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64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湾子苗寨

[复制链接]

20

主题

7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jerrybani6 发表于 2009-10-6 12:5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帖由苗家妹子于2009-6-3000:07发表
多美丽的山庄,多热情的风土人情,多漂亮的服装谢谢苗家妹子欣赏,请多提宝贵意见。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xin426shi 发表于 2009-10-6 15:2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105365于2009-6-3000:11发表
好山好水
好人家
好人
好感觉那里的确是好。

22

主题

10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taskiron64 发表于 2009-10-6 18:0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虎虎威于2009-6-3000:34发表

上次到旧城就听心灵之约哥介绍了,久闻不如目睹,太好的地方了。哥这样一说,下次我们来的团队就不少了哈。那里的同胞将热情欢迎您们的到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李丽娜 发表于 2009-10-6 20:40:16 | 只看该作者
和我们这里的服装,一个样,什么时候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13

主题

7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pt29496889 发表于 2009-10-6 23:16:36 | 只看该作者
提宝贵意见呢不敢,欣赏是一定的,有时间一定来玩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yangda 发表于 2009-10-7 01:52:56 | 只看该作者
藏在深闺人未识
——威信县湾子苗寨
张雍德
  
威信县在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云南省政府首批公布的四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威信县也是云南省第一批九个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境内现存茶园西汉古墓群、仙人墓、瓦石僰人悬棺、观斗山明代石雕群、观音寺、文阁庙等人文遗迹,以及天星国家森林公园、雪山原始林区、天台山溶洞以及水田乡“三峡”等一批自然景观。
威信县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绝对人口数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据1993年统计,全县有少数民族36780人,其苗族346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87%。县内苗族所操语言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口碑传说祖籍源于湖广,明、清两代经四川、贵州陆续迁入。
湾子苗寨是一个纯苗族聚居寨子,本村的者珠坪、香树村的寨头、河坝村的后山以及北邻的双河苗族彝族乡均为本民族聚居地,本寨交往半径不乏本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因此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川黔滇次方言区的典型特征。(2001年,她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2006年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昭通威信分会场暨威信县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旅游地。)
