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本专题图片信息

“版纳后花园” 五个村子打包卖旅游


现在的橄榄坝游客非常多

 

西双版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总是与橄榄坝人有关。身在其中的橄榄坝人是橄榄坝发展的缔造者,也是橄榄坝发展的受益者。十年前,橄榄坝曼听村的村民岩光,觉得其他村寨村民“耍点小聪明”给游客租衣服拍照片是“不务正业”,他不屑参与。但随后的1999年,西部大开发启动,傣族园民族旅游兴起,岩光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十年后的今天,岩光凭着自己家传的做饭手艺,把自己的“傣家乐”做成了傣族园里的一张名片,赚了个盆满钵满。

初始

无序旅游粗糙混乱

浇橄榄坝一桶冷水

早上7点15分,傣族园里像往日一样响起了傣语广播,曼听村里的各家各户开始在广播声中起床,吃罢早饭就该到胶地或田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了。而家住橄榄坝傣族园曼乍村31号的岩光一家,在这广播声中睡得正酣,水田地早已出租给外地人种香蕉了,因为不是节庆日和黄金周,游客不会一大早就进园吃饭、休憩,岩光可以睡到早上8点半以后再起床,而这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勐罕镇古称勐塔尼,但更多地被称作橄榄坝。橄榄坝有9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岩光生活的曼乍村只是曼听村委会下属的其中一个村子,它与曼听村所属的曼将、曼春满、曼嘎、曼听是橄榄坝保存最完好的五个连片傣族自然古村落。

曼听村下属的五个村寨,在傣族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上,傣族的统治者宣慰使(官名,傣语称“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在逢年过节之时,经常携带家眷和王公贵族到橄榄坝的五个村寨游玩、赏花。久而久之,曼听就成了宣慰使的宫廷花园。而现在,宣慰使早已不复存在,可是曼听村的五个傣族村寨却成了整个西双版纳旅游的后花园。五个村寨的傣族村民已有一部分彻底改变了旧式的割胶、种地生活,靠着旅游先富了起来。

1998年以前,岩光并没有搭上曼听村的第一波旅游热。在他看来,曼听、曼春满等其他村寨给游客“租衣服照相”的村民,每天拿着几件傣族民族服饰、操着几句简单的汉语与游客交流,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村子有一些特色小景点。当时岩光家有6亩旱地、10多亩水田、五六千棵橡胶树,农活繁重,他每天早早就得起床,这样劳作一年,全家有六千元至一万元左右的收入,种西瓜收成好的那一年收入可以有两万元。虽然起早贪黑每天下地干活十分辛苦,但岩光一家的生活仅能维持温饱,远远达不到富足。

就在这时,曼听村里的五个村寨的旅游渐渐没有了最初的红火,问题多了起来。“景点小又乱,卖的东西不好又贵。”虽然没有跟风做旅游生意,但是岩光都看在眼里,村民随便围个篱笆墙,竖上几个水泥建筑物就是景点,开发出来的七八个景点又小又分散,而村民大多只是提供服装给游客照相,外地来的小商小贩也混进了曼听村,卖起了假沙金、假水果和高价纪念品。一时间,曼听村里的经营秩序混乱,游客投诉接踵而至,游客大量减少,“人来一窝蜂,人去一场空”的场景像一桶凉水一样,浇灭了橄榄坝的第一次旅游热。

机会

西部开发号角吹响

整体开发计划开始

傣族园董事长范文武很期待下一个十年

 

曼听村“热闹了一阵”的旅游,对两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岩光庆幸自己和曼乍村村民没有受到波及,坚定了“庄稼人的根就是土地”的想法,而曼听村的“折腾”却引起了已经从国营橄榄坝农场下海经商,并救活了罐头食品厂的第六任厂长范文武的注意。

1997年,范文武投资100余万元,在橄榄坝建了一个“橄榄坝旅游工艺品大世界”,这在当时是全州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旅游购物场所。然而由于胶价大幅下跌,橄榄坝农场效益严重滑坡,不少工人下岗。“要不试试看橄榄坝的旅游?”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范文武带着大学毕业后刚分到农场工作的李盛宣,一起到北京、海南、广西等地考察,广西等地的民族旅游形式让他认识到了旅游开发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橄榄坝景点多、乱、杂、不成规模的现状已是个老大难问题。

“曼听村的5个连片村寨可以‘打包’来包装,然后再‘销售’。”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范文武脑中,农场领导及镇政府也都觉得这个想法不错。正当他们为这个大胆的念头踌躇满志时,一家广东公司抢占先机获得了版纳州政府的特批,取得了橄榄坝傣族园旅游的开发权。

