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茂明博士从北京来,他说,他已待在河湾研究院久了,课题做得差不多,姊妹节到了,要我非去一趟施洞不可。姊妹节活动我参加过好几十次了,有的“姊妹”都成了妈并又有了新的“姊妹”,而我也是知天命的人,采访姊妹节是乎与我这年轻不太适合了,怎么说呢?既是朋友,那当然也去走一走。
姊妹节是恋爱节,姊妹节可以邂逅美丽,何乐而不为?
我没有去台江县城,尽管那里的人更多,但那里是政府搭的台,原生态的元素自然少了很多,去施洞和老屯感觉有意思一点。《三苗网》的网友分别从黄平、施秉、凯里去施洞的,下蹋都在河湾苗学研究院。呵!来的人不少,中国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十多家院校教授专家和学者,还有一些研究生,几十号人。表面上,大家假悻悻地说是来研究当地的节日文化,其实都是为邂逅美丽而来的。几次研讨会,认识了他们当中不少的人,朋友相见,互相寒暄——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去的时候,阳光过于灿烂,一身的短装,谁知第二天却阴凉起来。这冷,让我几乎吃不消,好在“兴致”,把这“冷”给忘记了。
台江姊妹节已于前日在县城开幕,之后的活动安排在老屯乡的嘎屯和施洞镇的偏寨。当然,这里才是姊妹节的故乡。早晨,远山的金钟山已雾气缭绕,注定着这节日可能在雨中进行了,因为清水江岸的森林里,杜鹃鸟在叫个不停。山里人都知道,杜鹃鸟在不停叫唤时,晴天的可能性太小。我们座的是潘开荣老弟的QQ车,一路车流比较多,车开得比较慢。车到老屯乡政府所在地榕山后,我们得到刘析老师的朋友接待。知道朋友到来,张老师忙着去杀鸡屠鸭准备饭菜去了。趁着空档,我们去榕山村子里转悠去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苗寨,木屋瓦顶,转阁之间“美人靠”穿插其中。很多户人家的阁楼下已忙碌了起来,杀鸡的洗肉的,大灶台的甑子上冒出蒸腾的热气,散发出缕缕山野的清香味,那是人们正在蒸煮姊妹饭。因为是姊妹节,妇女们更是忙碌,她们必须在节日活动之前,要将自家的姑娘或孙女打扮一番。特别是女孩头了的发结一定要扎紧,因为那要承受几公斤重的银饰呢。盛装也一定要清理出来,千万不能落下某个物件。姊妹节是妇女们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盛装出行才显得对女人们的尊重,同时这也是靓丽展示的机会。有人调侃说:别的民族是重男軽女,而苗族人则是重女轻男。这话拿到这样地方,特别是这样的节日来说,一点不假,比如那银饰,那锦衣,没有十万八万是拿不下来的。更何况这是个恋爱季节,是女孩子炫耀美丽的时候,就凭这一衣裳女孩们就敢于接受或拒绝某个男孩。
榕山,是个苗寨,这里且条名叫巴拉河的河水,千亩良田好土沿河而垦,河水滋润着这些耕地,为这里的苗民提供了生计。这里是明清屯军之地,因设有屯,取名为老屯。屯民者有张姓、吴姓和姜姓等。他们都说其先祖都来自于江西。并说,他们是捆绑而来的,因而手膀有捆绑的痕迹。明清时期的典籍都说这地方是“九股苗”,是化外之地。这里的苗族就是明代典史上所谓的“九股苗”。与榕山相对应的公路北而有一个寨子,它的名字叫岩脚。就是在这个村子的寨脚东面小岗之上,是姜氏苗族的祖坟墓地。姜氏入黔先祖够石就葬这小岗,2013年,族人立有碑,碑文刻有从够石至之后八代人的名字,其名均采用子父连名。据姜够石第七代孙子姜华说,他们来时就是苗族,而且每个祖母的来源都说得清清楚楚——都是来自于当地附近村寨的苗族。旧时官方查户口以苗名称,而当时被查的祖先不会讲汉话,见其在种姜,当时就把他们取名为姜姓。以至于其后代,也因不会汉语,“张”、“姜”的发音也分不清楚而取张姓。如,够石的坟墓左侧,有一座兄弟合葬墓,都立有碑文,一个是“故盧光千总张洪盛大人之墓”,另一个是“故都困府张洪亮大人之墓”,官职不小了,明清时期,地方武职,有守备、千总、把总和外委,把总算是个朝庭武官,如果是个土把总,也是个正六品的官员。而都阃:原指统兵在外的将帅。清代都阃为官名,即是都司。清时在武官职衔中设游击,都司等职。都阃还达到个四品级别。张洪盛和张洪亮同胞兄弟,是够石的第三代子孙,一个四品,一个六品,都是上了“品”的官员了,可他们居然不知道自己是姓姜或是姓张,以至于取为张姓。不过,在这里,“姓”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叫姜姓,其来源也不过因种姜而取名姜姓的。