人文资源
村寨布局
湾子坐落在一座绵延数千米的半环状山峰的底部,北、东、南三面被环形山所围,西南面出口与双水公路相通。寨子依马蹄形地势而建,整体布局紧凑有序。全寨26户人家,17户取坐北朝南的方向建房于“马蹄形”轴线之北,9户受地理所限,取坐东面西的方向建房于轴线之东,轴线之南所建为库房或厩棚。北边住房基本呈水平展开,构成寨子的主体部分。其位于西首的10户建筑,有人称之为“古城堡式建筑”,寨居民则叫“老祖房”。
老祖房建于一道城堡式石墙上。石墙全部以凿平一个面的料石为材料,采用“咬合法”垒砌而成。墙体东西长90米,最高处4.2米,一般高3米,间一段平面如城堞样向外突出。以墙为护体,墙后用土逐层夯实,至最高处成为一个平台。后据山壁,房屋即建于平台之上,主人出入,全仰仗墙体东西两边和部预留的三道石门洞。石门洞宽1.5米,高2.5米,内侧安装有石枢、石门、石栓,入门沿石阶梯拾级而上,方可登临房前院坝。石墙之下,是一条顺墙蜿蜒的石板路,路面宽2米,路平面距下层地面高约1.5米,边缘依旧用料石垒砌,使之与石墙形成阶梯状排列的两层垂直面。
据观察分析,城堡式石墙不仅仅具有构成平台,便于建房其上的作用,还暗含着湾子苗族先祖御敌自保的思想。因为老祖房背依山壁,山上林木密蔽至不容人过,已成自然屏障,此其一。其二,纵然要筑石墙以求平台,依据地形也宜筑成垂直平面,间一段不应如城堞样突出。对此解释的唯一理由是,突出部分可以与缩入部分互成犄角。其三,据传老祖屋下隐藏着一条穿石墙而过的暗道,直通寨西出口处,但因年代久远,入口处已失。调查组随寨的陶老师等同往寨西峡沟,确实发现了暗道出口,其走向与“马蹄形”轴线相合,与老祖屋之间的距离约600米。暗道同样用料石砌成,宽阔1米,仅容身入,上为玉米地,周围被树丛隐蔽。在“马蹄形”的轴线上,三株高的紫荆树成一直线分立寨前、寨和寨后。尤以寨一株直入云霄,胸径须4人合围,蔽荫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树身近地处有一凹槽,树汁由滴状渗出,远近居民们取杯接之,相传可用以治疗某些方面的疾病,此树因之被人们视为神树,常年有人前来烧香祈祷。
民居建筑特点
湾子民居有老祖房和后建房之分,在建筑用材和建筑风格上,两类房屋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特点。老祖房是最早的建筑,建于石墙平台之上,与当地其他同类住房相较,尤显气势雄伟。分正房和厢房,全部以木头为建筑材料,以前用杉木皮覆顶,现改用瓦代替。正房南北向,落地式结构,一楼一底,紧靠西侧另建一间耳房为厨房。居一进的前间为堂屋,平面较东西两进略为退缩,退缩部分形成一个比较宽敝的堂檐。整个堂檐和滴水之内的屋檐下,以石板通铺,特别是堂檐石板,长丈二,宽八尺,重吨余。堂檐是一般的型宴请和家人平时品茗纳凉所在,其两侧均有门与东西两进的前间相通。西边一共与耳房相连,其前间为“火房”,供冬天烤火和平时家人活动之用。除堂屋、火房外,其余各间作卧室。厢房与正房同高,东西向立于正房两侧,与正房形成一个未封口的“口”字形平面。厢房为吊脚楼式结构,底层不封装,是雨天家人活动和孩
游戏的场所,二楼与正房二楼相通,或单竖楼梯上下。正房和厢房吊脚的柱、梁均用合围粗的独木充任,门和内外墙壁多用宽1米的整块木板做成,间多有木线条装饰。由于建筑年代已久,虽经后人不断维修,岁月对柱、门、壁的剥蚀仍然清晰可辨。
后建房的石砌平台较低矮,一律不配吊脚楼式厢房,堂檐不铺砌石板。房高和平面分布同于老祖房,侧面另配厨房。后墙和两边山墙多不用木板,改为土筑墙;正面以木板作墙壁的人家,多尚简洁,不加木线条装饰。近些年的新建房,除梁、椽、檩仍沿用木材外,已代之以砖作墙体。堂屋占地面积和空间比其他各间都要阔,正壁不设神位。除迎宾礼客或有重家事活动外,门一般紧闭不启。
语言文字
湾子苗族自称“蒙轮”(一作“蒙能”),当地汉族称之“白苗”,有的地方称之“花苗”,还有些地方以妇女头饰如锅圈称之“锅圈苗”。根据语言学谱系分类法,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为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与县内自称“蒙西”(一作“蒙施”)、“蒙豆”(一作“蒙绸”)、“蒙贝”(一作“蒙坝”)的苗族语言相通,与毗邻的镇雄和四川叙永、古蔺、筠连以及贵州毕节的同支系无语言障碍,与操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自称“阿卯”(一作“阿蒙”,汉称“花苗”)的盐津、昭通、彝良、永善、鲁甸、宣威、寻甸、武定、安宁、富宁以及贵州西部苗族同胞也能沟通。一般情况下,汉语被作为对外交际工具使用,无论老人孩子均能孰练掌握,寨内居民之间或同支系之间进行交流则通行本民民族语言。
