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4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记两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hurler7592 发表于 2009-9-19 20: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枷锁的解除》最近看了不少在校大学生的牢骚,或者反叛,很是伤感。我认为那并不是反叛,而是反抗,社会和学校都正在抹平我们封存在内心中最美好的东西。然而我们不得不去改变,我们无形之中做了叛徒,因为我们要活着好好的活着。就像我那首长诗《噢之歌》中说的一样。狗日的生活我不能骂任何人不想伤害任何人所有的人都被生活安排了所有的人都是无辜所有的心都在跳动它们只是参与着生活参与着规则因为规则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人也没了感情人们顺着规则是为了好好的好好的生活——《噢之歌》之尾段所谓的制度和规则,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并不能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规则束缚,譬如大修之人精神上枷锁尽除,但是经济上难免窘迫。有的人物质享受丰富,精神上却一败涂地。规则总是在你没有努力经营的地方一把套住你。所以我们只好追求做个完人。有人整天说佛,说轮回,岂不知佛的真正含义并非在此。佛劝人时时向善,是因为只有存了向善之心才有责任感,才能在精神上做到无敌,才能解除精神上的枷锁。修佛,也就是叫人要悟,要看开,心中无牵绊,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追求我们内中所追求的东西。在这滚滚红尘之中,谁不知道有太多的丑陋,谁不知道有很多的机心,我们要学着摒除杂念,做自己该做的事,在洞若烛火的情况下做出行动才能最好的保全自己。也可以说佛是教人保全自己的方法吧。说了这么几句话,也不是说我对佛理解得有多么透彻。还是住笔吧,免得人人可称佛学大师的时代又出了一个假道学。回想大学时代,我也是蕙质兰心,被人认称颂的出口成诗的才子啊。然而至今生活仍是毫无着落,莫不是我也被这规则套住了。接下来,我该去为解除这经济枷锁而努力了。大凡现世中有精神追求的人,都会走向佛,就是从安静而狂躁,这可能是起巨大内心冲突的阶段,再就是碌碌放任的阶段,最后就是走向回归宁静的阶段,有的人用的时间很长,有的人一下子就跳到了那个阶段。我看写诗的当中跳的比较快的我所知道的一个是苑楠,一个是原筱非。一个80后,一个90后,她们身上似乎都有宗教的气质。她们很快在躁乱之中平静了下来,取心中之所求。当然还有一些隐退的人,不管是写诗隐退的人,还是商场隐退的人。他们大抵如此。这是他们的大幸。只有我们还是在苦苦地挣扎着,因为我们还未完成。扯远了,会有佛徒说这是因为他的上辈修为所致。我想那就是指我们父辈吧,他们没有为你的发展做好铺垫。现在只有靠你自己了。须好好努力地修行,不要逃避,才能解除套在你身上的枷锁。  《多年之后重断肠,谁也不许悲伤》古文化中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是糟粕流毒,还是血液精髓。总之,情感在中国古诗词中可谓是主线。比如说,古诗词中常常这样写,梨花带雨,娇风弱柳,情深处,那更是断肠天涯。颠沛流离。我们的悲愁与抑郁真是骨子里带来的,比其他的民族更多更强。多少恨,离悠悠,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离愁用剪,用刀剑砍,无奈春波不断,渐聚渐多。重山,庭院,落花,小桥,无一处不落上一个愁字,仿佛那大雪沾满了愁绪。像漫天飞舞的柳絮一般癫狂。不但愁,更加落泪,泣泪如血,红泪遍洒,老泪纵横。旧泪未干,又添新痕,每每登临独坐之计,触物伤情,便泪湿沾衣。秋波欲碎,横转流眄。阑珊,一缕。坐听卧聆残漏之音。中国文化太多的隐喻。纱帐上的帘钩,称为玉钩,像是一对弯月看护着正在睡觉的人们,人们看到它,也想起弯月。人倚阑干,玩鹦鹉,懒梳妆。帘为玉帘,席为玉席,足为玉莲,不知道中国是个善淫的民族,还是洁净的民族,还是有洁癖的民族。把个心肠玩弄的没有一丝纤尘。连那柳,也成了玉柳,眉如新月,花容月貌。玉树瑶草,琼浆玉露。农耕文化,更加深了对农作物和植物的钟爱。一花一草一木,云儿、春风、春雨,荷花,羽扇,香袋,青丝,画眉,连鞋子和小脚无一不成为他们寄予情思的对象。不但泪湿杉襟,还做梦。高唐之梦,巧遇萧郎,刘郎远去。游园惊梦,南柯一梦,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异世之感,无不透露着伤感。中国人就是借着这些反复吟咏的物与梦。来解脱忧愁。寄团圆予来生。中国人经不起太多的颠沛流离,经不起战争的逃离乱。离后逢,相知与相遇,真是中国人最大的幸福了。人们整天都在梦着相遇,梦着相知相遇的那些人,这是生者真正的乐趣啊。梦难成,音信断。残,残酒,残阳,残烛,残雪。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残的哲学了,这些词的运用,早已是一种心灵的哲学了。甚至比得上20世界萨特的存在主义。走在世界哲学的最前端。中国人的心灵哲学是一部大学,一部很值得细细推敲的学问。中华民族真是个书生民族,书生文化了。可看中国自古以来的书生有多少的悲愤与郁闷了。做了十年苦读的书生,不仅读坏了身体,损坏了健康,到最后还是满腔热血付之东流,郁郁不得志。于是他们和女人自比,同病相怜,这样就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闺阁之诗了,志消之后便放任自流,把玩女人,把个情愫描写得心神摇曳,惊心动魄。哪还有心思去说故事,去描写事情呢。他们是重心的,所以有了中国关于心的文化,心境与心象等等。中国的书生个个像个幽怨的厉鬼,至今仍让我们听的惊心动魄,魂飞魄散。如果当权者不引以为戒,无益这些书生还会继续害人下去。夜夜听鬼哭狼嚎。也可以说中国的书生文化,是一种柔弱的文化,总带着那么一丝泪痕,娇羞还痴的文化,他们总是被自己的情感牵绊着走完了一生。佛学,正是伴随着中国人情感的纠葛而产生的,可以说也是佛学的功劳吧。那时候我还小,然而我喜欢读这些,虽然不尽懂,却是也知道他们有太多的情愫说不清的东西在向我传达,而我体内的某些伤感正在迎合着他们。古诗依然在我散乱而不经世事的头脑中留下最惊鸿的一瞥。自己初生的情窦在诗词的催生之下,一发而不可收拾,竟促成了最凄切的词人。凄凄惨惨戚戚,当时真是个断肠人了。后来这种病症不治而愈。后来也还怀念这种情感,没想到今日重断肠,伤心异常。可能更多的是身世之感吧,还有那不断沉积的怜悯怜惜之情。只是此刻非少年,如果不及时控制这种情绪,空怕又要做了个伤心地词人了。写到这里,不免要劝自己和我的朋友,谁也不许伤悲。2009、9、17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huiliang 发表于 2009-9-19 23:30:01 | 只看该作者
                论坛审核通过!下方标志,来自博论坛的名片,欢迎到论坛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