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自幼爱织花,黎承凤用一双巧手让土家织锦“惊艳”世界,也“织”出了美好的情感与人生。 资料图片
这是一个女儿织花的美丽故事。4月下旬,笔者来到湖南省龙山县土家族织锦技能培训基地,织锦大师黎承凤将她不久前美国费城文化艺术之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逐一展示,细细讲解,沉浸在土家织锦“惊艳”世界的美好回忆中。
女儿十二爱织花
黎承凤,1965年出生在土家族织锦
技艺发源地之一的苗儿滩镇六合村黎家寨。这里民风淳朴,“养女织花”世代相传,便注定她要和艺术结缘;这里户闻织锦声,她的生活轨道,一开始就用织锦铺就。
龙山县是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土家族织锦技艺源远流长。土家语称织锦为“西兰卡普”,俗语叫“土花布”、“土花铺盖”或“打花铺盖”。土家族织锦技艺叫作“打花”、“打土花”,“通经断纬、断尾挖花”是基本方式,靠口传心授、摹仿记忆传承,在原始斜织机上反面挑织而成,有“散纱花”、“对斜”、“上下斜”、“平放素色”、“斜放彩色”等流派、系列。颜料取自天然,野生的红花、乌莓、姜黄、五倍子等都能提炼成染料,多以深靛色、黑色为底色,红、白、黄、绿、蓝、紫等彩线织成图案。
神奇的土地,美丽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拨动着黎承凤的“五彩”心弦。1977年夏天,县电影队来到山寨,幕布上五彩缤纷的世界让黎承凤惊诧万分,“当时就下定决心学织花,像电影一样,织出所有美好的东西!”回忆迈进土家族织锦技艺殿堂的第一步,黎承凤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黎家六姊妹,父母无力购置织锦设备。“当时一套设备5元钱,一斤米卖两毛钱,我就瞒着父母,卖家中的米来攒钱,终于用大半年时间攒足了钱。”父母被女儿诚心感动,带着女儿专程拜姑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为师,潜心学习土家族织锦技艺。
学艺的小姐妹很多,叶玉翠不分亲疏、倾囊相授。大家也勤奋学习,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基本功,开始学习“上下斜”、制作天然染料、染色等关键技艺。
“我十天织一床褥单,需用三块长三尺、宽一尺三的小织锦拼合,售价九块五,很多顾客还抢不到手呢!”黎承凤日织夜做,大褥单、圆角枕头、盖裙等生活用品很受欢迎,一个月下来,挣到的钱便给家里买农药化肥,补贴两个妹妹的学费。1978年10月,黎承凤学得叶玉翠真传,开始在家专心织锦。
黎家有女初长成,织花之路上已小有名气。1982年,黎承凤尝试创办家庭土家织锦作坊,开始招徒传艺,奋力开拓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
30年艺海苦渡自成“黎派”
“织花为媒,织锦为证”。4月的小雨沥沥地下,在县城“龙山县土家族织锦技艺培训基地”,黎承凤夫妇用纯木制作的新型牵线机将40余个黑色棉线团的棉线紧紧缠绕,不时发出“嘎吱”的声响。
1984年夏季,黎承凤和数十位来自苗儿滩的乡亲刚刚适应在县城织锦坊的工作,因天气炎热,姐妹们都去买冰棍解渴,黎承凤发现偌大的织锦坊里只剩下一个叫余正春的后生苦心钻研,不由地给予了另外的“关注”。很快,黎承凤发现余正春的织锦作品不仅意境深远、工艺精湛,而且销售量大。后来,黎承凤在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武汉市以及广东省等地传授织锦技艺、织造土家族织锦,于1987年底回到了苗儿滩。余正春的织锦技艺和人品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两人以技会友,情投意合,结成连理。在丈夫的支持下,黎承凤更加专注织锦织造,她手下的作品不论是鸿篇大件还是方寸小品,都表现出土家族独特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产品开始远销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月收入千元以上。2006年,她正式创办了“黎承凤土家织锦工艺厂”,2008年在苗儿滩镇政府内创办了织锦培训班,免费给乡亲们培训,传授织锦技艺。
“以前都采用野生天然原料配色和染线,像把野果、树皮、花草等原料熬成汁浆,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稠密度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效果。”2005年,黎承凤开始发掘研究野生天然染料方法,寻访老艺人和染花匠,栽桑养蚕纺线,春摘嫩芽秋拾果、日洗矿石夜熬浆,历时三载,终于熟练掌握了包含“采摘树皮花草、分比例配置原材料、晒熬煮野生原料、纺土线、纺蚕线、染土线、染丝线、上机织造”八道大工序的野生天然染料方法。“如‘黄黍子’煮成水是金黄色,一颗籽染一两线,棉线放入锅中煮,水开三道后再熬五分钟。丝线易染、棉线难染;棉线为底线,多为白、黑、蓝色彩;丝线作纬线织图案,以红、黄、蓝、绿、紫为主色彩。”黎承凤一边调配颜料一边解释:用一半分量的植物“狗屎泡”、不足四分之一的青草、略超过四分之一的桑叶籽调和成紫色;加盐后再加包谷酒,加盐增亮度不褪色,染后用清水洗净阴晾干,织锦古朴大方还散发出清香。