历史上湾子苗族无本民族文字。20世纪初,在今黔西北威宁县石门坎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坡拉德(S.Poloart,汉名柏格理)同苗、汉知识分子一起,以当地滇东北次方言音为标准音,以苗族服饰上的某些图案和拉丁字母相结合创制出苗文,俗称“老苗文”。民国初期,经镇雄县牧师杨明清按川黔滇次方言语音修订后翻译出《圣经》,在教会举办语音的以苗族学生为主的威信牛坡坎光华心国民学传播。此种文字亦曾传入湾子,但传播范围有限,仅有个别人能够掌握。新国成立后创制的新苗文,因为种种原因也未能普及,寨居民现通习汉文。
服饰
从苗族B艮饰分类方面说,湾子服饰属覆盖面最广的川黔滇类型,广泛流行于黔、黔西北、川南、滇东北、滇东南等地区。男式上装为领对襟布纽衣,下装为镶腰横裆宽脚裤,外套麻布长衫,束腰带,包青色头帕,青布裹脚,衣无花纹或花边装饰。女性服饰有盛装和便装之分,前者受青年人喜爱,后者多为老年人穿着。盛装由盘头、上衣、百褶裙、围裙、绑腿5个部分组成。盘头边宽7厘米左右,直径约40厘米,平面恰似一个空圆果盘,横截面如同弦月,系用竹片编成圆形骨架,填以棉花等轻盈物质后用青布满绷制成。外周有机织花边满镶,沿边密坠五色珠串。珠坠下垂的长度,以着装时不掩眉为准。上衣为长袖右衽矮领宽身衣,肩围、襟边、两袖均有面积花边间以挑花装饰。尤以两袖着花最为繁复,自肩部以下,全用刺绣兼挑花手法织成的花边呈环状连缀而成。百褶裙裙长过膝,展开后呈扇形。裙腰系原色白布或色布,两端各缀一根白色布带作腰带,裙身二分之一以上为青布,二分之一以下为蜡染布,并有两道红色细边沿水平方向镶嵌其.裙底边留出宽约寸许的纯白色。围裙与百褶裙同长,宽及身侧,上部沿边及两垂边均有挑花刺绣装饰。着盛装时,围裙的两条挑花系带结于腰后,垂至百褶裙底边。绑腿间挑花,两边刺绣,色彩尤为艳丽。便装的形制基本同于盛装,唯上衣、围裙的花边饰物比较简约。着便装时不打绑腿不戴盘头,而是以青色毛线加入头发结髻于顶,外罩一缠绕成类似船形的青布包头。
无论男装女装或盛装便装,除挑花、刺绣、蜡染等装饰部分外,均以青色为主色调。
民间乐舞湾子苗族的民间乐舞,至今仍保存完好并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主要有芦笙曲和“拐芦笙”。
芦笙是广泛流传于苗族民间的一种簧管和声吹奏乐器,不同分布区域和操不同方言的苗族,都把芦笙当作“民族的象征”,视为“民族的魂”。
湾子芦笙曲调繁多,且每类曲调都有相应的唱词与之暗合,曲调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场合不同选择的曲类也不同。依照传统规矩,各类曲调除演练外平时不能“乱吹”,即便是正规场合也有曲类限制和吹奏的程式限制。湾子芦笙曲调主要用于喜庆节日、迎宾礼客以及丧葬、祭祀礼仪活动,前两类曲调欢快流畅,后两类低沉凄楚。花山节期间的踩花山调,伴以激烈的舞蹈动作,用音乐语汇完整地叙述花山节的起源、花杆来历等内容,在立花杆、唱花杆、跳花杆、收花杆的过程,也各有相应曲调与之配合,之间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丧葬活动的丧葬调,包括正调和散调多达数十曲,同样受到吹奏顺序甚至吹奏时辰的限制,否则被认为“乱了套数”,死者将因此不能返回祖先发祥地而成为孤魂。
凡吹奏芦笙曲,必有一套舞蹈动作与之协调配合,“乐”“舞”不分,故湾子居民用汉语表述时不说“吹芦笙”而称“拐芦笙”。“拐”是借用当地汉族土语,有“跳”、“扭”、“舞”的含义。拐芦笙分“独拐”、“双人拐”、“多人拐”、“群拐”等形式,前三种形式多具表演性质,动作难度较,芦笙手或蹲地旋转,或起身腾跃,或头脚着地侧旋,或众叠罗汉;后一种形式为群体活动,吹奏者引领于前,男女老幼随其后逆时针方向踏节起舞。正式场合如花山节期间尚敲牛皮鼓助舞。芦笙手不仅限于成年男子,妇女甚至十多岁的少年在掌握一定的曲调和技巧后也可充任。调查组参与同舞的芦笙场上,多有妇女和少年轮番持笙演奏,气氛十分热烈。
