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好贵州省社科联年会之后,好友王宏良先生**来了,说是要我去丹寨县的洋颂看看,因为那里正在举办“祭尤”活动,是个难得的机会。并叮嘱说相机可千万有电唷。说实,关于“祭尤”活动,我确实没有参加过,能有这样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丹寨县洋颂位于丹寨县东北面,离县城九公里远。车从金钟开发区大道向东行走,在一个转弯的路口则折北而去,路变成了乡村道。一路可见的是:几处丘陵,几岭的丛林,还有星点的村落和田园美景。此时,车突然下行,转了几个大大的急湾之后,洋颂村就在一汪秋水的尽头。芦笙和芒筒的声腔混杂着响彻于山谷间。洋颂的村民们均已穿着盛装,他们和她们正在村口的寨门迎接前来参加祭尤活动的人们。我听过芦笙的吹奏,但没有听过芒筒的吹奏。当芒筒与芦笙一同吹奏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这些混杂着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悠扬,似高山流水,如流泻轻盈,宛如天籁之音飘逸而灵动。
寨门是一座木楼,大木制作的,八柱立起,楼檐翘角上翻,如大鹏展翼欲飞状。配以对联,书法极具龙飞凤舞之态。横联上书着“蚩尤后代欢迎你!”蚩尤,苗族的远祖,苗族人叫他“耇尤”。蚩尤是上古时代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上古时期,苗族的这位先祖曾与炎帝大战黄河流域一带,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被炎帝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我们的这位老祖宗,曾是中原的主人,中原才是他的故土。他们后代何以跑到这蕞尔之地的大西南来呢?也许他带着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战败而走散,蚩尤已不知道“三苗”之后的事。更不知道他的后代自北而南、自东而西行走了。5000多年了,他的灵魂还在故土里游荡。他不知道他的后代还传唱着古歌——那些关于他传奇的故事。他不知道他的后代至今天还保留了大量与他相关的村名、山沟、溪水……还专门为他设立了祭祀坛,每年都在祭拜着。
洋颂村前有蛇形小溪,溪水潺潺流动着,跨过田园,绕过竹垄,一直伸向远方的山峦。溪畔有瓦楞长亭,围栏处是美人靠。洋颂人很聪明,这里的刺绣能手们早早就将自己的刺绣产品展示出来,把长亭装扮花枝招展。锦衣、花布、手织围腰、绣片应有尽有,让人“见其扬翚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主人与客人交头接耳讨价还价,双方都流露出满足和自信。
祭尤坛位于村子中间的一个小山岗之上,中心有祭坛,靠东面还建有“蚩尤祠”,四周有古树环绕着。祭坛用青石块砌成,长方形,高约一米,面积约有七平方米,正面的石级上。蚩尤祠古朴大方,气势磅礴。祠门用黄色布缦依门而挂,祠堂内空高约三米,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内置有塑蚩尤神像。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复杂和紊乱的。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据《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二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人驽,威振天下。”武天国作《神仙》这样描述:“牛头、牛足、人身、四眼、六臂,耳鬓能倒立,似一柄尖利的剑戟,头上还长着又长又硬的角,用来斗人,有万夫莫挡之力。”或许苗族人是为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眼前的蚩尤神像也有牛角头结,胸挂半月饰件,右握斧子,左托方塔,平目远视,其高大神圣栩栩如生。这是黔东南唯一的一座蚩尤祠了。蚩尤神像前架子上放着木鼓和香坛。“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苗族古歌》载云: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蚩尤既然是远古时候苗族先祖,他的灵魂自然也住在鼓里,苗族人走到哪里就必须把他带到哪里,所以凡先祖的寺祠自然也放有“灵魂”的鼓。
蚩尤,苗族人叫他“耇尤”。据“祭尤节”“非遗”传承人龙永超介绍说,在很久远的古代,洋颂、腊尧等地苗族先祖叫“耇尤”,他居住在黄泱泱的河畔,他们有九族八十一兄弟,后因与“丢”发生战争,耇尤被杀,九族八十一兄弟走散,其中有一族人把“耇尤”的灵魂放到鼓里,并带着这面鼓溯江而西不停地迁徙,最后来到了黔东南,来到了丹寨。洋颂和腊尧成了他们最后的家园,世代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耇尤”后裔。而这一带的苗族仍然有“魂归故里”的习俗,每当有人去世,他的灵魂将由巫师颂“引路词”,把他的灵魂送回故里——东方或浑水故地。“蚩尤”一语来源于汉语,我们不知道这“蚩尤”是不是苗族语言中的“耇尤”,如果是,那么黄河中下游可能就是苗族人的祖居地。“蚩尤”可能就是“耇尤”,而洋颂苗族也就可能是蚩尤的后裔。徐杰舜著的《中国民族史新编》中有记述:“据传说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一说其酋长是蚩尤。并传说他有兄弟81人,即81个氏族酋长”。洋颂的“祭尤”能说与蚩尤部落没有渊源关系吗?
