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森:没有藏品的牙雕大师

2012-12-05 22:15:11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auto_keywords

象牙,雕一根少一根,因此,对于任何一块牙料,即便是边角料,孙森都绞尽脑汁做出花样。

孙森的家和其他工美大师不同,看不到自己的牙雕作品,只有一本泛黄的作品集和几座木雕作品可供回味。由于原料昂贵,都是厂里给料,按时交活,并不能珍藏自己的作品。

1980年,我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从1990年起,全球禁止象牙贸易,有着“燕京八绝”、“四大名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雅号的牙雕艺术渐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8年,中国自“禁牙令”之后,首次获得进口权,但雕一根少一根,因此,对于任何一块牙料,即便是边角料,孙森都绞尽脑汁做出花样。

第一件“铲活”就得到认可

我是北京人,生于1936年。

父亲是农民,觉得手艺人饿不死,就托亲戚给我找了个吃饭的地儿,13岁开始学象牙雕刻,那会儿师父们都开小作坊单干。我先拜陈秀为师,刚进门的小学徒每天干些笼火、做饭、打洗脸水的活,剩下时间就磨凿子。

牙雕技艺分为凿活、铲活、磨平,凿活就是做造型,一副锤子和凿子把所有的人物形态、服饰的大体效果做出来,再由铲活精细化。凿活最难,学徒先从铲活学。

那时候当学徒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没工夫教,我就看师哥铲活。师父给师哥指点时,我站旁边看着。传统学徒,至少三年零一节(一节相当于半年),才能出师挣钱,我挺幸运的,只学了一年多,做的第一件“铲活”是尊渔家女,师父觉得挺满意,就开始让我挣钱了。

第一个月工资拿八万

1951年,香港经济封锁,牙料紧张,作坊停业,我就离开师父了,他给我送到胡同口,帮我叫车,这种感情终生难忘。我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去别处上手很快。

我去了远房亲戚邓文利的作坊,刚开始铲“蝈蝈白菜”,他看我铲的不错,就给我发钱了,一个月八万,相当于现在八块钱。他被誉为“美人邓”,我跟着他也学做仕女雕刻。我干活快,也比较好,过了两月,涨到10块,又过两月涨到15块,涨得挺快,到1956年已经涨到60块了。

牙雕艺人曾受毛主席接见

象牙雕刻在中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商代典籍中有文字记载,从辽代到清代的帝王们都把牙雕列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有专门为皇宫做牙雕制品的机构。明清宫廷的牙雕艺人主要来自江南、广东和北京当地。

北京牙雕以人物居多,风格比较浑厚,作品里边讲究文化。花卉做得最好的是杨士惠,是牙雕圈无人不知的人物,1956年就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手工业界,向毛主席汇报如何走上合作化道路。注重刻画人物是北京牙雕的最大特色,象牙的质感很适合表现人物的神态、服饰。

喜欢大刀阔斧地凿

解放初期,政府将北京从事牙雕的几十位艺人聚拢起来,成立了象牙雕刻合作社一社和二社。一社成立早,有二百多人,我进了二社。

过去都是一点一点凿,我主张像写字似的,一笔下去,一气呵成。拿锯一拉,大形就出来了,人家凿三下,我一下凿到位。厂里进行擂台比武,用劈料做七寸大的劈人,别人1天凿1个,我能凿7个,我不爱做重复的,都是神态各异的。

那时的工作计划是每月凿24个,我一天就能凿出两个半。每天完成任务后,常去崇文门的河边,一边观察路人,一边构思第二天的。下班后,骑车回家的路上继续琢磨,到家了,也想出来了。

“大跃进”时开始失眠

1958年“大跃进”,厂里让我带着十一二个人成立“突击队”。有的人做得不成,我就得下班后留下来给他修改,老是到夜里一两点,慢慢就睡不着觉了,一宿一宿失眠,耗子在地上跑我都听得见,逐渐发展到坐立不安,心律过快,一分钟130下。单位给我开假,我没歇,老在家待着也没劲,还不如在厂里和大家一块干活。