民间节日湾子苗族的民间节日较多,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重阳节都是重要的节日,但最热烈隆重而又最富民族色彩的当数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拐芦笙”是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活动的场所叫“花山场”,离寨不远而又地势开阔。节期未至,居民们就要在花山场上预先竖立一根高高的木杆,上系各色彩带,称为“花杆”。初二早上开始,家身着民族服装齐聚场上,邻近各族群众以及商贩们都赶往参加。开场时,组织者先向来宾敬酒,再开始芦笙歌舞。其间杂以斗牛、斗鸡、斗画眉、赛马、托球行走以及民间武术表演,妇女们则进行穿针、刺绣比赛。尤其是拐芦笙的单拐、双拐、多人拐以及爬花杆、杆顶倒立吹笙等项目,多具高难度动作。所有赛事,参加者或是个人,或是以村寨为单位,胜出者都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活动的举办权并不恒定于湾子,邻近地方的苗寨如有条件亦可接手,或几个寨子联合承办,但花山场一经择定便相对固定。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的人家独力筹资操办,现政府多给予一定资助。
为何要踩花山?踩花山时为何要立花杆吹芦笙?湾子居民解释说:苗族先祖在征战兄弟失散,便择空旷之地立一根花杆,众人绕杆吹笙起舞,让乐声传遍四方,让花杆指示聚集方向。此后相沿成习,变成—年一度的民族节日。
婚俗
湾子苗族通婚无民族限制,但实际通婚范围相对狭窄,基本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历来男女恋爱自由,但婚礼也要依照一定程序和规矩。一般说,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自定终身后,男方要备礼遣媒到女方家“守亲”3天,女方父母至亲对亲事如无意见,便可择日订婚。订婚时双方即议定结婚彩礼,礼为女方家宴请宾客所需的酒肉和女方民族服饰数套,以及女方母亲、奶奶、外婆的“奶母布”若干。婚日新郎不必亲迎,请一对儿女双全的原配夫妇任“接亲人”,于婚日前天押运彩礼前往新娘家。彩礼要在堂屋当众打开,女家按数收纳,同时将陪嫁箱柜衣物点交接亲人。迎亲队伍到达男家,男家于房前东方预烧热水,待新娘洗脚换装后,新郎同辈姐妹张伞将之引至房前,由新娘之兄或弟半张红伞送新娘进入堂屋,再由一儿女双全的妇女引至火房落座。婚宴开始,首轮宴饮男送亲客,次宴女送亲客,男家主宾第三轮才可入座。不管何轮,开席前都要先敬亡故的亲人。晚上煮鸡请女客屹“新姑娘饭”,另备一桌酒席让新郎与新娘的兄弟“认郎舅”。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也不闹房,客人自行娱乐。次日早晨,送亲人在堂屋交亲后辞行,若男家执意挽留,也应进出门后再接回。婚后三日,夫妻须回门拜望新娘父母及至亲。
“泼水”是湾手苗族婚礼过程的一项内容。所谓泼水,就是男方或女方的青年男女用清水洒泼另一方,以此增加欢快气氛和增进双方了解的活动,但参加者仅限于平辈之间。
自然景观
森林植被
湾子是水田乡的主要林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本寨土地范围内,有林地面积占63%,疏林及灌木林地占15%,寨子四周绵延不绝的峰峦,尽被森林所覆盖。本寨森林与相邻的者朱坪、寨、格罗、长木湾等村民组的林地相接,形成林木蓊郁的连片林区。
原生林分布在寨子的东、南、北三面的峰峦上,呈半环状将寨子紧紧包围在“马蹄形”的底部。林古木参天,森林屏蔽度高至不容身过。原生林构成了湾子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使湾子成为一个生态条件优越的村寨。
飞瀑
湾子苗寨马蹄形地势轴线的西南角,半环状山峰延伸至此形成一道高100余米的东西向陡崖,源自森林的一条溪流奔至陡崖,受崖嘴两面夹峙的崖壁约束,变成一股宽约2米的水帘坠下。下坠途遇凸石台地阻挡,万珠飞溅,空谷回音,此即湾子飞瀑。
湾子飞瀑系梯级跌落式瀑布,共有3级瀑面。第一级瀑面稍窄,但气势磅礴,水自崖嘴直泻而下,撞击下级台地时隆隆作声,卷起的阵阵水雾扑面而来。经台地的阻挡,瀑布水势稍减,分成雨帘继续飞坠。跌至第三级台面时呈扇形张开,形成宽10米左右的瀑面直泻瀑底深潭,聚成瀑溪后,沿下切峡沟北向奔入四川叙永东来的倒流水,最后汇入赤水河。飞瀑距寨子约600米,进寨公路穿瀑而过。瀑底深潭之侧,即为传说老祖屋所出的暗道出口。
溶洞
