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好儿女04---诸葛亮千古一相高风亮节之三作者:周宇生夫唱妇随,幸福人家诸葛亮和妻子黄月英的婚姻美满幸福。他们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体贴,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在历史上演绎了一段动人的佳话。有关武侯娶妻的故事,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诸位如有兴趣,且听我细细道来。《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瞻之母黄氏,貌甚陋,有奇才。武候闻其贤,求以为室。武候之学,夫人多以赞助焉”。这里的‘瞻’指的是他们的儿子诸葛瞻。《三国志》虽未记载,但裴松注《襄阳记》载:沔阳名士黄承彦对孔明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答应,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对外南征北战,对内忙于国事,其妻黄月英则在家相夫教子,辛勤劳作,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博学多才,发明了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她配合丈夫,从严教子,使他们的后代,或是为人师表,或是忠臣良将,成为历代敬仰的诸葛世家。青年时代的诸葛亮,满腹经纶,英俊潇洒,人称卧龙。如此条件,要想获得美女的青睐,自是易如反掌。然而,查遍整个历史,却找不到诸葛亮的绯闻。都说提拔干部要德才兼备,而孔明选妻也是如此,的确令人佩服。以他之风流倜傥,地位之显赫,却始终守身如玉,不为美色所动,这在我国众多的官吏中是非常少见的;对比当代,恐怕更是绝无仅有。自古英雄爱美人,娶美女,摆架子,是男人们的愿望。而诸葛亮却能克制欲望,不贪美色,毅然迎娶黑脸黄发的丑女。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她的德才,有利于帮助自己安邦治国打天下,志向是何等的高远!联想今人,有的为娶妻择媳而遍地选美;有的为婚礼大摆豪宴,广收重金;更有甚者,家有美妻,尤嫌不足,进歌厅,入包厢,寻花问柳,竭尽戏小秘,包二奶之能事。有关诸葛亮的婚事,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在此一并道来,供读者参考。据说,孔明年轻时,他家邻村,有女初长成,才德出众,远近很多小伙子慕名前往求婚。谁知,一个个兴冲冲而来,静悄悄而去。诸葛亮好奇之心顿起,心想,既然是有德有才,不妨一见。这天,诸葛亮来到姑娘家里,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相见之下,还是大吃一惊。只见该女满脸鸡皮疙瘩,黄黑相间,容貌十分丑陋。然而,他毕竟不是普通男子,惊讶之后,很快恢复了平静,从容地和她聊起来。没想到,面对高深的问题,姑娘不加思索,对答如流。天文地理,无不通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钦佩之余,他和姑娘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竟然忘了她那可怕的相貌,诚恳地当面求婚。姑娘问:“你不嫌我丑吗?”诸葛亮坦率地回答:“容貌只是人的外表,我爱你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姑娘微笑着点点头,应允了这门婚事。成婚那天,诸葛亮进入洞房,又是大吃一惊,只见一位貌若天仙的小姐,温文尔雅,端坐床沿,白里透红的脸上,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嫣然一笑,风情无限。他张口结舌:“你是谁家女子,怎么会在这里?”姑娘嘻嘻一笑:“相公这么快就忘记奴家了?”诸葛亮莫名其妙,只顾摇头。姑娘背转身去,巧手一挥,摇身一变,正是相亲时的那副怪模样。诸葛亮恍然大悟,惊喜地叫了声:“夫人,你好美啊!”黄月英卸下面具:“先生,这是我特制的面具,有人求婚,我就戴上,试一试对方,是否以貌取人。那些庸俗汉子,果然被这副假面具吓住了,一个个溜之大吉。唯有先生,独具慧眼,成就了你我这段姻缘。相公的品德实在令人敬佩,我愿追随你共创大业。”诸葛亮由衷的叹服:“夫人真乃奇女子也!”从此,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到老。这两个故事,笔者更愿意相信后一个是真的。因为黄月英父亲黄承彦也是一代名士,没来由会生出这么丑陋不堪的女儿。而且,也只有名士之女,才会想出如此离奇古怪的相亲方法。无论是哪个故事,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诸葛亮的人品之高,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06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深深感动,决意相助,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自此诸葛亮追随刘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关系之亲密,用刘备的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兵败,27岁的诸葛亮舍命前往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孤胆英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等等,被罗贯中一支神笔描绘的如歌如画,引人入胜;而赤壁的那把大火,更是鬼斧神工,把浩浩长江东逝水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关于这段故事,今人多有疑议。笔者以为,既有孙刘联盟的史实,这些故事在客观上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而且,迄今为止,并无充分证据说明诸葛亮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赤壁之役,曹操大伤元气。诸葛亮抓住这一良机,协助刘备扩充地盘,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荆州诸郡。刘家气候初成,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小说中“三气周瑜”的情节,对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至于真假,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这一时期的刘备,的的确确占领了荆州。