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芷江古韵(二)

已有 950 次阅读 2016-1-1 07:38 | 芷江


黄甲街——驿道上的街区

        芷江的南岸有古街,其中有一条叫黄甲街。街口立有牌坊一通,牌坊之上书有“黄甲街”三字。牌坊的右面立有石碑,主要是介绍黄甲街的。碑记说,黄甲街修建于明末清初,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曾经是沅州通往大西南的古驿道,同时,也是沅州府当时的绸缎布市繁华区。那么,这样一个“黔楚咽喉、滇黔孔道”驿道上的地方何以被称之为“黄甲街”呢?话说,自科举开考以来,这个湖广边城在科考中一向无缘,芷江,古称沅州,从公元606年实行科举考试,以后的五百多年中,沅州没有一人考中进士。直到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沅州籍同榜进士一下就中了五人。一个县能“五子同科”,这在人文发达的中原地区也属罕见,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朝廷开科取士的名单用黄纸书写,称之为黄榜,也称金榜,中进士又称甲第,于是沅州人便用“黄甲”二字命名了这条街道,以示永久纪念。

        黄甲街在明初,并没有什么街道,因“明初,……境内群蛮及川、贵诸蛮相结煽乱,命胡海讨平之。数百年来,即有窃发者,亦疥癣矣。夫辰、沅之于荆、湖、川、贵,若犬牙然,绸缪未雨,固其所也。”明王朝在把云贵纳入版图之后,在那里设驿站,时称为辰阳驿。

        何景明可谓是明代一流作家,为明代“明代前七子”之一。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弘治十五年(1502年),二十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弘治十七年(150422岁这一年,正式授为中书舍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夏出使云南。过沅州时他就居住在辰阳驿内。时为深秋雨涝,又见这时隐时现的孤城,以及那波涛滚滚潕水,心生几多的感慨,于是挑灯静思,写下了《沅水驿四首》。其中一首为“小驿孤城外,阴深草树幽。晚烟凭水榭,秋雨坐江楼。”从侧面烘托出这边城秋天的萧瑟,以及对这小城的爱恋。

        据介绍,黄甲街曾经是芷江最繁华的街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这里不仅是绸缎布市,纺织印染等作坊也会集于此,而且还设有武保馆,并兼办学堂、习文练武、讲经演史,为沅州培养了不少文人侠士。而且还建有许家大祠堂和宝庆等会馆、商贾游侠云集,是湘西边陲十分活跃的集散地。走近黄甲街,你总感到有几分的凄凉,很多的建筑残破不堪,有的地方好像还有烧掉的痕迹,看不出一点辉煌。一块写有“红军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牌子被挂在一橦古建筑之上,牌子的左边同样挂着“宝庆会馆”,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说,那是19351231日,红军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芷江,大部队驻在芷江城河西、垅坪、麻缨塘一带,司令部即设在黄甲街宝庆会馆内。贺龙、王震、肖克、关向应等曾住于此。我心里为之一动,原来肖克也住在这里过,他和他的队伍曾经在施秉的大庆,与黔军展开过一场“黑冲阻击战”呢。当我们走近这司令部旧址时,一堵大墙挡住去路,抬头一看,真不简单,这就是宝庆会馆的大门牌坊,上书“五福宫”、“瑞霭五城”,门有门联,其联为“淑气西延芳搴沅浦,故园东望春满资江。”对联饱溢芷江的宝庆人着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在外闯天下干事业的宏图壮志。牌坊之上镶嵌着很多的砖雕,都是些民人故事。

       宝庆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3),又名太平宫,亦称武室馆,会名盛南郡,系宝庆府同乡会馆。清康熙、乾隆取消“蛮不入境,汉不入侗”的禁令后,外阜商人云集沅州谋发展,并自发形成行帮行会,后逐步发展为同乡会馆,沅州以福建闽帮(天后宫)、江西赣帮(万寿宫)、宝庆帮(太平宫)等为主,先后自筹资金修建会馆,通过牌坊,里面是个廊道,廊道之后有院落,院落也是石块铺设的,由于年代久远,大多破碎,不过也还比较完整。院落的两旁也有封火墙面。里面居着一些居民,好像不再有景观了。返观回望,方知:原来廊道上是戏楼。戏楼很小,确很精致,左右两排大柱支撑着。柱子是用上好的木料榉木做成的。笔者试上图上到戏楼上去看看,可楼板、栏杆摇摇欲堕,只好放弃了。

        出了牌坊,正对面的右边阁楼上有几首诗文。走近一看,原来是几首打油诗。一首叫《哭泣》,诗云:“残砖破瓦墙裂开,朽木柱子撑戏台。好景随水东流去,处处惨状门也歪。”另一首是《黄甲街》:“古色古乡(香)黄甲街,往日风彩今何在?游客千里慕名来,独秀景点门楼歪。”看得出,都是现代人的作品。这倒真正的提醒了我,不是吗?如此久远并上档次的文化遗产,我们怎么就没有保护好呢?这些“诗文”,是遗产的真实写照,并非个人的怨气,而是为遗产糟受破坏感到惋惜。遗产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它都是这个民族的记忆,没有了记忆,也就谈不上创造。要知道,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读懂它,你就能读懂雄浑的、博大精深的,涵括着整个民族悠悠的历史进程。遗产是记忆,是找到我们自身灵魂的钥匙。

