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3年青藏路—我的青藏铁路之旅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英雄无主 发表于 2009-9-21 01: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的西藏生涯中,2006年10月12日20:06,西宁至拉萨k917次列车的启动,是我第36次进藏,也是我第一次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铁路上乘坐火车进入西藏。  43年前,我作为中央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的一名汉族学生,第一次经甘肃柳园、敦煌,踏上进藏的征程,第一次接触西藏。此后我多次往返在这条路上。  <STRONG>用心走过青海大地</STRONG>  列车开动后就进入了夜间运行。  火车以每小时110公里的速度奔驰。在茫茫夜色中,我们已经沿青海湖北岸西行,经过湟中、湟源、海晏,与刚察、德令哈、盐湖擦肩而过,此后,悄然南下,向格尔木挺进。周围的旅客都已进入梦乡,而此时,我却难以入眠。  1963年春节过后,我和同学们从甘肃柳园坐上一辆客车,开始了我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次汽车旅行。  那次,我们是途经北戈壁、敦煌、当金山、长草沟、大柴旦等一些小城镇和道班,经历了许多磨难后到达格尔木的。那时的青藏公路路面除经过戈壁滩的一段较为平坦外,多数地段路况都很差,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车子走在上面颠簸得厉害,有时汽车突然间跳得高高的,瞬间又重重地摔到地面上。我坐在最后一排,常常是猝不及防,头猛地撞到车顶上,眼前直冒金花,眼镜也不知给撞掉了多少次。  而现在,我躺在舒适的火车里,回想那一幕又一幕的往事,真是感慨不已!深秋的高原,温度已经较低了,窗外的气温已在零度以下,车厢里开了暖气,热乎乎的。此刻,我体验的是一种全新的上高原的感觉。  14日早晨8:10,乘务员告诉我们;格尔木到了。我翻身下床,打开房门,到走廊的大玻璃窗前向外张望,夜幕在这里还没有完全退去。大家纷纷走下车厢,来到站台。此时,东方刚刚显露出一丝鱼肚白,站台上静悄悄的,只有我们这些兴奋的旅客在抓紧这难得的几分钟,呼吸格尔木清晨的新鲜空气,或抓拍几张照片。  43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格尔木,那时,这里只是一个进出藏的旅客和货物的转运站。几条街道,几个商店,还有一些旅店,剩下的就是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常驻这里的大大小小的办事处和格尔木的政府机关了。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的起点。2006年7月1日通车那天,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从电视里看到了今日格尔木,记忆中的模样一点都没有了,特别是崭新的火车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渐渐亮了。太阳出来了。列车在青藏高原上奔驰着。  <STRONG>高速游走藏北草原</STRONG>  中午时分,列车呼啸着通过唐古拉车站。此时此刻,眼前是蓝天白云,终年积雪的山峰在我们的视野中掠过。这里是青藏铁路的制高点,也是世界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从这里开始,列车进入西藏自治区地界。西藏之旅由此展开。  这是我第4次通过唐古拉山口。第一次是1963年春天首次进藏实习;第二次是1966 年底进藏筹备中央台藏语广播; 第三次是2000年底在藏北考察“西新工程”。那一次在海拔5200米的山口停留了大约15分钟。当时刮着七八级的大风,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天空飘着大片的雪花,下车时人都站不稳,要紧紧抓住车门才行。那个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次走近唐古拉山,现代化的火车一下子就从这里驶过,而从前坐汽车前后要走几个小时。几十年间,唐古拉山口见证了世界屋脊的变迁。翻越唐古拉山,火车就进入世界闻名的藏北草原。在藏语中,藏北草原称为“羌塘”,意思是“北方的平坦高地”。在多次进藏的经历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藏高原并不只是一个雪峰林立的地方,高原上同样分布着大片的平原谷地,藏北草原实际上可以理解就是高原上的平原。坐在火车上视野开阔,这种感受尤其明显。放眼望去,除了偶尔出现的高山雪峰外,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平缓的坡地和略有倾斜度的草原,还有一汪汪被称为“高原的眼睛”的湖泊。这些湖泊在藏北特别显眼,蓝天白云下,一片赏心悦目的碧水,让远行西藏的人们感受到高原的温馨和宁静,自然产生一种难得的心境。