沿瀑溪峡沟古道下行约2千米,西壁为自北向南的双河公路;东壁即为溶洞所在。洞分上、下,下洞近瀑溪,地质学上称脚洞,它深邃阔,钟乳石成相极佳,遗憾的是洞前一块兀立的巨石使瀑溪改道,洞口已被乱石壅堵。上洞系高位洞穴,位于一面绝壁的近底部。由瀑溪旧道处向上攀爬,须穿过灌木密林方可抵达洞口。自壁登洞,至险处有人工开凿的栈道勉强通行。洞口为一块凹进绝壁的三角形平地,最宽处约9米,最窄处不到2米。沿边筑有一段长4米高2米并留有射击孔的石墙,与沿边的另一段天然石墙相接,共同组成一道军事工事。相传20世纪30年代末,镇雄坡头豪强陇某与水田乡长郑某争斗,“陇家打郑家”,郑家数败,曾逃至洞藏身并筑此工事抵御。
据初步考察,上洞为单层岩溶洞,长约400米,其既有可容数百人的厅,也有仅容身过的石隙。洞内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形态万千,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石幔、石田、石树、石莲、石灵芝、石葡萄等或连片丛生,或独处一隅,或横于地面,或悬于穹顶;有的晶莹透明,薄如蝉翼,有的通体乳白,粗至数围。厅连为一体的一排擎天柱,以石击其不同侧面,能发出相对完整的音阶,可谓“五音柱”。行至尽头处,溶洞突然垂直下落,屏气凝神,隐约可闻洞底流水声。数支电筒齐射,光柱无法达及洞口彼岸。用石自洞口坠入,4秒钟后方闻入水声,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测算,垂直洞深当在78米左右。
文化自觉意识及文化传承
湾子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虽未进行过系统反思,但对其基础构成部分的现状和走向是保持着一定的认识并在自觉传承体现出来。
(1)苗语作为母语存在,仍是寨内和本民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的第一语言。苗语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远未“面临消失的危机”,但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事实上已“萎缩”。针对苗语这一面上的情况,一般湾子人认为“没办法”;反躬自问怎么办,他们说:“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肯定不丢,教育下一代也不能丢。”调查可以看到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调查对象回答提问使用汉语,与同伴商榷问题或彼此交谈时操苗语。问及为何如此,答曰内部交流不使用本民族语言是“害羞的事”——此处的“害羞”包含有“不应该”的意思;至于不懂本民族语言,更被认为“已经不是苗族了”而不为众心理所接受。正因为具备这样一种语言认同心理和语言使用环境,寨的新生代无不掌握母语,就连新嫁本寨的一位汉族妇女,不到两年也通晓了苗语。
(2)芦笙在湾子文化生活占有重要地位,代有传人,曲调古风犹存。全寨16—30岁的男女青年35人,23人吹奏技巧娴熟,其5人掌握全部传统曲调,称为“芦笙手”;10—15岁少年21人,15人能操笙起舞,其一位年仅11岁,已开始场上秦曲领舞。为创造较好的演练环境,寨青年自发凿石移土,在紫荆树下辟出一块篮球场的场坝,居民们尤其是青年男女每有闲暇,便聚集紫荆树下起舞自娱。
(3)对传统文化合乎功利目的自然嬗变,湾子人取坦然认可的态度。这一点在服饰方面表现突出。就湾子苗族服饰问题,调查发现存在3种已知的变异情况∶一是用料及颜色的变异。传统服装是用自种、自织、自染的靛蓝色麻布制作,现基本改用工业化生产的青色布料代替,便装甚至多以阴丹蓝为衣料。二是除百褶裙外其他部位装饰性花边的变异。传统做法用手工或挑或绣,现多使用市售机织花边。装饰部位也较原来夸张,特别盘头沿边密坠五色珠串,更为传统所见。三是着装时空上的变异。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寨男性传统服装渐失民族身份识别功能,代之以流行时装,现唯在礼仪场合偶见穿着者,表明已仅具礼服性质了。最具特色的女性服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种情况。湾子居民对服饰的变异解释说,传统服饰原料以及制作工序繁琐,长期成为妇女的一项沉重负担,有必要用市售布料和花边替代,此其一。其二,服饰色彩和盘头坠珠的变化,完全出于审美需要,“现在是不是比过去更好看了?”他们反问。其三,苗族妇女便装、盛装较现代时装价昂,且着装及劳作均不方便,故平时一般不穿。但湾子人有个规矩,凡红白喜事或拐芦笙、踩花山、节庆日一定要着民族服装,老人去世,须用麻布质地的传统服装作殓衣,否则“祖宗不认。”  

