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王龙才:"南国花魁"技惊瓷坛

2012-12-06 00:13:53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悠悠韩江水,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潮州境内韩江两岸的瓷窑星罗棋布,陶瓷技艺在一代代能工巧匠们劳作的身影中薪火相传

潮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龙才创造出瓷花“掷地不破落水不沉”的绝活

\

王龙才担当图案设计和塑造成型制作的国礼瓷《友谊通花瓶》

\

枫溪瓷王王龙才在传授瓷花制作技艺

\

王龙才的陶瓷作品《瓷塑蝉鸣》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文/图

悠悠韩江水,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潮州境内韩江两岸的瓷窑星罗棋布,陶瓷技艺在一代代能工巧匠们劳作的身影中薪火相传。在世人惊羡的目光中,如今的潮州已荣膺“中国瓷都”的称号,这里的“枫溪瓷烧制技艺”也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殿堂,作为该项“非遗”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王龙才,今年已年届八旬,但这些年来依然退而不休,在陶瓷艺术的百花园里培苗浇灌。

潮州陶瓷艺人独创“通花瓷”

枫溪瓷制品包括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建筑及工业陶瓷等,其中尤以艺术陈设瓷著称。艺术陈设瓷又可分为人物瓷塑、动物瓷塑、通花瓷花、花瓶(类)彩绘,现代又有陶艺和瓷塑壁画等。在这当中,“通花瓷”可谓是枫溪独创的陶瓷史上的一个新名词,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作品亦饮誉海内外。

通花是一种陶瓷的镂空形式,也是一种技艺,因其通体雕镂,如潮绣抽纱中的通花作品般玲珑剔透而取其名。与通花形同姊妹的另一项捏塑技艺是瓷花,枫溪的这类作品,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而最具特色,由于此门技艺独步于国内外瓷坛,“通花瓷”之名也为陶瓷界所接受使用。枫溪通花瓷领域能人辈出,王龙才等人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制作了一批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作品,使这门纯手工制作的技艺大放异彩。

论及潮州枫溪瓷的成就,可谓数不胜数,但有两件让枫溪人引以为傲的大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件是枫溪造的三层通雕《友谊通花瓶》,在1978年邓小平访问朝鲜的时候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金日成;另一件是《春色瓷花篮》被选送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有关部门当年为保证运送安全,还调动直升飞机直接到枫溪装运,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让许多人难以忘怀。说起这两件轰动一时的大事,都与一位枫溪陶瓷界的顶尖人物有关,他就是被誉为“南国花魁”的王龙才,也是目前“枫溪瓷烧制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掷地不破落水不沉”堪称绝技

日前,记者有幸在潮州枫溪拜访了这位资深的陶瓷艺术家,聆听了他60多年来在陶瓷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及传承的传奇故事。如今,王龙才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诸多头衔和荣誉。从13岁开始学艺的他多才多艺,从设计、雕塑、制模到烧制样样精通,堪称陶瓷界难得一遇的通才,但他尤以瓷花、通花瓷塑见长,他制作的通花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瓷花作品更是娟丽秀美、艳丽多姿。他经过多年思索、实验后研制出来的瓷花瓣,达到了以假乱真、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的手中,硬而脆的陶瓷变得柔而软,无论是古朴遒劲的梅花,还是典雅婀娜的水仙,其花针都细如发丝,花瓣薄如蝉翼,轻盈如鸿毛,“掷地而不破,落水而不沉”,至今仍为一大绝技。

大师用作品说话,如前所述的国礼瓷《友谊通花瓶》,虽是集体制作,但王龙才担当了图案设计和塑造成型的重要工作;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色瓷花篮》,作为王龙才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溪瓷艺的捏塑、浮雕、通雕、线刻等手法及釉上、釉下、色土等工艺制作而成,花篮三层镂通,造型别致,纹饰丰富,凌空飞出的篮檐装饰着瓷制菱形活动吊坠,微风吹拂,环佩有声。花篮中荟集着60余种、600多朵瓷花,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1984年,王龙才又制作了五层镂通的《琼囊通花瓶》,作品高180厘米,集枫溪瓷塑仕女、通花、瓷花三大技艺精华于一瓶,堪称潮州瓷艺的精萃之作,至今仍保持着全国通花瓷最高和最多层次的记录。

八旬“南国花魁”

依然传艺授徒

时光流逝,出生于1932年的王龙才如今已年届80,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攻花卉,牡丹、梅花、桃花、菊花、玫瑰、海棠、杜鹃、水仙、玉兰、剑兰等数十种瓷花的制作技艺无不精湛,他的作品曾先后荣获国际金奖1件,国家金奖4件,国家级一等奖、优胜奖及省级金奖、一等奖10多件,他被陶瓷界公认为将枫溪通花瓷推向极致的代表人物,被大家誉为“南国花魁”。如今,他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闲暇时刻依然坚持画画和瓷艺的设计创作,他开设有“王龙才通瓷艺术苑”的工作室,教授几个徒弟还有自己的亲属从事通花瓷的创作和生产。工作室的学徒告诉记者,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工艺往往还要请大师来把关确定。作为枫溪陶瓷泰斗级的人物,王龙才的艺徒有数十人,有的如今已成为挑大梁的工艺师。而为了将通花瓷的艺术发扬光大,2010年10月,王龙才还出版了《潮州枫溪通花瓷》的专著。

据记者了解,通花瓷作为枫溪陶瓷的一个门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风光无限,有多个国营厂在创作、生产,一个车间就有上百人,规模很大。但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出口为主的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迅猛发展,传统的通花、瓷花陶瓷却在明显萎缩。这类陶瓷是纯手工生产,产量上不来,熟练工少,耗时长,在市场推广上也存在问题,对此,王龙才也深感忧虑,他希望有年轻后辈能后来居上超越他,但业内人士纷纷感慨,王龙才大师通花瓷的艺术高度已臻巅峰,难以逾越。

上一篇: 锡伯族老汉伊春光:“复活”八旗牛角弓

下一篇: 臧鸿 叫卖大王余音绕京城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