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img src=http://www.cqyyg.com/images/upfile/2005252149834924.jpg> 说明一下,本帖只点评本版网友临摹、创作作品,不要贴别人的作品来点评。不过,既然这位仁兄贴出来了,我愿意就这幅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到这幅字,先是想起书坛新起的“魏碑艺术化运动”。这个“魏碑艺术化运动”啊,是书法界里的著名的人士陈振濂先生提出的。我现在还来不及深入思考陈先生倡导这一“运动”的动机与学术背景。我的粗浅的研判是,陈先生基于这几年中国书坛流行的“丑书”和“二王书风”,试图以此拨乱反正。但陈先生的这一“运动”,似乎遭来许多非议:魏碑本来就很艺术化,何必多此一举。我也觉得多此一举。 闲话少说。 这件以魏碑为取法对象的作品,已有一定规模。反映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显然是经过一段时间临习后的创作。 主要问题是平了。一,用笔不够深入,笔锋与纸没有形成绞着状,笔锋要裹,要有合力,不能浮在纸面,行笔时找到祝嘉先生说的“如蚕食叶”的感觉,这就需要加大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如此,可以保证线条的拙厚的质感。二、注意笔触的细微变化,这个很要紧,古代墨迹行草里,细腻的笔触随处可见,今天我们用墨迹进行碑体书法的书写,也存在笔触变化问题。比如,这件作品里,起笔普遍较重,且较雷同,而一到行笔,线条的中段,就又一味的空虚、直白;而收笔,又多草草了事。写字啊,线的中段一定要实,要饱满有力,线的中段就像人的腰部,腰若没力,腾跳翻转自然就没力量了。三、结字要善变,不能尽是铺开,开后还要注意收拢;另外,有的结字显得很陌生,不太符合魏碑的结构规范。四、章法也平淡,一张作品,每行都写四字,字如排算,这个就有问题了。而首行四字,显得小,与整体不协调。章法的和谐,是个大问题,既是技法,也是道。说白了,它关乎技与道的统一。五、总起来说,创作时,应主动追求一个相对统一的总体基调,具体来说,就是尽量往某一碑靠一靠,先求风格上的和谐,在这大的基调统摄下,再讲究笔法的变化与统一,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需要大量的临摹,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书写习惯。六、落款写得轻松,本是好的,但又有些做作,这是写碑的大忌。 写碑在于能化,所谓化腐朽为神奇。这点,除必须的大量的日常临摹外,当然需要更大的才情、悟性和智力。而历史上,写碑的书家,有几个能运化自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