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世家李时亮

2012-12-05 22:15:11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auto_keywords

香传百年

 
 

李峥嵘

在传统药香手工技艺第五代传人李时亮记忆中,自己家过春节和别人家很不一样。1980年出生的李时亮,从小看到每逢春节别人家忙着采购吃的,自己家却赶着制作各种药香,有的自己用,有的送给亲朋好友。姥姥每年都会制作一款香兽,包装用河泥制作,整个外形像老虎又像狮子,也有点像兔子,肚子里有香,嘴里有捻。春节时摆在供桌上或者吃饭前摆在八仙桌上,点燃以后,香兽会吐出香烟,烟雾缭绕,祈祷来年的祥瑞和驱害辟邪。

今年春节前,李时亮和母亲盘腿坐在香案旁,在飞扬的轻烟中,给我们讲述他们家和药香的故事。

百年药香几近香消云散

李时亮的祖上在清中期创建了北京老字号“中华药栈”,在民间悬壶济世,其手工制作之药香为清宫所用。

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瘟疫蔓延,家里做药一方面是为了糊口生计,也救助了不少百姓。李时亮介绍,药香的成方很多,其中福字系列有一款叫做“福尔香”,每年三月初三、五月初五采集艾草和其他中草药一起压成艾条,制成香灸。“很多艾条是用机器压制的,而我们家讲究的是手工制作。”

家族传承的规矩是男传中医,女传香。传到李时亮的姥姥手里的就是香方。新中国成立了,药铺收归公有,姥姥也被分配到印钞厂工作,从事劳动。“文革”后,药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要打烂砸碎,母亲回忆起小时候目睹抄家的恐惧:“怕死了!大金鱼捞出来,杀,大鱼缸,砸。连三的桌子、紫檀的柜子,一屋子的家具,一个造反派头目拍出五块钱全抬走了。”李时亮长大以后才知道家里剁菜的案板不是普通物件,是抄家剩下的老药柜,是京作,家里把药柜反过来,抽屉朝内,侧面当做案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姥姥退休了。老街坊都知道他们家是祖传的药香世家,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都上门讨药香。姥姥又开始重操旧业,忙不过来时,母亲、小姨都在下班以后帮忙。“大部分药物都可以做成药香,名字里带香的药物就有上千种。只要到中药店买来原料就能制作药香。姥姥制作的香酒、香包、肚脐炙、药皂,大家都抢着要。不过姥姥做药香纯属业余,当做家里的一项福利事业,不赚钱,也不敢公开卖。”李时亮小时候就跟着打下手,比如揉药香就是姥姥教的。先把药材用不同工艺炮制了,定型前和料叫做揉香,姥姥教的要“三净”:手净、盆净、料净。这件事练习的时候也没少挨姥姥批评。

药香世家讲究的是传老大,还得是女孩,姥姥自己只干了一半,到母亲这一辈,根本就没有机会公开学习和实践了,只习得了香方,有时候给家里人做做药香。母亲一辈子主要从事机关工作。退休以后恢复了家庭传统,到哪里都带着一管香和一个小小的瓷香插,和人聊天喝茶的时候或者自己静坐、干家务事,都点上一炷香:“心就特别静。”母亲对独生子李时亮唯一的愿望是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医生。“时亮打小是有点和别人不一样。背药方特别快。最喜欢的是捉虫子和逮蝴蝶蛾子制作标本。从小跟着姥姥认中药,帮忙打下手,记药名、认中药特别快。别的男孩子玩游戏机,他拿个小铜秤约东西。我想着有点家传,将来当医生挺好的。”

独生子承继家传“香火”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历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熏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等等。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香等品种。

近现代以来,化学合成香料风靡整个香料工业,也成为制香业的主要添香剂。

现在乾恒药香的第五代传承人李时亮沿袭家传制香古法,恢复并制作五大系列(熏燃类、家具类、饰品类、美容类、口服饮用类)传统手工纯植物天然药香,在2008年,获得两个世界级认证即:普尼认证、SGS认证,并在2011年荣获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最佳传承人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最美的手工艺大奖。

