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楼主: 顾绍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画: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观点

[复制链接]

4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QQ
3#
 楼主| 顾绍骅 发表于 2013-10-19 19:08:59 | 只看该作者
一、                     中国画史: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绘画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具世界性);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美术教育始见重视;原属宫廷和权贵秘藏的历代名画,也已纷纷散至民间,继而介绍到国外,引起了世界人士的瞩目赞叹、争相研究,这情形,又反过来刺激着中国的学者,痛感我国近代对于传统艺术研究之不足。考证世界文化发源地:西方为意大利半岛,东方为中国。意大利吸收埃及与中央亚细亚古代文明之素养,启发于希腊、罗马两时代,分布于全欧洲,移植于美洲;中国则采纳美索八达米亚(古希腊人称这个地区为“美索八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所谓两河,是指在亚洲西部今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个地区面积不大,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与印度文明之灌溉,汇成东方特殊系统之泉源;沿朝鲜及我国台湾一带流传于琉球、日本诸域,绘画上亦不外此线索。故西方绘画者,以意大利为母地,而东方绘画者,以中国为始祖矣。而中国绘画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释家、道家)的影响,特别是“中庸”、“中和”思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含而不露”的人文精神;因此,隐涵、博义是其特点;加之其所用之工具、发展之情况等,都与西方绘画的造型、追求、情趣等不大相同。
我国自有绘画以来,经古人专心致志的探求,四、五千年间长期的演变和进步,作手名家,人才辈出,你追我赶,且遍布华夏,各发挥一代之光彩。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等都能以画而称为大家;到了唐代,有李思训、王维等成为南北二大派(风格)的代表。之后,继承传统作家如风云涌起,可谓数不胜数。所以说上下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于叙事上简便起见,大略可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篇,以寻求其变迁推移之痕迹。而顾恺之《女史箴图》,  亦尚留存于人间,足以供我们参考。此画曾被记录于《宣和画谱》、《米芾画史》、《陈继儒妮古录》、《朱彝尊曝书亭书画跋》、《石渠宝笈》等诸书。因清代末列强的掠夺而散失,今藏于英国博物馆。无论其为摹本,修缮本,都足以窥见顾氏(顾恺之)及当时画风都是与之相似。虽然在此之间的画风及技巧诸方面,有多次的变化,如:两汉的雄浑朴厚,六朝开始逐渐精细(工笔),隋朝就画得很精致华丽了;然而大体都是先以墨线勾轮廓(以线造型),再赋以彩色,并在此前后都是遵循这一程序(系统)来进行的;这种方法成为亚洲大陆共同的绘画式样。印度阿近他窟,我国敦煌石室,日本法隆寺金堂等之壁画,均系类似手法。
魏晋以后,我国的书学(书法)大发展,绘画上亦开始受书法运笔之影响。到了唐代就更盛行了,大大地发挥毛笔画线上的抑、扬、顿、挫之特有的趣味,开吴道子“兰叶描”(十八描的一种)等诸新法,一变隋陈细润之习,成正大雄浑之风格。  兼以唐、宋二代,禅风与诗理学之互相因缘,大大地促进了水墨画的发展,与山水、花鸟画之流行,使玩赏绘画者得到最大益处——“赏心悦目”;这样一来顿时成为当时社会(唐、宋)的新趋势(时尚),从而开辟了我国绘画史上的新纪元。元代的画风,虽是唐、宋二世的过渡之桥梁,然而大体上承唐宋之余波,仍可划入于“中世”。明、清二代,除明初画院中的水墨苍劲派外,其画风都可以概括为以“纤、浓、轻、软”呈现其特色,而存在有向近体转变的姿态。虽然,在这期间实际上是风俗画(传统绘画)之兴起与西洋画风的输入,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开一时之新生面,而呈现其变革(并延续至今)。然而这些变革的均系局部中之小波澜。虽然,绘画为艺术之一种,其演进之途程,总是依随当时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特殊之环境而异其趋向。我国四、五千年来,随思潮之起落,战争之频发,政局之更易,则变化多端,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绘画;因此,在绘画形式、绘画内容和绘画风格上各具变化与政治是形影之相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当随时代变”。
顾绍骅 http://www.gushaohua.com/
QQ 1072494751 欢迎交流!

4

主题

2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QQ
2#
 楼主| 顾绍骅 发表于 2013-10-19 19:06:04 | 只看该作者
顾绍骅对中国画的认知、创作、发展的浅识(系列)论文      1
                                                                   ------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之中国画
                                                                                                顾绍骅著
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
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
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顾绍骅 http://www.gushaohua.com/
QQ 1072494751 欢迎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