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4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道“侗文化长廊”采风(上)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five2506 发表于 2009-9-21 17:5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对个体还是民族,记忆都是无可替代的精神资源。记忆的遗失将意味过去与未来的接连崩塌。<!--NEWSZW_HZH_BEGIN--><!--NEWSZW_HZH_END-->阳春4月,穿越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一条集中展现我国侗族传统文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的“百里侗文化长廊”,我们与这个民族如此饱满丰盈、连绵不断的集体记忆迎面相遇。  这里56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有马田鼓楼等524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而那些世代相传的音乐、舞蹈、诗歌、习俗、规约,像从远古苍穹飞来的精灵,降落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每一份人间悲喜离合,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鲜活涌动、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与姿态,成为民族历史中永不褪色的记忆。<STRONG>  (一)跳一个太阳照大地--关于芦笙舞、哆耶舞</STRONG>  4月20日。  清晨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赴有“中国芦笙之乡”称誉的通道平坦乡,经高步村至高升村,高团村, 再过黄土乡皇都村,直至日落时分离开双江乡芋头侗寨。我们走了侗文化长廊的三分之一。  每到一个村,都有20至50多人组成的芦笙队在村口迎接,在鼓楼、萨坛前表演芦笙舞,然后将我们一直送到村口。在高步村、芋头侗寨,村民还盛情邀请我们跳多耶舞。)  眼睛里开出了七彩花  整整一天, 侗族两大最主要的民间舞蹈,芦笙舞与哆耶舞,影子一样跟遍了我们的脚印。  无论走到哪个村寨,都能碰到头带鸡冠帽、身着各色艳丽鸡尾裙的芦笙乐手,听到清越的芦笙乐曲,看到稳健沉着的芦笙舞蹈,都可以加入他们的多耶舞,晕乎乎地跟着他们转了一圈又一圈。鼓楼前,溪水边,笙歌飞扬,舞步旋转,那一竿竿高达数丈的大芦笙直冲云霄, 顶端挂着一串串姑娘们织出的五色锦,青天下随风摇摇晃晃,起起落落,荡悠得我们的眼睛里好像也开出了无数会唱歌会跳舞的七彩花。  待到暮色中挥手与芋头侗寨的乐手们告别,车子在乡间小路上左弯右拐,我们似乎还能感觉到,那个“3-1-2-3”的芦笙调。  这段洋溢着乡间田园式浓情暖意的行程,使预想中的平淡变得极富节奏与弹性。芦笙舞和哆耶舞所投射、蕴含的民族记忆,相互叠加,彼此映照,让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神灵崇拜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如何在这个民族的额头上闪闪发光。<STRONG>  太阳?葫芦?鸟</STRONG>   芦笙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已没有实物可考了。我们只能从《诗经》中,发现那个“鼓瑟吹笙”的阳阳君子,谦谦嘉宾的背影。  其实,这种既能发声传乐,又能伴之舞蹈的民间乐器,被侗族、苗族、壮族等许多民族视为能打开记忆之门,通向远古的主要道具而世代流存。它们循环地出现在战争、节庆等重大民族事件与场合中,并渗透进爱情等个体最重要的生命历程,成为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实物符号与精神符号。   据当今考古发现和很多民俗学家推测,中国历史上楚越分界走廊地带的“粳民”,正是人类最早的水稻民族之一。侗族是古百越的后裔,远古侗民便自称本民族为“粳”。芦笙舞所渗透的有关太阳、葫芦、鸟的丰富寓意,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农耕民族的历史记忆。  太阳是人类原始神灵意识中最高的神,对于按节气生产的农耕民族尤其有重要意义。侗家人心目中的万神之神,“萨”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太阳女神。侗族常以一把撑开的红伞做为其象征符号。传统的侗族芦笙舞,领队要背红伞,披红彩布,怀揣罗盘。进场后按十二个时辰顺序围成一圈。领队随即打开红伞 ,左脚扫腿转圈,踏至吉利时辰,才能吹笙起舞。女人们则撑一把红伞穿行其间,以象征女神带来的吉祥。  葫芦是所有农耕民族崇拜的植物。中国众多民族起源故事中祖先诞生的母体,一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原始的芦笙就是用葫芦作笙斗,人们认为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四散的族人闻声相聚,还有无比的神威。相传,当“萨”与敌人作战时,女战士盛装歌舞于前,芦笙队威武奏鸣于后,火牛阵与精兵利甲隐于其后冲向敌军。至今,侗族还要举行芦笙比赛,能用声波去震裂对方芦笙即为胜方。  鸟是农耕民族最崇拜的动物图腾,因为远古人类通过观察模仿鸟类而学会耕种。侗族传说本民族是鸟的后裔。跳芦笙舞时,人们便穿上五彩的鸟衣,捕、跃、腾、跳,模仿“斗鸡”等动作,认为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庇佑,从而人丁兴旺,大地丰收。 <STRONG>  东方大地的子民</STRONG>  多耶舞是另一种深受侗家人喜爱的大型群体活动。哆在侗语中指唱或做,耶是领唱与合唱结合并伴动作的歌舞。哆耶时,领唱者领头,后面的人用右手搭在前者的右肩上,左手随步伐随意摆动,一个接一个围成身子朝前倾的大圆圈,步伐齐整,歌声嘹亮。   老人们说,侗族长期生活在山林丘地,垦荒挖山,伐木造林,背负肩担。“耶”最初就是侗族人从深山老林中抬树架桥修楼时发出的劳动号子。多耶舞中每人手搭前者肩膀,另一只手自然下垂,正是模仿这种姿态和节奏。