表演手段,深受群众喜爱,如今这类相声段子为何越来越少?
赵炎:侯宝林先生说过,如果文艺是一桌大餐,那么相声就是这桌大餐中的一碟小菜,是以给人刺激著称的小辣椒,这种刺激就是讽刺。这类段子现在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主要是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对一些社会现象在表演时较为忌讳,怕有人对号入座,特别是社会上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果使用相声这种表演手段进行传播,在社会上会引起误解,这使得很多表演者有所顾忌,这是其一。其二是讽刺相声作为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就要有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声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求得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好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相声作品。而现在的相声创作人员非常缺少生活中的创作积累,也就很难写出具有讽刺风格的相声作品,更不用说精品了。其三是讽刺相声创作难。讽刺相声作品应是善意的,要有立场,不应是对立的或敌对的。讽刺过后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应该是思想的启迪和观念的反思。这就需要把握好讽刺小品的立意、选题的尺度和分寸,因此,创作的难度在无形中加大。其四是相声不能单纯追求讽刺效果,更应该讽刺加歌颂两个轮子走路。要把歌颂美的、宣扬善的、赞美真的,作为相声表演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记者:您对相声艺术的现状怎么看?
赵炎:现在的相声发展可以说是异常地艰难。一是创作队伍大幅减少。近年来,相声创作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有的相声作者去写小说、影视剧本了,有的干脆彻底放弃创作,去别的领域发展了。二是相声表演艺术人才流失严重。很多相声表演者因感到前途渺茫、经济收入较低,而放弃这门艺术,改行去演小品,拍电影、电视剧了。三是相声艺术受到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强烈冲击。四是相声精品越来越少。
记者:如何弘扬相声艺术?
赵炎:面对创作人员少、精品少、观众少的“三少”窘境,相声艺术别无选择,只有在创新中奋起直追,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是要教育创新。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手段,培养一大批专业的相声艺术人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艺术交流、艺术研讨等方式,打造一批稳定的、向上的相声创作骨干队伍。通过传帮带等形式留住相声创作人才。二是艺术形式要创新。现在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的表演手段已相对单一,局限性较为明显,因此,在创作技巧和表演手段上要与时俱进。三是要大搞精品创作。中央道德模范宣讲团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因为宣讲团成员的先进事迹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让观众受到震撼。因此,要鼓励、激励和支持相声创作人员经常深入到群众中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创作出相声精品。四是培养相声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心,要把社会责任作为创作的第一要务,把弘扬主旋律作为指导思想,从而使相声作品更具教育人、启迪人和感化人的作用。五是要着力培养一批相声表演人才。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对相声的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方式打牢基础。通过大赛、文艺汇演、选拔赛等方式,发现并使这些相声表演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无论是创作人才还是表演人才,都要形成一个好的用人机制,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同时,通过创作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受地域、不受方言限制的好作品,培养观众群。
记者:两年一次的北大荒文艺汇演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一张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请您谈谈此次作为评委的感受。
赵炎:6年前,我作为评委参加过一次北大荒的文艺汇演。这次和上次所不同的是,各参赛队整体艺术表演水平都有所提高,从策划、创意到编排都有质的飞跃,并且能够把握好宣传北大荒这个主题。看得出来,很多节目来源于生活,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这充分说明,北大荒已经有了一支稳定的文艺人才队伍,并且能够生产出让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文艺作品。(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上一篇: 火与锤的艺术 金家锡壶
下一篇: 传承人钟连盛:景泰蓝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