当然,橄榄坝的旅游资源并不是只有范文武等人在关注。1997年1月,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开第二次旅游现场办公会时,就提出发展西双版纳东西旅游环线,其中东环线以橄榄坝的民族风情游为主。就在傣族园的旅游开发即将展开时,又有一阵“春风”吹来。1999年世纪之交,国家正式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云南省政府也在随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放宽外来投资者进入种植业、水利、基础设施、制药、矿业、商业零售、旅游等领域的条件”。

随后,在西双版纳招商引资会上,开口喊出“规划占地336公顷,投资1.5亿打造一个傣族园”的广东东莞信益集团公司,拿下了傣族园旅游开发的项目,因为是西部大开发的招商引资项目,同时也是当时西双版纳州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景洪市政府与广东东莞信益集团公司在短短一个月内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傣族园项目”的审批一路开了绿灯,同时开始了园区建设土地征用工作。

 

问题

缺乏资金建设瘫痪

当地农场开始介入

在西部大开发中靠开傣家乐受惠的岩光

 

此时,生活在曼听村的岩光和其他村民,对于曼听村之外橄榄坝即将发生的巨变一无所知,直到曼听村委会、各村小组组长来到岩光家询问他对开发景区的意见时,他才得知来了个公司,要把曼听村下属的五个村寨统一规划,打造开发为旅游景点。

“觉得这是个机会,但是先前的例子又摆在那里,还是有点担心。”不仅岩光一家很矛盾,曼乍村的其他村民也对征地后自己的生活来源很忐忑。“我们曼乍寨水田比较远,寨子里又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景点,唯一的法宝就是我们自己的手艺。”与其他村子不同,曼乍寨的村民天生做饭就比较好吃,岩光当时的想法是,其他寨子都有拿得出手的工艺品可以卖,也有现成的景点可以游览,那曼乍寨只有用做饭来打响了。曼乍寨人决定不再错过这次机遇,大胆干一次,他们率先通过了傣族园征地及旅游开发的要求。

拿下批文的傣族园基础建设项目很快上马,被抢占了开发先机的范文武觉得十分遗憾,然而他也将自己的建设方案提供给了广东公司,但是工程仅动工2个月就出现了问题。某一天,范文武和李盛宣像往常一样在五个村寨散步,发现傣族园工地上的模具早已制好,但是却迟迟不见进行混凝土浇灌,施工现场只有零星几个工人在做活。“是不是资金上出了什么问题?”正如范文武判断的一样,没出几天,就传出广东信益集团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工程几度停工,整个傣族园的开发建设处于瘫痪状态。

为了不影响世博会分会场的建设,州、市、镇三级政府都竭尽全力为开发资金奔走,争取了市财政补助、西部大开发资金补助等政策资金,而巨大的资金缺口像个无底洞。此时,范文武觉得农场的机会到了,他建议橄榄坝农场以及云南农垦总局,以橄榄坝农场控股60%的形式介入傣族园开发项目,并先期投资1000万元保障傣族园工程实施。范文武认为,农场已经错失了一次傣族园的开发机会,这次机遇一定要抓住,在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政策扶持下大干一场。

回归

广东公司突然撤资

傣族园收归橄榄坝

1999年3月,云南省农垦集团公司橄榄坝农场投资(控股)1000万参与合股建设傣族园,范文武、石明煌等人以农场代表的身份进入了傣族园公司管理层,参与傣族园的开发和管理。

傣族园基础设施工程与村民的思想宣传工作同步进行,而最难的就是与几千名想法不同的村民协商沟通的问题。“有人担心开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有人担心自己失去生活来源,日子不好过,有人希望跟公司谈条件抬高土地补偿价格……”诸多难题涌向了刚刚接手管理工作的范文武,但是一个初衷不会改变:傣族园的经营发展思路就是与傣族有关的一切传统习俗。此外,在经营模式上,傣族园在全国首创了“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即以五个村寨村民居住地的杆栏式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佛教文化及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构成傣族园景区的主背景供游人体验。

通过先期的资金投入,傣族园公司对5个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旅游接待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并进行了统一的旅游形象包装。至此,傣族园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自然村到“旅游场景”的角色转换,而村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资源与傣族园公司明确了各自的利益分配。

赶在99世博会之前,傣族园于1999年4月份开始试营业,在一期投资的3900万中,建成了傣族园大门、迎宾大道、江边活动区、露天歌舞表演剧场、泼水广场、停车场、部分道路及水电设施。虽然已经开门迎客,但是由于背负的债务重,旅游市场也不接受,即使门票价格仅为每人10元,每天进入园区的游客也不足百人。而这时,广东公司突然提出撤资,让傣族园雪上加霜。

“公司+农户”的模式虽然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但是傣族园还有很多设施和工程需要完善,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万众瞩目的开发项目,开发方的开发经费仅有300多万元。原来广东方投资傣族园是看中了99世博会将会给傣族园带来的人流量,想用少量的资金投入来套取大批开发现金,而且广东公司没有做过旅游业,在开门迎客遇冷后丧失了信心,傣族园日常管理也主要是由农场方来主管,广东公司已在为撤离做准备。