公元211年诸葛亮和张飞、赵云诸将率兵逆江而上,分头入川,攻占了成都。同年,刘备在西川称帝,成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公元二二三年,刘备不听孔明劝阻,执意要报关羽之仇,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而归。此战令蜀军伤筋动骨,刘备悔恨交加,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封其为武乡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其决定。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对于事无巨细,每必亲躬,后人褒贬不一,窃以为不无道理。这一方面体现了武侯忠诚勤劳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的确暴露了他用人不当的缺憾。诸葛亮毕竟只是一个好配角,而决不是一个好主角。期间,诸葛亮致力于扫平后方叛乱,与东吴重新修好,令西蜀局势在刘备去世后得以稳定和发展。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五月渡泸”,同年秋“深入不毛”,收服了南部诸郡。小说中“七擒孟获”正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上疏刘禅,要求北伐,那道奏疏便是流传后世的忠义名篇《出师表》。《出师表》集中地展示了诸葛亮一代忠臣的人格魅力。如果说文如其人,文如心声,那么他的大智,他的真情,他的忠诚,在字里行间交相辉映,自然流淌,一如黄河长江,滔滔不绝。《出师表》热情洋溢,文采飞扬,赢得了后人极度的推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给了该文至高无上的评价。这并非只是溢美之词,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陆游身处南宋小朝廷,在时代背景、学识才能、情感理想等方面,与武侯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所不同的,陆游终生未遇明主,以至于报国无门,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孔明则幸运得多,有刘备三顾茅庐,终成一番事业。可以说,陆游是诸葛亮的隔代“知音”,是最能体会、欣赏《出师表》,并与之共鸣的人。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率军北上,驻扎汉中。然街亭一战,马谡自作主张,蜀军大败,这就是小说中的“失街亭”。无可无奈的孔明,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骗走了司马懿,这便是戏里常唱的“空城计”。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七年里,诸葛亮又数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对此,后人多有评述,分歧较大,笔者不想一一赘述。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劳累过度的诸葛亮,怀着满腔的遗憾,逝于军中,享年五十四岁。临终,他依然牢记刘备之托,念念不忘统一大业,要求把他葬在汉中的定军山,生不能成功,死也要留在前线,看到北伐胜利的那一天。这样的忠义,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每每读到这里,笔者无不感慨良多,俯首垂泪。一代名相,永垂青史。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后世为官的典范,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想当年,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子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已死”。不管后主是多么的无能,他始终没有二心,而是全力相助,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比起那些买官、篡权,不择手段的奸臣贼子,武侯的忠肝义胆,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效仿和学习吗?诸葛亮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忠诚勤勉、开明务实、智慧博大、坚韧高尚、廉洁自律等。这些品德,是华夏文明的结晶,理想人格的典范。因而必将超越时空,万古流芳。他的人格魅力,毫无疑问地得到了国民的普遍认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厚重的日历就像奔腾的流水,哗啦啦地翻过了1800多年,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眼下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之徒比比皆是;尔虞我诈,腐败堕落的作风依然盛行;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现象时常可见,以及其他的种种弊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诸葛亮那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对于我们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他的身上理解智慧的内涵,认识为人为官的真谛,从而懂得怎样去为国尽忠,为民谋利,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从这一点上说,武侯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诸葛亮的无私奉献,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笔者坚信,这座丰碑还将继续耸立在华夏子孙的心灵深处,鼓舞着我们的后代做君子事,行善人举,讲诚信,知礼仪,为人类共同的美好事业而努力奋斗!备注:希望各位读者阅读时,发现错误,不吝赐教,本人将万分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