龙永超年纪不大,他头缠头巾,身着长袍马褂,一派巫师的行头。别看他如此的年轻,可他谙熟着令人难以读懂的祭祀辞令,是他挑起了“祭尤”的重担,成了国家认可的“非遗”传承人。祭祀的头人有三位,除龙永超外,还有两名助手,他们都是祭祀的主角。
一切祭祀用品均准备完毕,有鱼、糍粑、酒坛、菜叶、米扇、法器、香纸等等都放到了祭坛之上。
祭祀开始了。芦笙队和芒筒队分队排列两旁。先是吹芦笙的八个男人吹响了芦笙,接着是十二位女芒筒手也奏鸣了芒筒音。香纸、蜡烛都分别点燃,龙永超走上了祭坛。他面向着神圣的祭尤祠,严肃的目光里闪烁智慧,也隐喻着对古人的虔诚。他手提着米扇,念诵祭词。时不时抛散着米粒——米粒是给先人开启的路。诵词里你能隐约地知道他在呼唤着先祖,呼唤着来自东方尤神的名字,他是在与神灵对话。所诵之经词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两位助手有条不紊地操持着祭品和卦爻。“新火”是带路的明灯,“新火”点燃,意味着祭祀进入了最高境界。当诵经告一段落,就要给酒碗里盛酒。芦笙和芒筒还是不间断的吹奏。巫师念诵祭词有几十分钟的时间。为了表示先祖与活着人同在,其间要供尤神饮洒八次多,此间参加祭祀的人也饮酒八次。占竹卦也有讲究,当竹卦于地,能见到左扑右翻方即为“吉祥”, 也算得上得到耇尤“赐福”。
祭词念毕,芦笙和芒筒也停止了吹奏。这些人都在祭坛周围候着,意思是耇尤已送回故里,人们要与先祖同乐,他们要将祭品分给大家食用。此时的助手拿起了刀子,把那些祭物分成小块,分发给在场人共享。吃完这些祭物之后,所有的村民都纷纷给祖先蚩尤上香,以求多福。
洋颂“祭尤”起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楚,他们都是说从古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进行的。这种公祭活动曾在“文革”期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中断了十年,但在他们自家里,还是悄悄的举行。“祭尤”选择在农历十月的第二个丑日(牛日),那是先辈们定的规矩,因那一天是“耇尤”的安葬之日。
余未人认为,蚩尤领导下的东夷部族有过灿烂的文化创造,应该也视为中华人文初祖。事实上,河北涿鹿建设了中华文化三祖堂,祭祀的正是黄帝、炎帝和蚩尤,这承认蚩尤也是中华人文始祖。有报道说韩国人自称是蚩尤子孙,对蚩尤文化资源得研究与利用十分重视。而我们的洋颂苗族人世代不忘祭尤,可见“祭尤”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洋颂祭尤其活动独特而传统,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心理学、宗教学、苗族文化等研究价值。有人建议:“挖掘保护蚩尤文化,打造蚩尤文化品牌”,我认为苗族人的这种文化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还需要“打造”吗?我认为:不能把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现象粘上铜臭的气味。不能让先祖对他们的后裔感到失望和沮丧。
离开祭坛,我深思着:祖宗有德,活着的人不能背祖忘宗,祭祀先祖不是为炫耀,而是希望后人传承先祖精神。
二0一五年十一月三十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吴安明(笔名: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