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叫卖大王 臧鸿

2013-01-27 20:59:23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京城叫卖大王 臧鸿

 

八百年历史的北京城,看惯了王朝更替,起伏兴衰,形成了现如今淡定雍容的气度。各种文化在其中走马灯似的冲撞过,融合过,又消失过。渐渐的,连北京城本身的旧景观也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阔,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虽然经历了奥运前对旧城的整修和恢复,也正在经历南城改造的文化复兴,但那一层灰泥毕竟带不回老北京的精髓,人们还是觉得生活中确实少了些什么,过去的不再拥有,消失的也不会再出现了。变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淡了。那曾经响遍京城的吆喝声成了老北京遥远的回响。

吆喝本身就是一种音乐

“冰——糖葫芦儿——嘞呦”,张伯宏的《北京土著》以此起首,吆喝的韵律完全融入了歌曲当中,多么形象地说明这种吆喝本身就是音乐。要知道,在一个多世纪前,这是老北京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声音。

吆喝,小贩叫卖,就是商贩们自己的广告。北京旧时各业小贩的“吆唤”。张恨水曾在《市声拾趣》中谈过北京的吆喝:“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现而今,老北京吆喝申报成功了北京市崇文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在申报市级非遗,今年就要讨论评议。成为文化,有了名分,生存空间也就大了许多。

记者在网上搜索“老北京吆喝”词条,几乎每条搜索结果都涉及了一个名字——臧鸿。这是在北京颇有名气的“吆喝大王”,也是崇文区吆喝非遗的继承人。记者专程到北京见到这位还记录着这门绝学的“活化石”。

1932年生人的臧鸿,旧中国人人为生计发愁,听着母亲手里的瓢在面缸底儿磨了半天都蒯不上来二两棒子面。没上几天学的他,9岁就干起了卖报纸的营生。之后还干了不下数十种营生。老人吆喝的绝活完全是源于生活的洗礼。

解放后,臧老有幸拜北京曲艺团的老艺人王长友学相声。并在老师的引荐下,1960年又拜天桥八大怪之一、艺名“大狗熊”的孙宝才学双簧。

1981年北京电影厂拍摄故事片《伤逝》时缺少叫卖配音,在侯宝林推荐下,臧鸿充当此任,并得到了一致好评。自此先后为几十部京味儿影视剧配音。

臧老掌握了170余种京味十足的吆喝声,在一次宴会上,老舍夫人胡洁青感叹北京小吃还在,而与之相应的北京吆喝却听不到了。臧鸿现场表演了叫卖绝技征服了胡洁青,亲笔写下“京城叫卖大王”相赠,自此臧老“叫卖大王”的名号就在北京城叫开了。

臧鸿吆喝“封王”之路

吆喝要有腔有调,瞎喊不行

在北京三环外的一个住宅小区,记者见到了臧鸿。小区地处闹市,各种现代设施配套完备,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老北京的氛围。一位身穿红色唐装,头戴礼帽的老人迎了出来,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与我想象中有些差距的是,臧鸿的家不很宽敞,可能是因为北京房价太贵的原因,也没什么装修,但墙上挂满了臧老披挂着行头出席各种庆典场合的照片。

去年老前门大街开街,庆典主办方就请到臧鸿到场主持,臧老蓝褂红坎肩,一声“前门大街商业街开市喽”,据他讲,当时站在前门楼子下一嗓子,珠市口都听得真真的。

落座之后,臧鸿就向记者敞开了话匣子,“吆喝要有辙有韵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没有这六样,是人就会,那也没人爱听你的了。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臧鸿说得兴起,起身从外屋拿进一兜“宝贝”来,一样一样摆在桌子上,除了一个拨浪鼓之外,记者完全叫不上名字来。臧老拿起两只茶碗样的东西,扣在手里,手指翕动,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老人说这叫“冰盏”。老人左手持冰盏,右手扣耳,现场为记者表演了好几段经典的老北京吆喝。据臧老介绍,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可以算是响器之王,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徒弟不少

愿学吆喝的不多

话题转向老人近几年的生活,免不了说到婚庆。臧鸿说他从八零后到现在,已经主持了30年的婚庆。不论中西各式婚礼,他本人都穿中式服装。记者见到臧鸿时,他刚从婚博会回来不久,又急急忙忙主持了一对新人的婚礼。臧老指着墙上排满日程的挂历说,太累了。

现如今臧老也收了七八个徒弟,光徒孙也有二十几个。记者问这些徒弟徒孙是学婚庆,还是学吆喝。臧鸿说,我这些个徒弟,二十几个徒孙跟我学的都是老北京中式婚庆——大花轿。至于吆喝,连百分之五十都学不到,也不爱学了,我也就不乐意教了。现在只能教我的孙子臧志彪,希望他能把这老北京吆喝传承下去。现在崇文区已经申报了他作为老北京吆喝的继承人。

目前老北京吆喝跟老天津吆喝一样,都成了当地区级非遗。但如今老北京吆喝正在申报市级非遗,而老天津吆喝却在去年被排除在市第二批非遗名单之外,专家们认为“老天津叫卖”"都濒临绝迹。且叫卖文化也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已被新的方式所取代,鉴于这些情况,专家认为,“老天津叫卖”不具备非遗的意义,所以在最终的名单中被删除。记者问臧老怎么看专家的这种看法,臧老说,其实不单天津是这样,北京也是这样。解放后公私合营,这种走街串巷的叫卖已然就断档了。这六十来年也就不讲究这叫卖了。也就我这样小时候做过小买卖学了一百多样,到今天能通过记忆保留下来。所以我的看法是由于断档,叫卖也就没人学了,现在弘扬叫卖,也就是为影视剧中能用得到。

京津吆喝

各有各味儿

这次采访最大的收获就是能亲耳听到臧鸿口中的老北京叫卖,不但如此,臧老还学了好几段同一种东西老天津怎么吆喝,老北京怎么吆喝。这与在收音机里听相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老人嗓门洪亮,且表演力十足,跟记者聊天都要讲究铺平垫稳,不愧曾经相声演员的身份。

老北京卖包子吆喝好听,小时候胡同口有一家回民羊肉铺卖包子,10几岁的小伙计起早剁白菜,菜剁出来包子得了,往笼屉上一磕,吆喝起来好听,“咧,热包子咧,发面包热咧,哎,包得咧——”。到天津不一样,叫肉包,晚上卖。老人们左手拄拐棍,右手提一篮子,不为卖包子,就为活动身体。吆喝起来有意思,“肉”字声特长,“包”字又短又轻,像被风刮跑了似的,“肉——包”。天津包子是好吃,听着吆喝就知道都是肉的。

臧鸿说,我这一百多种叫卖声就是以北京为主,也学了一些天津和山东的叫卖。小时候不做买卖,就跑到天津大哥家住着,学了好多天津的叫卖。现在都还记得,“头十来年,我还站在天津鼓楼上,表演天津叫卖,电视台给播了二十多分钟呢”。

上一篇: "胡琴司令"刘明源

下一篇: 林怀民率云门舞集来杭州 每晚吸引一万余名观众2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