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1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歌从古唱到今 民间歌师在传承

[复制链接]

17

主题

7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alcoadoozy 发表于 2009-9-21 15:5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一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族群来说,大歌无疑成为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唱歌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了。   如同汉族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以文字为传递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样,侗族人为自己的文化选择了另外一种传递方式——歌唱。并通过歌唱,建立起了一套严格、有序且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象征侗寨的鼓楼、花桥和吊脚木楼,这些平时教歌、唱歌的场所,就好,比学校,而男女歌师们自然就是这些“学校”的“老师”了。侗家人就这样用动感的歌唱文化与静态的建筑文化,共同存载着本民族久远而曲折的历史,一不留神就将鲜为人知的绝顶艺术,毫不保留地呈现给山外的异族群体。   鼓楼可以变老,花桥可以变老,寨门也可以变老,而寨中的歌声却不能断啊,民间歌师们便历史地接过大歌传承的使命,在基本解决“养身”之“饭”的时候,咬紧牙关,用生命在大歌优雅的乐章上续写了一曲曲余音难断的绝响。   在大歌这一传承体系中,最基础的社会组织是“歌队”,寨子里每一个村民都是或者曾经是某一歌队成员。传习唱歌的灵魂人物是“歌师”,歌师是寨子里公认的本族文化人,并具有特殊的威望和权力,他们不仅系统地教授歌队如何唱歌,更重要的是通过唱歌教会年轻人认知本族传统并带领他们进入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大歌自身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歌库”,其中因不同类型和层次,形成了明显的技术难度和不同的文化深度,为循序渐进的教学提供了目标清晰的材料。在长期的传教经验中,歌师们形成了一套以口耳相传,实践互动为核心的“教歌”模式。从小开始,歌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明白,学歌的目的不在于歌唱本身,而在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侗族人。在歌师的带领下,在同伴的帮助中,个人通过唱歌进入各种重要的民俗场合,并因此了解本族文化的核心,适应本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最终获得族人的认同。   歌队,建立在学歌、唱歌、对歌的名义之上,经过自然和人为的选择,侗家人为这种“以歌为媒”,但又超越“歌唱”意义的民间组织规定了一套组合方案:或以地域为特征的同村组合,这种形式是以村寨或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或以性别为特征的同性组合,分男性歌队和女性歌队;或以年龄为特征的同龄组合,分青年歌队或老年歌队等;或以辈分为特征的辈分组合。同村、同性、同龄、同辈,是歌队建构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歌队也具有相对稳定的歌手和带队的歌师。歌师是侗族大歌传承的灵魂人物。在大歌流行地区,被尊称为歌师的人,必须具备有这些条件:一是或曾经是被公认的优秀歌手,具有良好的嗓音素质和记忆能力,以及灵活的摹仿能力;二是曾在或正在歌队中担任重要角色;三是已经储备了大量且稳定的大歌曲目;四是大多具备“依声填词”的编创歌词能力;五是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具有长期而稳定的授歌经验,曾为若干个歌队教歌;六是自愿且热心于大歌的教授,不计报酬得失。  这些歌师一般不会任意向歌队传歌,他们与歌队的应对方式及传歌原则,与地域、性别、年龄、辈分等相关。通常,歌师只教本地的同性歌队。而歌队也都代表着一种地域身份,属于不同的地缘群落,因此通常也只向本地歌师求歌问曲,只有少数极其出众的歌师可以异性而教。因此,歌师代表的往往是一种鲜明的地域和性别文化。歌师们教歌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对师傅最大的回报,就是农忙时节去师傅家帮做一两天的劳动而已,看来教歌便成了歌师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就有民间歌师52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2岁,最小的32岁;歌师教龄最长的达37年,最短的也已经17年了。他们在侗乡具有极高的名望,至今已是遍地桃李了。  侗族大歌的传承,是歌师与歌队间采取口传心授、歌俗互动的方式完成的。对于侗族孩子来说,关于歌唱的第一课不是唱,而是听。孩子们正式学歌之前,一般已有七八年的听歌经历,大部分歌谣早巳了然于心,待到歌师们稍加点拨、熟悉歌词,完整的大歌便可以朗朗上口了。小孩长到七八岁左右,正式向歌师们学歌。首先是教歌词,就象学生背课文,直至背得烂熟于心;其次是教旋律,在教全体成员低音部分的基础上,再教唱高音的歌徒如何配以高音;三是教配合,着重指导两个或三个声部的和谐表现,高音要努力做到一不从众,低音则要控制音量,不能压过高音。  经常参加各种类型和名目的对歌,是大歌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歌手通过对歌提高了歌唱兴趣,增加了大歌曲目,并促进了演唱和应对技巧。对歌,是男子们对喜欢的姑娘的邀请。唱得好、长得漂亮、性格谦和的姑娘歌队,常常是男子歌队争相邀请的对象。于是,真正的竞争是发生在同性之间和生生不息的歌俗,使侗家人在学了一辈子的大歌后,仍怀着强烈的兴趣继续学下去,继续教下去,继续唱下去。大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鼓楼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侗家人在大歌声中相识相知、相悦。   侗家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歌师们不追求圆满,不追求登峰造极,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更好,正是这种思想的激励,使得他们从古至今,把大歌推上了一级又一级台阶,本族群文化也就一代代不绝如缕地得以传承下来。<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ĸ 发表于 2009-9-21 17:15: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大歌的发展基础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fabled3744 发表于 2009-9-21 18:33:18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macaw14494 发表于 2009-9-21 19:51:28 | 只看该作者
大歌从古唱到今 民间歌师在传承    对于一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族群来说,大歌无疑成为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唱歌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了。   如同汉族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以文字为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