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导向毁了一代民族品牌
发布时间:2012-12-06 23:52:21
两面针总部场景。CFP供图
超六成牙膏已被外资掌控。CFP供图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德波
12月1日,两面针的董事长马朝梅将结束本届任期。此时,曾经的“民族牙膏第一品牌”早已被外资巨头抛于身后,和每年销售牙膏5亿支的巅峰年代相比,两面针业绩近年一直不断下滑。2012年上半年,企业亏损额超过450万元。
在快消品领域,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多数都是外资。奥妮、大宝、中华牙膏等一系列民族品牌曾耳熟能详,但如今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被外资收购。其背后原因何在?本报记者做了深入调查访谈。
调查
两面针淡出市场
“两面针已退出。”昨日,新洲路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超市已经不再做两面针品牌,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记者好不容易在另外一家超市找到了两面针的货架,但和佳洁士、高露洁、黑人等品牌相比,其“规模”看起来明显要小很多,导购人员热情也不高。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货架上一盒90克的牙膏,价格基本上都在5元至10元之间,各品牌的差距并不大。其中一些外资品牌还要比两面针、云南白药等内资品牌便宜。
“价格不是首要考虑因素,一盒牙膏能贵多少?主要是用着习惯就好。”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钟情”外资品牌主要是因其“口味多”,每次可换一种。一位从事牙膏和洗涤用品导购的肖小姐补充说,10多年,一瓶玉兰油就是“奢侈品”,但现在已经价格“平民化”,而品牌知名度却没有衰弱,这是消费者愿意买它们的原因。牙膏也是一个道理。
“一口好牙,两面针。”这样简洁而健康的广告语曾唤起中国人的牙齿护理意识,让中国人意识到牙齿不光是拿来吃饭的,它还关乎个人品牌。但如今的电视屏幕上,内资牙膏的广告无论从量还是质上已远远被外资赶超,中国人每天都要在黄金时段忍受外资牙膏广告的狂轰滥炸。
“没有特点,销量不行”。福田区一位日化产品经销商说,两面针曾以中草药为特征,但现在外资也做中草药牙膏,很多时候消费者会点名要某个外资旗下的中草药牙膏,而非中国的两面针。目前,两面针在电视台的广告远不如佳洁士、高露洁这样的品牌频次高,一些“90后”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这个牌子。
访谈
品牌衰落的原因何在?
嘉宾简介:
王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加入中欧前,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系主任。回国之前,曾在芝加哥的信息资源有限公司(IRI)和休斯敦可口可乐分公司分别担任高级咨询师和战略分析部经理。王教授持有耶鲁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外资快消品的“平民化”冲击
深圳特区报:外资牙膏现在已抢占主要的市场份额。10年前,内资外资牙膏的价格差距会很大,现在已几乎持平。价格变化背后是否隐藏着力量变化的根源?
王高: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初,由于渠道、人才和资金所限,主要走利润较高的中高端市场。内资品牌在其高速发展期,其市场几乎都不和外资对手有重叠。但现在的外资巨头开始“市场下沉”,希望“通吃”,直接抢夺了内资品牌的市场。
一方面,中国人收入提高,消费者不会在乎几元钱的差价;另一方面,外资的品牌力量越发强大,对消费者的拉动远比内资强。因此,外资胜出的机会更大。
深圳特区报:内资品牌也不缺乏名气,外资品牌“技高一筹”的关键在哪里?
王高:在部分营销人员眼中,品牌就是出名。但事实绝非如此。比如外资巨头的每个洗发水品牌都有独立形象,去屑、滋润、柔顺,每种功能就是一个牌子,这就是强大的美誉度,可以不断强化消费者重复消费的信心。内资做到这个程度的太少。
曾经,部分内资品牌还会认为自己在渠道上有优势,会采取一些“灰色手法”拉拢经销商,比如高额个人回扣等。但随着对品牌经营的忽略,原有渠道“优势”逐渐难以发挥作用,经销商后来“反水”转做外资并不奇怪。
品牌不是“出名”这么简单
深圳特区报:所有企业老总都知道品牌重要,但真正愿意花力气做的却不多。对快消品行业来说,做品牌的挑战和障碍有哪些?
王高:最现实的挑战是成本。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的冲击让电视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但电视台单位时间广告费却并未下降。因此,总的营销成本在大幅攀升。
第二个挑战是“犯错误”。品牌最大的敌人之一是犯错,比如质量危机、定位多变。一个塑化剂和一个三聚氰胺危机,对白酒行业和乳制品行业的打击是可以想像的。同时,一些企业的营销部时常经常变换自己的品牌,造成品牌混乱和模糊,最后也就没了品牌。
第三个挑战是缺乏坚持。按照“创新扩散曲线”理论,扩散一开始比较慢,当采用者达到临界数量后才会有效果。就营销而言,投入须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品牌效果,但很多内资企业达不到这一步。为什么?因为营销部门的预算在到达临界点前已被拿去搞“多元化”。
本土品牌真的没有机会吗
深圳特区报:在新兴国家,快消品市场很容易被外资抢占,因后者拥有“先天”的品牌优势。本土品牌真的没有机会吗?
王高:外资巨头并非坐享已全球化的品牌,而是不断强化品牌。以我曾供职的可口可乐为例,它在全球新型市场也经常面临各种“诱惑”,比如不动产、矿山、油井,但它并未涉足。它坚持着“瓶装”和“液体饮料”两个基本要素,这样一来,品牌一直在不断强化之中。当它每推出一款饮料,消费者多半都不会怀疑。
以亚洲国家为例,本土快消品牌能“抵抗”外资的,一定是产品质量世界一流的国家,比如日本。国民首先要相信本土品牌的产品质量,这是基本条件。
深圳特区报:中国企业的“机会导向”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实体企业热衷于进军房地产,还有企业把上亿资金拿去买理财产品。种种现象,我们一般会从公司管理层面去理解,但缺乏对社会根源的反思。
王高:中国人没有经历过西方工业企业的“大工厂”阶段,我们古代的商业基本上是贸易型而非生产型,这就决定我们容易缺乏“产品基因”,也缺乏“营销导向”。很多中国商人崇拜胡雪岩,他的商业逻辑基本上是低买高卖和特许经营,这种机会型的商业并非严格意义的工商文明。
手记
内资快消品
为何“旁骛”多?
联系方式
- 公司名称:湖北特产企业有限公司
- 联系人:小田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 公司类型:个体经营
- 地 址:郑州
- 公司网站:http://www.56china.com/yp/web/?13297
- 查看公司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