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蓝色的教岛洞

已有 1157 次阅读 2015-8-12 15:01


        我在考察岩灰洞时,刘析老师说,蓑衣坡其实就是一个溶洞“库”。他说,你只要在蓑衣坡的脊顶上去走一走,你就知道了。因为,山脊上你用脚狠狠地蹬踩,你也能感觉到地下有空鸣声。蓑衣坡连接着施秉南面的野夫丫山,那面现在已知的洞穴分别为屯上洞、长衫洞、李保寨洞、板屯洞等。而苗陇这面也有蓑衣坡洞、岩灰洞、青杠洞、叫岛上洞、下洞、小高山洞、大高山洞等等。贵州只是缺钱,贵州不缺山,不缺溶洞,不缺地下暗河,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典型的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洞多、瀑布多、峡谷多。所以贵州的溶洞数量多,几乎山山有洞。洞的种类也多,水洞、旱洞、穿洞、水帘洞。而且溶洞中沉积物种类齐全,石钟、石乳、石笋、石幔、石树、石瀑、石柱、卷曲石等。不少洞都已经拿下“中国之最”“世界之奇”这些荣誉称号。

        考察完岩灰洞之后,我们又去了教岛洞。蓑衣坡与施秉的翁西是交界带,两县的耕地和山林犬牙相错,没有明显的界线。听说翁西正举办“八一”斗牛大赛,于是我们绕道翁西才去的教岛村的。村与村之间都有水泥硬化的乡村公路相通。天高云淡,是摄影爱好者难得的天气。在翁西斗牛场,我们随人吆喝了一阵斗牛之后,就去了教岛。先过翁西、高甸,再过黄琴、新寨、瓮板,教岛就在半山腰之上。教岛,很美:南山是一自北面南的大山,森林十分的茂密,也很高大。成群的白鹤在森林间飞翔,村前的几棵大柏树上,挂满了鸟巢。一对白鹤正从天边划了过来,带回了食物,争食的雏鸟唧唧喳喳,闹得不可开交。

        在教岛东山上的公路旁,有一组褐色的立石,相互簇拥着,似戴盔甲的古代武士。传说这几个是苗族的先民,那时他们的族人在江南,他们有八十八个兄弟,江南发大水后,这些先民分头寻找家园,这些人溯江而上,每找到一个地方,他们就用草标挿上,标注着可居住族人的地方,人们看到这些草标之后,就可以建寨居住。因为怕遇追兵,这些先头人都是晚上行走或钻洞寻找。有一天,他们刚钻出洞时,就看中了教岛这个地方,前有河流,后有高山,又左青龙,右有白虎,中心正是“紫微垣”——正合巫教之“七宿五行”,是个难得的居住地。他们正在打上草标时,突然雷鸣电闪,天降倾盆大雨。因没来得急躲进洞中,就被雷电击倒了。当后面跟着的族人到时,他们已化成石头,耸立在山崖壁之下。而其中的一尊石像还遥望着东方,召唤着族人的到来。后来的族人到了这里之后看到了草标,他们才在这里定居下来。

        关于这尊石像,视角不同,形象也各异。我们从西面望去,正对着太阳光,那尊石头有大大的弯勾鼻子、眼睛、嘴巴、长下巴,很象列宁塑像。我不知道在这乡野里,怎么会长出这样的天然伟人塑像来。难道是上帝早就知道了列宁主义要在这苗族山乡实现吗?是的,列宁要求我们坚持民族平等和被压迫民族的自决,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呢。

        教岛洞在教岛村落之下,离村子五百米左右。这里有一湾田园,稻田葱葱郁郁。白鹤在稻禾的隐蔽处追逐着鱼儿。路旁有一组大树,柏木、红绸树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古树,梢杆笔直挺拔,枝繁叶茂。走近一看,树脚下是一石拱桥,玲珑小巧,只有一米宽。拱桥之下有溪水,溪水就是从里沟里淌出来的。树旁也有田地,田坎用上好的石块砌成。从田里浑浊的水来看,主人一定放了不少的鱼——呵!七月半鬼节到了,稻花鱼一定很肥美。

        我们从桥的右边下,路边有牛圈,也是用石头砌成,野草盖脊,门紧闭着。教岛人聪明,他们为了减轻劳动负担,把牛圈建在田边,就割田边的草喂养,存下来的牛粪顺便就施到田里了。这种田用不着施化肥,稻谷也长得同样的好,而且米质是顶级的原生态产品。

        跨过几道田坎,教岛洞也就是在眼前。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小洞,凉风从洞内向外吹拂,洞边的水草微微扇动。说明这洞远处一定有入口处,否则就不可能有风从里面送出来。可惜洞口太小,里面十分的阴暗,不敢探查。要知道,探查洞穴,一定要有很多的准备的,比如灯光、绳索、粉笔、棍棒等等,这些我们什么也不具备。