车过措那湖时,正赶上这里阴云密布,雾霾笼罩着湖面,只能看到湖畔的一群群牦牛安详地在那里漫步、吃草。这一瞬间也是很难得的。我知道,高原气候瞬间就变,用不了多久,蓝天就会出现,阳光又会照得人睁不开眼睛!  安多、那曲和当雄是到拉萨之前的三个大站。40多年前,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是草原上的小镇,只有为数不多的政府办公机构和一些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县上都是一条街道,街上人很少,基本上没有牧民居住。现在可不一样了,许多富裕起来的牧民在县城盖起了楼房,开了商店、加工厂,甚至宾馆。还有不少牧民在秋天拉来新鲜的牛羊肉在大街上出售,做着皮毛交易。从火车上眺望,安多县城周围出现了许多新的房屋和厂房,青藏铁路的经济拉动效应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那曲作为地区所在地,这几年变化更大,那曲镇已经成为草原上的一座大城市!  从安多往南走,藏北草原的色彩愈加绚丽!金色的秋季牧场,大片大片的牦牛群、羊群,悠闲的牧羊人,远近山坡上不断出现的广播电视转播铁塔、高高矗立的“中国电信”标志,还有那一个个坐落在河湖之滨的牧业定居点,这一切,在晚霞中都显得格外动人。  <STRONG>拉萨,最新的记忆</STRONG>  火车是在晚上10点钟进入终点站——拉萨的。此时,高原古城已是万家灯火。乘坐火车到达拉萨,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拉萨对我来说,早已不再陌生。从1963年第一次看到布达拉宫,几十年来,我数十次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几乎走遍了她的大街小巷、城镇郊区。拉萨是西藏的象征,也是西藏的脉搏。每次来西藏,我都会对她的发展留下强烈的印象。  布达拉宫及其广场,是世人瞩目的地方。43年前,布达拉宫前面是一片水草和荒滩。此后,每次来拉萨,这里都有新的变化。随着布达拉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及大昭寺、罗布林卡变得更加耀眼。  八廓街是古城的中心,位于其间的大昭寺是朝圣者顶礼膜拜的终极之地,那里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已经默默地伫立了千年以上。八廓街留下了拉萨古老的记忆和今天变革的脚步,也留下了我的生活足迹。几十年来,我不知多少次徜徉在她的怀抱里,寻找着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遗存,看着川流不息的转经人流,感受着那只有在雪域西藏才能看到的宗教气氛。八廓街蕴藏的文化内涵永远是一部渊博厚重的百科全书。  入夜,布达拉宫广场依然是市民和中外游人的好去处。布达拉宫亮起来了,这是今年的新变化。过去,一年只能亮一两次,现在,铁路开进了拉萨,游人多了,布达拉宫每天晚上都大放光明,成了拉萨的新景观。<STRONG>  江孜音诗</STRONG>  10月16日早晨,我们乘汽车离开拉萨,沿雅鲁藏布江西行。穿过崇山峻岭,4小时后车队抵达英雄城江孜,开始了在日喀则地区的参观考察活动。  海拔3950 米的江孜是西藏西部重镇,距拉萨254公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藏的重要产粮区。100年前,中国近代史上的江孜抗英战役就在这里发生,江孜失守后英国侵略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拉萨。电影《红河谷》的上映使江孜更加声名远扬,也使世人对江孜增添了许多敬意。  汽车还没进入市区,远远就可以看到辽阔的江孜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宗山城堡。它坐落在白居寺对面的悬崖峭壁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抗英战壕和炮台。山下于上世纪末修建的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也十分引人注目。城区柏油马路纵横,店铺相连,熙熙攘攘,远近前来购物的农牧民很多,一些群众在街上席地而坐,卖青稞酒,喝酥油茶,显得悠闲而快乐。  矗立在城西北的白居寺也是江孜的骄傲。这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已有600年的历史。寺背后山上修建的围墙酷似长城。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其中的菩提塔因塔内号称供奉有10万个佛像,又称“十万佛塔”,被誉为西藏塔王,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白居寺兼容萨迦、噶当、格鲁三个藏传佛教的教派,在西藏也独树一帜。20多年前我在这里采访时,曾亲眼见到大经堂内释迦牟尼佛像的腿部被英军砍坏并将上面的金皮刮去的刀痕,此后,这刻骨铭心的一幕,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已经10多次踏访过这片土地,和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相比,可以说是古城风韵犹存,新城现代大气。