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img]  令我深感兴趣的是,多耶舞、芦笙舞,和很多民族的集体舞一样,以运动着的圆圈为轨迹,肢体主要动作内敛、圆浑、慢而不愠。与总是将肢体尽量开绷直立,从大地上腾空而起,渴望脱离大地飞向苍穹的西方芭蕾相比,这些舞蹈是那么眷恋大地,赞美大地自然生灵万物,寻求大地的慰藉与护佑。  芭蕾的肢体语言鲜明地象征了渴望不断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西方文化心理,而东方舞则以“圆”这种集合了东方宗教色彩、农耕文明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审美图形和肢体动作为中心,呈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尽善尽美。 跳一个暖洋洋的太阳照亮大地,跳一个圆满满的吉祥天地人和,侗族芦笙舞与多耶舞,可否正是以这些极具象寓意义的集体语言,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一代一代绵延相传,永不能忘?<STRONG>  (二)侗族大歌: 天地之和声</STRONG>  ( 4月18日,大戊梁歌会上,初识侗族大歌的风采。恍如掉进一个声音的迷宫。  4月20日,在黄土乡皇都侗文化村,再次迷失在几位侗家姑娘演唱的大歌《知了歌》里。)  天簌的回声  要什么样敏锐、精细到能沟通天簌的感官,才能模仿分辨这些大自然无比奇妙的声响?  ――高山瀑布远远近近的轰鸣潺流、盛夏苦蝉时断时续的鸣唱嘶叫、清晨百鸟此起彼伏的重叠繁复,树叶草尖上映着阳光的露珠,如何随风变幻的明暗光影。还有银色的夜雾里, 草从中蟋蟀尖尖的颤音,月光下花的暗影与天空微闪的星光。  要怎样和谐神奇的音律、声部与歌喉,才能将这一切圆圆满满,顺顺当当地融成没有一丝暑气,一点躁声的侗族大歌? 那第一个试着用声音来蓦仿大自然的侗家人,又是怎样赤诚的自然之子?  ――他崇敬神灵般地爱慕着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它们也是大地母亲养育的子孙,是他的兄弟姐妹,是他魂灵的居所。日复一日,他涉山林涧水,挽谷地长风,在秀色美景间劳作耕种。有那么一天,他坐在溪边草地歇息,清风徐徐,百鸟争鸣,他心里涌起那么多美妙的感受,不由自主地唱起来了,声音像泉水一样清亮闪光,画眉一样动听,人们会心地笑了,你起我落地和着他的声音,歌声就像风吹过时的万簌之声……  征服世界的大歌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人称侗族“三大宝”之一的侗族大歌。  大歌的种类很多,有[/img]  上世纪80年代,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歌手们参加法国国际艺术节,她们演唱的大歌征服了全世界, 一举改变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音乐艺术发展落后的观念,被誉为“像泉水般闪闪发光的声音”。那些著名的音乐大师们,怎么也不相信,这些歌手竟然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间歌手。  其实,侗族大歌像后来相继发现的我国26个少数民族都有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一样,与民族的生存环境,民族审美心理一脉相承。侗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所居之处山青水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必然给人们带来有艺术直感的模仿,并最终创造出侗族大歌这样最高级的音乐艺术。  没有实现的愿望  侗族大歌主要流传在贵州黎平、湖南通道、广西三江等地。4月18日的大戊梁歌会上,19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垅城乡大歌歌手杨书琴,和她的几位唱“知了歌”“布谷歌”的女伴们,成为我们镜头的追踪对象。   杨书琴8岁开始正式跟着奶奶学歌,前几年村里组织大歌歌队,外出打工的她回来当歌队“歌头”, 2002年,她还和大歌队参加了湖南卫视春节晚会。   据称,侗族大歌最多能达到七个声部,一人或三人领唱,数百人和唱,歌声翻飞腾越,变幻繁复,无比绚丽斑斓,像一座用音乐层层搭建的七彩宝塔。在杨书琴们的三声部中,我们尚能捕捉到在低音与中音之上盘旋的高音,像一只掠过江面飞越树梢的白鸟,还可勉强分辨那些自然万物的声响,我简直无法想像,七声部的侗族大歌,将呈现出怎样的神奇。  4月20日,我渴望能在黄土乡皇都侗文化村听一次七声部的侗族大歌。但人们告诉我,这样原生态的大歌演唱,已经很难见到了。大歌的流传与侗族“集体作客”的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但现在人们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剧,当年聚集鼓楼火塘前唱大歌的生活已经淡化,大歌更多地变成一种旅游表演的项目。  如果一个民族的歌舞文化离开它的原生环境,被孤零零地拎出来变成供外人看新鲜的活动架子,流水线般从各类旅游舞台一晃而过,我们会不变成那个买椟还珠的势利商人,丢掉了它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侗族大歌常令我想起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大自然声响超乎寻常的敏感,造就了一个热爱自然与生命的音乐大师,更造就了一个东方民族令人惊异的音乐类型。侗族大歌也令我想起司马迁的《史记?乐书》。“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衰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侗族大歌,正是清正之声,和平之声,“天地之和也”。无一颗热爱自然之心,无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境,便无侗族大歌。<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untidywars 发表于 2009-9-21 19:13:5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