岩脚村是个苗寨,这里遗存着许多清代建筑,部分还有砌有马头墙,但都不是半封闭的。作为进入深苗区的桥头堡,这些所谓的把总或都困可能是当时清政府募招的苗民而已,如果是外地来的官员,那一定是高墙院弟。
老屯、岩脚、榕山是相邻的苗寨,关于姊妹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阿姣和金丹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说的是姐妹之间子女为了爱情而私奔,之后的演绎,成就了姊妹节的来源。故事很感人,也很浪漫,它拆射出苗族人那种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在婚姻上的自主性和包容性。在苗族社区,我们很少见到离婚的现象存在,这可能最主要是他们在婚前感情基础很牢固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我曾与好友去讨过姊妹饭,那时候没有出门打工的,姑娘们都还在家。当节日到来时,晚上我们都往花坡(游方场,也就是谈恋爱的地方)去讨糥米饭。每一个寨子都有花坡。那里姑娘成堆的,游方歌唱得轻盈舒缓,嬉笑玩皮是共同的特点。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某不嫁的决心。男女讨糯米饭的理由是“给点嘎良喽,盖蚊虫不咬……”,意思是“防蚊”,其实就是试探姑娘的芳心。姑娘高兴的时候,她们会从家里用蓝子提着糯米团来。当然,家里人不会反对的。可如今花坡已消失了。
在岩脚寨,我试图找一下花坡的位置,老人们都说没有了。一位漂亮姑娘刚从一个古院落里走出来,一身的银饰盛装,叮当作响。我用相机朝她而去,她很自信地立身站住,并微笑着让我拍摄。我操作苗话问她:“现在还有花坡吗?”她莞尔一笑,答曰:“这年头姑娘们不是读书,就是打工,哪个还有时间游方哦!”说的也是,我走过好多地方,确实花坡已消失了。
看到我用苗话与她对话,她很快地钻进屋里,取出一大坨姊妹饭来塞给了我——呵呵,这年头不要讨了,而是直接送了。因为我身上背的东西太多,我只礼貌地取一点食用。离开时,她送我一句:“大叔,我父母在家,你去玩一下后,就来我家吃饭吧。”我很高兴地点头了——心酸呀!何不叫声“大哥”?而叫“大叔”,说明姊妹节真的与我等年纪的人无关了。
巴拉河是一条流入苗疆的河,她从高高的苗岭走过,进入了老屯之后,她一改丛林里那放荡不羁性格,在这里,她温文尔雅得多。河岸,人们种植了很多的“道江几”,这树是这地方特有的树种,汉话不知道叫什么。当地村民就是用这种树来打造龙船头。村民说,这种树木质坚硬,木纹清晰,不易裂缝,雕刻出的龙头更显大器和精美,当地的龙船头就是用这种木雕刻的。
老屯就在河畔的山脊之上,这里地势比较高,吊脚楼在这里重重叠叠。登上楼阁的“美人靠”,远近山峦,村落,河流,田园尽收眼底。清代张广泗开壁新疆六厅并在此设屯,可能就是看中这易守难攻之地设屯的。其所谓屯,现在当然不再有当年的功能,这些地方地质优越,空气清新,是您居家首选之地。平常阁楼的窗台边,是女孩雕花绣朵的好场地。走进寨中,小道纵横交错,犹如进入一张理不清的网里,稍不注意还出不来。记得刚才遇到的那位姑娘从身边经过,可转个转角之后又遇上了她。问其我们走到了哪里了?回答才知道我们又回到了原点。好大半天才走出那不大的村庄。
当鼓点响起的时候,寻声望去,踩鼓场已人山人海。鼓在鼓场的中心,人们围绕着那鼓点翩翩起舞。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一圈的衣着也各异。就看这头饰物,高一点的是大姑娘的银角——华贵而雍容;低一点的是中年人的锦鸟——纯洁而高雅;小孩的头饰以花草为主题——妩媚而妖娆;男人则在圈子的最外层,头巾虽为紫黑色,但朴实而高雅。
踩鼓场的下方是一片田园,以捉鱼为节日项目悉数进行。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当一声令下之后,男人们的鱼具已丢入的田中。也许受到惊吓,鱼儿波涛掀起,横冲直撞,乱窜于田水之中。人们每捉到一条鱼之后,都要高高举起,田埂观者一片喝彩。只见一男孩捉到一条大鱼之后,举过头肩,谁那家伙尾巴一摆,又掉进水中,跑得无踪无影,大家唏嘘不已,扼腕叹息!其实捉到鱼也好,不捉到鱼也罢,能让大家沉浸在愉悦之中,也便是一种幸福了。
姊妹节邂逅美丽,姊妹节收获幸福!
二0一五年五月七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会 吴安明(笔名 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