李时亮高中毕业后入伍,从部队转业后,在公安系统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放弃了。2003年非典暴发,这对他是一个契机,让他真正认识到传习药香的意义。当时街坊邻居,包括街道办事处都来找姥姥要药香。他从外地进了一批原料,在机场就被抢光了。2004年李时亮决定正式成立公司,继承家传药香手工制作技艺及祖传香方,将药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将中华文明的“香火”传承下去。但是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姥姥说可不敢公开干了;妈妈说都是传女不传男,不能在我这一辈坏了祖宗的规矩;爸爸说,这不是一个男孩子该干的事儿,也不算个正经工作呀。李时亮赌气跑到了西藏和尼泊尔一带,自己去进原料,学习、实验,并对家人说如果不让他传习药香,干脆就地出家算了。家里人一合计,得了,就让他干吧,只当有个事干;再说传女不传男,这不是国家计划生育吗,只生了一个男孩,有什么办法?将来有了第六代女孩子,再拐回来吧。

李时亮从开始干这一行就坚持一定要用纯天然的。“但是现在原料很难找,比如香兽要用的黏合剂,以前使用纯草药的白芨或者榆树皮,现在要保护榆树,也不允许了。所以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但是还是坚持要用天然的。以前做药香和料、醒料、入窖都要用得到老北京的泥盆。最正宗的泥盆要用河泥做,比如蛐蛐罐用的是河泥的浮灰,做香用的是头层泥,铲子平着下去铲的第一铲。现在北京的河流很难找到清澈的,当然也就找不到干净的河泥,只能到外地去找。环境污染对药香是个很大的问题。”

李时亮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中午十二点起床,洗漱吃饭后,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八点义诊,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忙乎公司的事物,晚上十一点开始做香。先焚香祭祖,感谢祖宗赏饭。然后炮制原料、配料、和料,“配料要细心,和料要体力,反正比做拉面累。”以前姥姥妈妈会戴一围裙,李时亮因为当过兵,习惯穿迷彩服当工作服。为了掌握时间,李时亮会做一个香篆,用香粉盘成一个字——福禄寿喜,或者和季节有关或者和星宿有关的字。香尽了,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早上睡觉,批量手工成型就交给工人了。有时候也会自己亲手做。“你看,这个塔香就是我姥姥亲手做的。姥姥做的特别粗。”李时亮点燃姥姥做的塔香,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光。

传说

李时亮说药香

在我国古代,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古人云:“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炉名香,再挂上一副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宋之后,人们不单单焚香,一种叫做“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将其大半埋入香灰中,在木炭上隔一薄片,再在薄片上面放香品,如此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由此,香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道“甜品”,怡情养性,香文化走向鼎盛。

到了近现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香逐渐被人们忽视了,视其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于是被摈弃和遗忘,这是让人何等痛心疾首之事。如今,香对于我们,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课题。

很多人对于香的认识只停留在敬神礼佛的表层仪式上,而对传统药香具有的祛病除邪、防病保健、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了解甚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药香在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作用。

传统药香制作工艺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飞、炼蜜、煆炭、合香、捣香、收香、窖藏”等几十道工序,此过程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以此保证香品品质之纯正。据我观察,现在的香市场以化工香料为主导,也成了香的主要原料,因其价廉,味香而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却不知,长时间使用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用其礼佛祭祖也少了几分虔诚。

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药香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药香所采用的原料和辅料都采自无污染环境的天然香木和动物香料,品质要求高,原材料数量有限,有些必须从国外进口,所以生产成本偏高。而且由于药香生产全程手工选料、制作,生产效率低,产量少,利润薄,因此,年轻人不愿学习此项技艺,传统的手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

传香

百年药香香飘世界

药香世家传到李时亮手里,不但于2009年传统药香制作技艺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时亮本人还于2010年获得国际教科文组织优秀青年传承人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最美的手工艺大奖。香气要飘向世界了。李时亮回忆2010年的比赛时说:“首先是香道表演——日本人叫香道,咱们中国人说是香席,现场制作一款香,当时我做了三款。很多西方人觉得东方文化很神秘,他们花很多钱消费在香水、香皂上,但是没见过手工制作药香,觉得特别神秘。我们的药香使品香用香从享受芬芳,进而发展到富有诗意、禅意、灵性与养生,更是让西方人很惊奇。我曾经参加在德国的展览,要香的人太多了。因为带的香也不多,后来只好一根一根卖,一欧元一根。”

 

上一篇: 邵晓铮:修复古典堆绣的中国绣娘

下一篇: 刘守本:画鼻烟壶挑战心力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