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端阳恋祖:千年不缀的文化母题

已有 1363 次阅读 2015-6-25 15:54 |个人分类:民族风情|系统分类:民族文化


        当给传统节日赋予了一个文化期许,这个节日也就有看头了。因为其“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真正的文化“着陆”了。我们都知道,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传统节日的形成,是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活动在文化风俗层面的深层映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直行懿德之士精神推崇的厚重民俗情愫。在传统社会的家国框架下,对于直行懿德之士的厚重情感,在庙堂的大传统和江湖的小传统这两种文化生发环境互相摩荡的作用力下,逐渐凝聚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精神文化坐标。

        施秉这次的端阳节做得不错,因为这伙叫做“龙舟协会”的人,敢于顶住来自莫名的压力,让这种文化走了出去,人们也便才知道,原来端阳节很有看头。

        吴宏亮是小河人,已八十多岁了,他知道曾经的端阳节。他说,就是在民国,我们划龙舟并不这样随意,县城东面的禹门,我们的船老大们得先去拜谒,北牌坡脚下的龙王庙得去祭拜。完了就是正街水府寺去化纸钱,然后我们的龙船才下水。那时端阳节过得浓烈着,宋氏县长亲临现场指挥。还叫来白洗的苗族同胞前来吹笙。那时都没有什么奖励,由各街道市民出钱,购买鸭子,挂在龙头之上。划得好的,由县长亲自挂鸭子或鹅。

        通过咸同苗民起义之后,在县城周边的各族人民进入了一个“和谐”的时期。瓮哨、红庙、安家岩等地也办起了芦笙节,于是也才有乾隆《镇远府志》之施秉县风俗载:“端阳,……农夫各操舟争勝于跨虹桥下,舟上龙有五色,在前者勝。苗人男吹笙,女旋绕而跳,其音铿然,观者如云。”的局面。

        端午节无疑就是这样的精神文化坐标。为民众所熟知的端午节应季食品粽子,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和文化符号的龙舟竞赛,固然是端午节作为精神文化符号的不可或缺的外在物质形式,但我们只有将这种外在物质形式与其内在精神文化内核相融合,才能从更宏阔层面上统观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端午节之全貌。

        我说的这次端阳节做得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游行(尽管有的人力禁,可终究顶住压力,出来了),就做得很好。平宁、小河等龙舟队就拿出了看家本领。他们把传统的苗族文化进行了展示。挑挿粽子粑,背子粑、鸭子、酒坛、拉狗等等,这些都是苗族文化,也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才有这种文化出现。当一个姑娘出嫁之后,第二年回娘家,如遇上这样的节日,这就是大礼。挑挿花粽子粑,背子粑、鸭子、酒坛、拉狗等等也就不言而喻。何以如此?简单也说,就是“文化”体现。“物”是一种神,它随外婆的灵魂而存在着。养育后代,是“物”的作用。而“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时常伴随着现实中的人存在着,苗族人祭拜“物”时,叫“依物”。“物”能让你儿女满堂,所以姑娘在端阳节回门,挑来这些礼物也就不言而喻了。挿花粽子粑、背子粑、,是喜庆,表示姑娘家添丁。挑鸭子,意思后代坚强,能行天地间,水陆两路也能行,可以回到祖宗的故里——江南,这就是有出席的象征。酒坛,意为回春之际,祝外婆家新年丰收,这就是苗族古歌词《遨瓮陇》所歌载的。拉狗,这就是吉祥,狗与“物”神相伴,这就是伙伴。伴谁?伴“物”神,它给人类添丁,意在人丁兴旺……这些都是文化底缊。为什么我们要限制苗族的这种行为呢?我们不得而知。

        苗族人来自江南,江南是他们的祖居地。苗族划龙舟,说法多种。有人说是祭先神蚩尤,有人说是屈原,也有人说是伍子胥……莫衷一是。不过,总的来说,祭祀祖宗没错。端阳恋祖,是中华民族千年不缀的文化母题。《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这都是说的清明祭祀。端阳祭祀,多与先祖相关。

        施秉吴氏,来自于江南,他们把泰伯视为先祖。《吴越春秋》载:“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吴太伯是苗族,苗族子父连名由他开创。吴氏曾建吴国,现在端阳划龙舟多是祭伍子胥。

        伍子胥(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吴氏以国为姓,追其为忠君。于是,划船是祭子胥。显然充满着传统士人在逼仄环境中的苦痛熬煎。传统士人出于悲天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与其所在时代的褊狭逼仄发生苦痛冲突,但这种选贤任能、修明法度政治主张所蕴藏的爱国情怀,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后的民本思想,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散发着耀眼光芒。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方面,有的节日几近湮灭了(比如今天我们基本上不过“寒食节”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嬗变,吸收了时代因素后变得光怪陆离,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以及商业化的过度侵蚀,这些无疑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是一种挑战。

        不过,传统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留存,不要让这些文化失落。

        端阳恋祖:千年不缀的文化母题!

 

0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吴安明(紫夏)

邮箱:wam520sb@163.com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