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有伊斯兰教后成族的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这三个新民族习惯称为“归真”、“归主”等。久远年代中,历经多种西域宗教所熏陶的回族大众则习惯称之为“无常”、“无常人了”。少部分当代宗教人士称之为“归真”、“归主”。有的人出于对回族历史文化的不了解,或者某种目的的驱使,称回族人之所以用“无常”是受汉人的影响,而现实中的汉人就没有用“无常”来形容“死亡”的,又何来受汉人影响之说?所以这些人这种说法显然不对。从汉语表述上理解,“无常”一词中的‘无’是没有,‘常’是固定不变;‘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是不会永远保持同样的状态而不起变化的。在回族人的传统意识中“无常”一般用来形容人生命的变化、消逝。也有人说回族人之所以用“无常”一词,是受佛教的影响。然而,历史和当今众多的宗教中这一词汇的使用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隋、唐、宋、元、明期间的大秦教(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犹太教、拜火教(祆教)、波斯摩尼教、明教、道教、白莲教等也有变化不定或交替轮回之说,所有这些宗教的理念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无常”。再说佛教源自印度,其他那些宗教多出自古代波斯等西域民族中,不代表汉文化。如果大家在介绍历史宗教和人物故事的书籍中留意,会发现使用“无常”一词频率最多的是对’明教“和其前身“波斯摩尼教”的描述中。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籍犹太人凯尔泰斯伊姆莱著书讲述了一个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生活经历,这本书的名字翻译过来就叫《命运无常》。唐朝贞观9年(公元635年),古波斯人阿罗本被唐王派高级官员携仪仗队去郊外“宾迎入内”,给予礼遇和支持,让他在宫殿里译经,在内廷中布道,景教,“”。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