[本帖最后由chshxdl2008于2009-6-3019:55编辑]

10

主题

9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huangniujia 发表于 2009-10-7 04:29:16 | 只看该作者
从那房屋的一石一瓦,就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20

主题

10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8#
sidled1218 发表于 2009-10-7 07:05:36 | 只看该作者
湾子苗寨赋【时间:2008-05-26】文/陈香才

不是桃源,胜似桃源。苗乡古寨,别有洞天。三湾耸翠,一水绵延。紫薇临风,沧桑挺拔;情瀑如练,飞挂云帆。碓舂谷,磨磨面,蜡染织布;人字墙,四合院,曲径朱檐。岭前放牧,陌上耕田。日暮蝉噪月,晨明鸟谈天。袅袅炊烟,淡淡微岚。蓬山胜景,瑶殿幽园。人与自然,相与和谐。
或逢盛会,或踩花山。苗岭有约,盛况空前。鼙鼓动地,唢呐喧天。彩门巍巍,美酒迎客;笙箫阵阵,曼舞翩翩。扭扁担,跳竹竿,宾欢主乐;舞巨槌,捣糍粑,糯香蜜甜。垂髫玩杂耍,咪彩荡秋千。悠悠叶笛,玉影姗姗。林深月隐,对对缠绵。风情似酒,如梦如幻。流连斯地,醉不知还。

注:湾子苗寨位于威信县城扎西东南40公里的水田乡境内。这里三面环山,苍翠欲滴,掩映着古朴的苗族民居,风光优美,风情浓郁,作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威信独特的旅游胜景之一。

11

主题

9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9#
jkjackun 发表于 2009-10-7 09:41:56 | 只看该作者
好美丽的地方,好美丽的姑娘,好高的紫薇树,好可爱的楼主发来了好棒的帖子!

23

主题

10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0#
thumpdept6 发表于 2009-10-7 12:1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雪山下的苗寨于2009-6-3016:53发表
和我们这里的服装,一个样,什么时候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和你们那里的服装一个样,一点也不奇怪。云南威信的苗族与川南苗族属同一支系,服装、语言、习俗等等都差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