我在厂里人缘挺好,谁问我活我都教,所以“文革”时,没受什么冲击。就有一张大字报,批我是“修正主义苗子”,但没人响应。

我转型比较快,“文革”开始后,就不做才子佳人了,改做新题材,《草原英雄小姐妹》、《早春》、《温暖》等都是那时候做的。有段时间做主席像,天天晚上赶活,头发半个月没理,现在看,那个长度很正常,那会可不行。做完了,回家早点,路上碰到几个红卫兵,冲着我喊“大背头,大背头”,我赶紧跑到胡同里躲起来,要是被逮着,直接一推子剃掉半边。

给金日成做生日礼物

1976年秋,上级单位找到北京象牙雕刻厂,要组织几个牙雕专家做一件大型作品,准备第二年3月送给朝鲜主席金日成,作为生日礼物。只有6个月,时间非常紧。我和其他三位专家10月1日奔赴平壤,进行20天实地考察。

到了平壤,第一感觉相当不错,楼很高,街道比北京还干净,但买食品用品很难。

最终决定做金日成的旧居万景台,考察时,有些地方不能拍照,只能用脑子记。那门前有块将军石,金日成小时候把它当军舰玩,我们也通过记忆还原在作品里。这不光是一个房子,还包括房前的花草树木,穿着朝鲜服装行走的人,井、鸟、桌椅板凳等。

1977年3月,整个万景台各个“零部件”都已经雕刻完,就等我最后组装。当时,我母亲已经病危了,我们家离我工作的地方坐车只有一站,可没时间回去。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一直在干,终于在最后期限交了活。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实人被骗“老石人”

我曾经用玛瑙石刻了个“自画像”,叫“老石者”,有人想买,多少钱我都不卖。后来,上海有个叫中华文化图书编辑部的人找上门来,说要为老工艺大师们编年鉴史册,希望提供代表作品拍片留资料。之前有很多要我做年鉴的,我比较低调,不愿做这些。这个人跑了我家好几趟,随后请我和其他老工艺人又是开会访问又是观摩考察,搞得轰轰烈烈,我说我可以提供照片,他说不行,要用他那专业的设备、灯光才能拍出效果,就拿到上海去“拍”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按着地址去找,结果周围人说搬走了,我顿时凉气从头顶冒到脚底,这是场精心谋划的大骗局,全国有31位工艺大师的宝贝都被骗走了。当时被骗得还有位做得非常好的湖南竹雕大师,已经82了岁了。这些老艺人都是业务脑袋,没想到有这一出。

废料应该再利用

学牙雕只要花几年工夫,因为材料的性质、力气的拿捏、要注意的事项,都需要谨慎摸索。一旦凿不好,一块料就废了。牙雕和别的不同,材料是有限的,此外,只能在其固有的形状上创作加工,要做出一件好作品非常难。

有些人不理解,以为这一刀一刀都是刻在大象身上。其实牙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厂里用象牙都经过联合国批准,是合法的,捕杀走私肯定不对,但大象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大象死了,牙自然就可以用。当然,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严禁象牙走私。

上世纪90年代,象牙短缺,行业整体下滑,很多人都改了行,几十年的手艺就这样丢了,老艺人走了,年轻人很难招来,即使真想学也没有料。现在国家要求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但年轻人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少,而且也没有料让他们练手。我希望能出台一个政策,把那些即将开裂报废的、罚没的象牙合理利用起来,比如能给象牙厂一部分,让年轻人创作,把技术留下来下来。

晨报记者 王文韦

象牙也有三雕

象牙雕刻技法完备,和普通雕刻一样,也分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等。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牙雕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

镂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十三层了。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

上一篇: 杨坚平:潮州木雕的“学院派”大师

下一篇: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