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华文化丰,诗情画意满心胸。
敦崇考古青春献,煌熠研究又一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敦,大也;煌,盛也。”人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领略灿烂文化的同时,对深入研究敦煌文化,殚精竭虑保护敦煌文物的樊锦诗,无不深表敬意。
由电影频道投资出品的百集大型专题片《中国通史》前不久在敦煌开机。9月25日,记者借此机会陪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贾琪拜会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来到樊院长的办公室,只见西面墙的书柜里装满文史、考古的书籍,办公桌上摆放着文具、文件。樊院长坐在沙发上,茶几上也摆满了有关敦煌的书刊、光碟。“世界上有哪个文化遗产能延续发展上千年?说到世界文明的灿烂,不能不说中国;说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不说敦煌。正因为她的博大精深,敦煌学才在世界上成为显学。”说起敦煌的文化,这位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满眼充盈着爱意。
更多的书籍放在旁边的房间,连同樊院长的各种荣誉称号、证书。地上有一块未挂起的书法题字:“极深研几”来评价这位敦煌学的研究大家。望着这位将青春、将岁月献给大漠敦煌的江南女子:瘦弱的身躯,花白的头发,是什么力量使她在这里守望了48年?
樊院长说:“敦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学等,该研究的太多了。我没有做什么,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把这文物很好地保护下来,让广大人民去了解,让学者们去研究。”
既要保护好敦煌石窟文物,又要让广大游客参观,樊院长领导的敦煌研究院已筹建起游客服务中心,并设想建立“数字敦煌”,用高科技的手段把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化图像。“敦煌的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永生。”樊院长感叹着,心系的是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樊锦诗 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工程,独创了一套新型砂砾岩石窟崖体裂缝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莫高窟文物保护环境得到改善,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她规划出新世纪敦煌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蓝图,首次提出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护和展陈利用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积极开展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成功解决了敦煌石窟研究和保护的有关难题。她牵头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成为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作出的专项立法。她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百年研究的成果。她是中共十三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感动新中国一百位人物”之一。
上一篇: 赵越胜:大隐隐于市
下一篇: 萨苏:革命是一道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