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距松桃苗族自治县城东郊15公里,粑粑山和黄连坡的缝合处。半山腰的溶洞喷出一股如柱的山泉,汹涌澎湃数十米后,就摔下了一方几十米高的悬崖,形成蔚为壮观的水帘,发出较大的轰鸣声。水花飞溅,如雨,如雾。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响水洞。这是松桃苗族自治县最古老的八景之一,名曰:“响水泉飞”。千百年来,一直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泉水泻下悬崖以后,便淙淙潺潺地奔腾着,形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响水河,从中间,把一个数十户人家的苗族村寨分成了两半。这个村寨,也就叫着响水洞村。多少年了,村里的苗族同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步履蹒跚,和着这一条河流一起,历尽沧桑,共度风雨,创造了和创造着山村独特而古老的文明,耐人寻味。
垂柳依依,秀竹摇曳,几十户苗家的吊脚楼都掩映苍松和翠柏的绿树之中。那样的清新,那样的柔和。每当太阳下山的时候,晚归的牧童,在牛背上横着悠扬的萧笛,几分淘气,也有几分欢乐。幕降临了,村边便飘来了姑娘婉转的歌:一边走路一边想,美梦越想越欢乐。不知见郎不见郎,若不见郎枉心焦。山那边突然传来:高山大雁拍翅膀,大雁拍翅把头昂。听到歌声心里亮,靠近一点唱一场。高亢激越,在山间回响。正想去看个究竟,身边的唐哥便拽着我的胳膊:“呆包。那是年轻人约会的飞歌,去看要被人耻笑。”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唐哥三下两下,便把我拖进了屋里,叫我坐下。他如数家珍地,一五一十地给我讲述了响水洞村的风俗。他说:“这个响水洞村呀,迷人的地方可多啦。可以说,这里的大人会唱歌,小孩也会唱歌,老年人会唱歌,年轻人也会唱歌,男人会唱歌,女人也会唱歌。不过,小孩唱的儿歌,年轻男女都爱唱情歌,当地也叫飞歌,老年人唱古歌或习俗歌。喜庆的日子或者逢年过节,最讲究对歌。有独唱,也有合唱。对唱是苗歌演唱的一道比较亮丽的风景。要是两个都是歌手,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分难解。有的通过对歌还结成了连理。农历的春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传统节日,不仅开展歌吟比赛,还有舞狮、耍龙、舞棍、打拳、击剑等,有的还跳秧歌,打快板、铜钱棍。最精彩的要数上刀梯、踩刀尖,红犁信步、油锅探宝、钢针穿喉等。惊险奇特,引人入胜。”
夜深人静,灯火辉煌。幽静的响水洞村里更有一番风味。男人们抽着旱烟,谈生产谈生活,有的逗着孩子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女人们在操纵机杼织土布,有的织花带,有的绣花衣,有做布鞋,有的打鞋垫。做工精细,式样美观,这里的挑花刺绣远近闻名,民族文化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
啊,这个静谧的小山村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在惊叹他们生活如歌和如歌生活的同时,也深深地折服他们的英勇和顽强,还有勤劳和睿智。
高高的黄连坡由岩台把粑粑山连在一起,从东向西绵延,象一位慈善的母亲,把这个古色古香的响水苗寨紧紧地包围着。河两岸,从山脚到山腰,都是一块一块的梯田,层层叠叠,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延伸得很远很远。在那爆破物质匮乏、运输工具落后的年代,他们是怎么弄来这么多的岩石,砌了那么多的沟沟砍砍,究竟用了多少年时间?花费多少劳力?流了多少汗水?除了奔流不息的响水河以外,我们是无法知道的。我们只看见,进入深秋,满山遍野,金灿灿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据说这里的稻米饭营养丰富,酥香可口,还能开胃健胃,响水的白米闻名遐迩,明清时代,皇宫特意把它列为“贡米”。那明净清澈的响水河,是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夏季炎热的夜晚,经常听到“哇哇哇哇”的叫声,很象孩子的啼哭声,这就是大鲵的鸣叫声,当地人民就把它称为“哇哇鱼”,苗语把它称为“dax hlob”,汉音是“达闹”。据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过去这里的一个岩洞里曾经有一条如“棺材”一般大的娃娃鱼。
198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物学专家来梵净山考察,还特意来响水洞村采集了许多生物标本。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把响水洞村列为了“民族文化村”。现在,响水洞村里已经修起了精巧别致的风雨桥、朴素优雅的宾馆、功能多样的娱乐城。福建、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北京、重庆、广西、内蒙、西藏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内外游客都经常来这里旅游观光。响水洞成了松桃苗乡比较迷人的一个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