土家族织锦纹样构图多为菱形、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的几何图形,抽象中显神韵,也让现代人有些费解。伯父黎直义拿出《百首土家族诗歌珍藏本》,细述其中故事,黎承凤欣喜万分,用织锦配诗的方式让观者“读其诗知其意”。她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敏感而细腻的手法,放大情感于织锦作品之上,在精神上追求至诚至美,用抽象表现其神形兼备的神韵,制造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牡丹国色天香,中外人士熟知,黎承凤决心织造土家族织锦配诗作品《凤穿牡丹》。2008年7月8日,这幅作品在北京举办的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中脱颖而出,夺得“奇品奖”。正如诗曰“武陵山下凤求凰,美我千家织锦堂。灯火伴侬天不夜,牡丹花开暗生香”,黎承凤的创作精品不断,荣誉接踵而至,家庭支持成为创作的最大动力和后盾。抚摸着获2008年第二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铜奖的作品《阳雀花》,黎承凤吟诗表达心中情感:“土家大姐爱风流,巧织西兰转角楼。窗外一声阳雀叫,春思万缕伴郎游。”
2006年6月,黎承凤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土家织锦优秀民间工艺师”,12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9年10月,被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凤穿牡丹》、《二龙抢宝》、《蝴蝶牡丹》分别被湖南省工艺美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她也被认定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龙山县人民政府县科技特派员。她的织锦工艺厂里有大小织机23台,织锦艺人40余人,生产的床罩、背包、服装、壁挂、沙发套、套枕、手机套等销往广州、长沙、北京、武汉、贵州各地。
花开中美传和谐
2009年5月的一天,艺术家蔡国强的弟弟蔡国胜来到苗儿滩,代表哥哥盛情邀请黎承凤、黎秋梅、黎代琴、梁爱秀、叶菊梅五人组成的“中国土家族织锦艺术团”赴美国费城参与最新创作。考察结束时,蔡国胜把黎承凤授课用的织锦作品、5台大型织锦机一购而空,运往美国。
6月23日,黎承凤与姐妹们收到正式邀请,参加蔡国强在美国费城纺织工坊美术馆举办的“时光画卷”展览,现场编织《日月如梭》作品。创作主题源自纺织工坊博物馆创始人对辞世的费城艺术博物馆前馆长的怀念和40多年的友谊,艺术展示人物从出生、童年、大学到结婚工作的人生历程,纪念流逝的光阴和记忆。“我们是第一次出国进行文化交流,也是第一次进行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创作。”黎承凤精心研究设计,并画出草图,部分试织。11月27日,“中国土家族织锦艺术团”正式赴美开展文化艺术之旅。
三个月艺术创作交流,蔡国强多次亲自给来宾讲解《日月如梭》,肤色各异的观众、缤纷多彩的文化、异曲同工的艺术让黎承凤和姐妹们收获丰富。“见到了谭盾,他仔细询问了苗儿滩、土家族文化。”黎承凤笑谈自己对有外国人长相的来访者印象不深,但对一位中国女孩印象深刻,“是蔡国强先生的助手,看上去20岁出头,漂亮、谦和,台湾普通话说得温柔婉转,我们刚到纽约,就是她联系接待。”黎承凤十分钦佩年轻人的自立发展,“总共见面五次,后来才知道是马英九先生的千金马元中小姐,根在我们湖南,是家乡人!”
《中西文化交流,日月如梭,中国土家族到费城》,当地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采访拍照交流的友人不断,华人华侨盛情邀请她们到家里吃火锅、品湘菜,黎承凤和姐妹们也加紧赶织土家族织锦挎袋、头帕、围巾等礼物赠送。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王燕生来到黎承凤身边,在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详细咨询了解土家族艺术创作特色、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出国交流等情况,亲切关怀大家的工作、生活,还主动送上名片、合影留念。
2010年3月初,五条土家族织锦挂毯制作完成,蔡国强邀请黎承凤等五人共同观看“花开花落”爆炸焰火表演。
一幅织锦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件作品一幅绝妙的诗画,艺术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智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幸代表土家族进行文化交流,开拓艺术创作思维,在美国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繁荣富强的魅力!”黎承凤合上影集,激动不已。(龙军)
下一篇: 农民王亮 蜚声海内外的"蝈蝈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