到2001年,广东方投入的350万股份全部撤出,至此,橄榄坝农场完全控制并拥有了“欠下一屁股债”的傣族园。

渐热

借世博会之风红火

曼听村姑娘不外嫁

广东公司撤资、傣族园硬件设施工程还未开展,资金缺口问题依旧是困扰公司的大问题,旅游发展基金、西部大开发资金、国家拉动内需资金等,只要是可以的,公司都极力争取。因为在傣族园正式开园后,随着99世博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傣族园游客日益增多,岩光他们也开始忙起来,水田、旱地都顾不上了。

在参加了傣族园公司对村民进行的接待培训后,岩光所住的曼乍寨18户村民决定“捆绑”在一起搞接待。每家每户出人帮忙做饭,地点就选在橄榄坝傣族园曼乍村31号的岩光家竹楼。“有时候游客多,还要一桌一桌地排着吃饭。”2002年时,已经有一些旅游团带着游客专程来傣族园里品尝傣味,忙起来时,一天可以弄上30多桌。一个月下来,每家每户能够分到五六千元钱,最多的时候可以有八九千元。

游客逐渐多起来,除曼乍寨之外的四个寨子开始对曼乍寨做餐饮接待很不满意,于是他们也利用自家的竹楼开始接待游客吃饭。这时,岩光家的“合作”不得不终止,18户村民有的另觅合作伙伴,有实力的干脆自己开起“傣家乐”来了,一条龙式的旅游接待开始形成。岩光也就是从那时起专职搞起了旅游接待,每天和家人准备5桌的食材,大通铺的房间可以容纳七八个人,一天基本上能有400元到600元的收入。

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傣族园在西双版纳以及全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紧接着,傣族园申请4A级景区、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傣族园直播泼水节等事情接踵而至。此时,傣族园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许多到了适婚年龄的女青年都不愿意像从前一样远嫁到外村,宁愿招夫婿上门,不少女孩自发成立了一个“不外嫁联盟”,约好不嫁出村子,而违背“联盟”约定的姑娘还会被曾经的姐妹笑话,不仅5个村寨的姑娘不想嫁出去,外村的姑娘都想嫁过来。“现在寨子里的小伙娶到的老婆没有不漂亮的。”岩光笑着说,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远嫁,现在全家做旅游接待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多万,而且也没有下地干活那么劳累。

前景

更多村民要求分红

下个十年更值得期待

2009年10月1日,橄榄坝傣族园度过了“十周年”庆典,开园十年来,傣族园门票价格已从初期的10元、20元提升到现在的100元/人次,年游客接待量已由1999年的25万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亿元。但是2009年,曼听村村民提出门票分成的呼声也达到了最高。

“和广东公司签合同时不懂这些,这么多年下来,虽然一些村民富了起来,但是不靠近路边的村民生活依旧很苦。”即使傣族园已经被“捆绑”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但还是有很多生活在村寨深处的村民生活方式原始,没有条件从事旅游接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分享到旅游带来的好处。”勐罕镇曼听村村委会主任岩空哈,是村民“门票分红”最主要的支持者。从2004年起,每个月的15日,在村委会与傣族园公司的民主协调会上,岩空哈都会向公司提出这个问题,“傣族园十年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现在村民要求得到分红也是合理的”。

当岩空哈主任代表村民向傣族园公司提出分红要求时,公司高层在“协商”了4年之后总算有了回复。2009年傣族园公司提出了一个补偿制度,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10%用于老人补助、入学补助、节日补助等。但是岩空哈以及村民并不接受,他们认为10%太少,同时补偿机制还是建立在当年门票收入达到1200万时的基础上,这对村民不公平。

“傣族园的精髓就是傣文化,全体村民享有旅游带来的利益也是应该的。”岩空哈说,2008年,旅游在曼听村的经济总收入中占了13%,橡胶业是支柱产业,占到了40%,运输业、蔬菜出口等其他占到了47%,虽然现在旅游业对于曼听村来说并不能说是支柱产业,“但是在下一个十年,旅游业将会成为曼听村经济最大的增长亮点”。

现在,傣族园里的五星级豪华酒店与傣家竹楼隔湖相望,湖这边是傣家人自己经营的“傣家乐”,另一边是高尔夫球、棒球等小球训练基地。也许傣族村民还没有意识到,下一个十年傣族园旅游以及他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但是对于勐罕镇来说,一个涉及橄榄坝9个村小组80多个村寨的“大傣乡”旅游小镇规划已经浮出水面。旅游,这个让橄榄坝曼听村傣族人从田地里解放出来、收入翻番的行业,将在下一个十年影响更多的橄榄坝人。本报记者 闵楠 武艺漩 袁野/文 符光周/图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