已经成为年楚河畔的一座新城。<STRONG>  感受日喀则</STRONG>  我又踏上了日喀则的土地。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  初识日喀则是在1970年,距今已有37年了。  那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漫天尘土飞扬的小城。街道、房屋都是一样的灰色。上一次街回来,满头满脸都是土。那时的日喀则就像是内地的一个大村镇。虽然艰苦和落后,但那里的青稞酒、酥油茶,那里的藏族同胞特有的生活情趣,那里的乡音乡情我却一辈子也忘不了。  进入市区,宽敞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商店、饭馆形成了一条又一条街道。老城区依然古朴而凝重,只是许多房子都翻新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令人神清气爽。作为老城区象征的旧宗政府,酷似拉萨的布达拉宫,无言地伫立在高高的山顶上。从我第一次见到它就已经是断垣残壁了,但我见到过它往日的照片。这次从它的脚下经过,仰头望去,看到山顶上正在重建,据说是要修座日喀则博物馆。  日喀则留给了我太多的记忆。我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从北京飞抵日喀则和平机场,从这里前往珠穆朗玛峰脚下的登山大本营,参加了中国和伊朗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开启了我“登山记者”的生涯,并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从这里,我曾三去樟木、四进阿里,五到亚东,看到西藏许多鲜为人知的一面,那是让你为西藏的古老、深厚与秀丽赞叹不已的一面。日喀则让我有机会更多地认识了雪域西藏。  现在,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已经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计划,2007年就要有前期动作了。我希望有一天能乘坐火车再来这里看看它的新面貌。  <STRONG>梦幻纳木错</STRONG>  朝圣纳木错是此次青藏铁路之旅的最后一站。  汽车行进在藏北草原上,白云与雪山连成一片,蓝天与青铁交相辉映。此行使我们有机会再次走近青藏铁路,走近羌塘高原。  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是西藏三大神湖(即纳木错、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湖面海拔4718米,总面积为19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湖水最深处超过33米。由于在元代有大量蒙古族军队驻扎在这里,他们的后裔也有许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合,所以在当雄以及整个藏北,蒙古语地名很多,蒙语中称“纳木错”为“腾格里海”,即“天海”,“纳木错”是藏语,也是“天海”。藏语中的“错”兼有“湖”和“海”的意思。  汽车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那根拉山口,纳木错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纳木错是藏传佛教的圣湖之一。羊年转纳木错是善男信女的期盼,也是12年一遇的盛大节日。我曾有幸目睹过羊年朝湖的盛况:洁白的哈达把一座座山崖都变成雪白的绸缎,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高空中飘扬,松柏的幽香在空气中弥漫,数以万计的虔诚朝圣者,沿着湖畔以等身长头夜以继日地向前磕拜。磕长头是雪域西藏宗教生活的一大奇观,因而也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  纳木错的四周,有数量众多的修行洞、佛堂、寺院和数不清的玛尼堆、经石、经板,还有千年前藏族先民留下的岩画。神奇的合掌石以及许多天然形成的景观都令远方来客流连忘返。远远望去,湖心岛与陆地连在一起,构成龟型,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吉祥如意的韵味。  几十年来,我曾数次来过这里,看到过纳木错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特别是1980年冬季,我骑马进入湖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感受了纳木错乡走向开放初期的脉搏,更看到了藏族这个被称为“最能吃苦的民族”在大自然面前的坚韧、乐观与美丽。  现在,纳木错已经成为西藏著名的旅游圣地。黑色路面从拉萨直抵湖畔,环保标志随处可见,牧民开的饭店、茶馆也在这里出现了。  祝愿纳木错!祝福西藏!(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