        考察了黄甲街后,我们去了天后宫。芷江天后宫位于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创建。”——(引自清同治《芷江县志》)天后宫保护得很好,因解放后一直为有关单位居住,很多文物保护了下来。天后宫最为精美的是门坊,远远观之,呈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门坊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檐,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以塑有双龙、大象、金瓜饰物的石质栏杆。坊上浮雕,共有95幅,大小不一,互相错呈。它们或龙凤狮鱼,或竹木花草,或人仙神鬼,无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最令人称奇的是“洛阳桥”和“武汉三镇”浮雕。浮雕采用镂空与平雕相融的工艺,构思奇巧而精致,堪称“翡翠上的蓝宝石”。

伞巷是明清的富人区

            芷江有一条巷子,极其逼仄,而名字极具诗意,名叫伞巷。伞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传统意象,文人墨客和艺人多对其钟情不已。伞属于江南,属于烟雨和晴天,静静的伞,颜色鲜亮的开在江南雨巷,蒙蒙胧地裹着一层,质地如纱的烟雨,润而不湿。江南,离了这一柄柄纸伞,也就少了几许江南的韵味。据说这伞巷为明清富人的街区,这些清灵的芷江女人或许只要一出门,伞便撑了开来,如同江南的女子,有淳朴不扰人的清灵。有了那打伞的女人,那想必身边跟着一个儒雅、书卷味浓得沧人的男人,手里捧着一卷翻烂了的诗书,最好是四书五经。这街道便浪漫起来,“伞巷”由此得名——这是假想,一种柔美与轻盈的幻像。

            伞巷是青石板铺成的,这是芷江特有的文化元素。当你随便钻进一条巷子,就是走进了五百年的历史画卷里,走进了悠悠的岁月里。伞巷的两旁都是封闭式的围墙和风火墙,都很低矮,斑驳墙体,不知有多少个春秋雨水的冲刷,道道痕迹证实着它的古老和年迈。只要前行,凹处即是“世第”之大门,大门上都镶嵌着小飞檐。有的大门紧锁着,有的则“八”字大开着。你可以随意跨过门坎走进去,里面的主人们仍旧处变不惊,“笑问客人何处来?”又是招呼着安坐,又是畅述着古屋的故事。里面宽敞得很,主房、偏房、厢橱等等,大大小小围成院第。湿漉漉的院庭间,你总能见到一口古井。他们和她们把井视为工作和生活的主区,或提水洗菜洗衣,或挑花秀朵。更有甚者——就在古井的井沿边上磨刀霍霍,井口都是被磨损出波迹来。窗口之外,挂着腊肉和香肠,还是衣物。闲逛的土鸡几有几只,躲藏在花坛里使劲地刨食。看到这一切,你感觉到你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鸡犬之声相闻”的时代。古老的伞巷里我们不知道传奇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古老的,也有现实的。

            这里有沈从文的故居,也有熊希龄的公馆,旅法画家中共党员李风白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此等等,这一切都见证了伞巷曾经的显赫和人杰地灵。沈从文蜗居芷江时,他是熊希龄的临居,他知道熊老的故居,在他的《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中提到:“三十年前街名青云街,门牌二号,是座三进三院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不过,这故居消失了,或许因为这老总理是晚清民国初的政府官员的缘故,我们只能见到的是一堵墙面。

        我们都知道,在凤凰有沈从文故居——这是众所周知的。而芷江有沈从文旧居则是第一次听说。沈从文的旧居,在北街的老人巷内边。面临大道,三间小房,上有一层,都是很低矮。右边搭了一个偏房。四扇窗口,只有一扇残存。我真不知道沈从文怎么就落在这芷江边。而且这小小的馆名“沈从文旧居陈列馆”,还是沈从文先生的表侄——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题的呢。

        据介绍,沈从文是1919年,第二次从军的沈从文随母亲举家搬迁来到芷江,投奔时任芷江县警察局长的五舅,沈从文就在警察局谋了一份差事,他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抄写违警处罚条子。警察局在旧县衙门,隔墙便是典狱所(看守所)。每天傍晚,他与一巡官到典狱所清点犯人,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罪犯,上镣或套枷,甚至系上横梁铁环。此后不久,警察局又接管了征收屠宰税的工作,沈从文便从事起“税官”这项工作。这个税务干部,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并不隐瞒,他之后的文章写首:“我当时的职业,到容易去和那些专诸、要离后人厮混。如喜欢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张屠桌边都可以蹲下去,受他们欢迎。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脸上生有连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做疱丁解牛工作的壮士身边看景时,忽然看到几个假期中回家,新剪过发辫的桃源女师学生,正从街上走过。她们是芷江大小地主的女儿,这些地主女儿的行为,从小市民看来是极其不切现实的派头,自然易成笑料。记得面前那位专诸后人,一看到她们,联想起许多关于学生的传说,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参加了一份。不想10年后,这些读书不多但热情充沛的女孩子,都大都很单纯地接受了一个信息,勇敢地投身革命的漩涡中,领受了各自命运中混有血泪的苦乐”。

        芷江是沈从文的又一个故乡。

                   0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大学杨柳塘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吴安明(笔名:紫夏)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