        教岛洞,当地苗语“khangd jiat las wangs”,分为上洞和下洞,据说上、下洞都是连通的。我们这次探查的是教岛洞的上洞,朋友吴忠明先曾多次光顾过,他曾与电视台的记者拍了不少的视频,发在网上让人欣赏。我就是被这先生的视频吸引而来的。洞就是在一块凹形的田地旁。因为是盛大夏,田里的稻子长得很好,田边的野草更是长得狂乱,以至于我们看不到洞穴的位置。下到田之后,我们仔细查找才从一个角落里找出来。洞口仅容下一人进入,里面很阔,二十多米高的一个石厅。远处也看到光线,原来此洞还有一个洞口。阳光从洞口的那边照射进去,能看到缕缕雾气,如云升腾一斑。阳光的照射处,长着一块绿绿的禾草——这就是阳光的光合作用。

        洞内有水滴声,近地时四处散落着。常言道:滴水穿石。其实这里的滴水并不是那样,而是“滴水生石”,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台。水是无色的,而高台则是蓝色的,形似波纹,如层层梯田。我去过很多洞穴,我发觉很多的洞穴都是黄色或白色的,而这个洞则是以蓝色基调为主。凡有泉水流处都呈蓝色,这就是此洞的最大特点。

        洞内生长着很多的钟乳石,都是石灰岩溶水而成的。大厅打望,上面挂着很多的钟乳石,如飞鸟,如竹芛、如蛇形、如虎头、如鹰觑、如鹘望。其中有一组钟乳石如荷花欲放,而另一块如乌龟,有头有眼,活灵活现。洞穴探查涉及多门学科,集娱乐、锻炼、冒险、游览、知识于一身,可惜我知识欠缺,没有说出更多的门道来。

        洞内听到流水的声音,用手电筒探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流来,如腿粗,清澈见底,声如洪钟。水声还能听到跌落之音,可以判断下面定有瀑布。我们无法判断下面有多深,洞还有多长,忠明先生说,过去有人去过,但他也没有去过。当然说是上下洞相通只是听说而已。

        我们知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我们贵州溶洞很多,在教岛这一带有很多的此类洞穴。而这些洞或大或小地存在着溪流,说明地下水十分丰富。

        在洞内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的人类遗迹。其中洞内有一个小厅,厅的一侧出一口泉眼,下有水井。井边有人工打凿出来的,丈长有余,用于引泉水外出,说明曾经有人在洞内居住过。是古人类或是现代人?不得而知。或许是苗族到来时,他们首先选择洞为居所吗?

        在入洞处,我们还发现有人工暗洞,入口处有一米见方,而越往进去越窄。我想,这可能是当时躲藏在里的人修筑的,敌人进洞难以发现。

        关于教岛洞,确实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那就是在咸同苗族起义失败之后,清军清巢苗族,这里曾经苗民们的避难所。据《黄平县志》(1993年版第634页)载:同治九年(1870),清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川军,湘军“扫荡”黄平谷陇一带苗族聚居村寨,清水江北岸苗民2000余户5000余人隐蔽于教岛洞中。夏历五月二十五日,川军首领唐炯令邓琦、周万顺,王成忠等8营冒雨攻打教岛,苗族自动武装组织转移洞中抵抗,以火枪从内门枪眼射击,清军死伤300余人,守备骆安邦丧命,参将潘德明、都司向秉忠重伤,清军猛攻不下,邓琦乃督队填塞下洞,又于上洞开掘明壕直抵洞门,毁坏枪眼,伐木4万捆堆于壕内,乘风纵火,苗族人民从内门以棉絮浸水堵塞,火烟不能入内。邓琦悬重赏清兵10余人冒死掘开内门,而火烟犹为水气所荡,遂以硫磺撒入火中,并加用风簸助风。至二十九日火熄烟清,清军四路涌入洞中,见5000余“男、妇、老、弱”为火烟熏死,苗族人民壮烈牺牲后,“立者,坐者持械如生,行列不乱”。洞内遗骨后经苗民火化合葬,现洞中尚有烧焦的残骸遗骨以及陶瓷碎片等物。是清军残酷杀害苗民的历史见证,1981年被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哎!洞穴探险,本来是件娱愉的事情,而我所遇到的洞总是给人带来很多的沉重感。在中国,很多洞穴都被利用作为宗教或文化活动的场所。而我们苗族为什么总是利用洞穴作为隐居和避难所呢?

        教岛洞很美,美在它那大厅大厅的钟乳石,完全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出了洞教岛洞,我的心快慰多了,因为此时还望夕阳,阳光灿烂着。

            0一五年八月十二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吴安明(笔名:紫夏)

          邮箱:wam520sb@163.com

          手机:13378551572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