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yndaily.com 2006年12月03日 19:03 云南日报网
2006年是中华传统国学异常活跃的一年,一位教授说,经历了经济改革的跃进期之后,文明的复兴是必然的,接下来民族的文化一样也会再次兴盛起来。
20世纪80年代,旅游经济在云南开始大力发展,民族牌成为云南最亮眼的一张牌。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复兴,所有人都知道,只有打民族牌才能拉动人们的好奇心,才能取得经济效益,而真正的民俗文化研究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原始的民族文化开始消失,学者们在良知与伪民俗中搏杀。然而,无论世界与人心如何变化,云南依旧是七彩的颜色,依旧是世界上民族文化最多元的地区之一,依旧有一批批学者会到这里来寻找人类文明走过的印迹。云南的许多民族,都有其古老的文化,哈尼文化、佤族文化、傣族文化……由于地域的限制,在整个人类都被现代文化同化的时候,这个极具个性的民族文化地区,成为人类差异性的文明宝藏。我们不可能强迫民族兄弟永远过着绕火塘的生活,但我们可以以发现的眼光,找寻将要逝去的文化,留住文明的足迹。
新闻缘起
过去,佤族文化研究大多注重社会组织、阶级关系、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解释性研究。由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聚集了省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60多篇论文,以“神话、宗教、民俗”为主题,对大家共同关心的佤族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木鼓文化、原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论题展开佤族文化的讨论,这不仅在佤族学术、文化史上是第一次,而且还是起点很高的学术会议,在佤族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和里程碑的意义。本届研讨会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对佤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论题新颖、有创见、有开拓性的论文。文章对佤族文化的文化符号、文化事象作了深层解读。省内外学者还为佤族文化的研究带来许多新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研讨会不仅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当前佤族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还为佤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课题,为佤族文化研究的拓展、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佤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和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未形成佤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群,佤族文化研究还处于开始提升的阶段,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和研究。
专家观点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胡立耘教授的《世界各民族几则人从洞出神话——兼论〈司岗里〉的独特价值》一文,收集梳理了世界各民族人从石洞出的神话,并从比较中阐明佤族《司岗里》的独特价值。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李道和教授《弃老型故事及其佤族异文研究》一文,分析了弃老型故事的典型类别,揭示其文化内涵,讨论了佤族异文的个性与共性。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以汉文史籍为中心,论述了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
云南民族大学的谢国先教授在《佤族猎头习俗与猎头神话研究》一文中,对中国西南内陆地区的佤族、中国台湾的高山族、加里曼丹岛的伊班人、菲律宾的伊弋罗特人和伊隆哥特人的猎头习俗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认识佤族猎头习俗与猎头神话,具有全球视野。
赵明生副研究员《论佤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一文指出,长期以来佤族与汉、彝、傣、拉祜等民族就有着密切的文化相互交往和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状态。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杜巍校长的《古典神话与佤族活形态神话》一文,对希腊神话与佤族神话的进行了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亚虎研究员的文章,分析了佤族神话形态的典型意义。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彭兆荣教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家园》的发言,为佤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新的理念。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叶涛教授《关于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对正处在原始信仰到民间信仰过渡阶段的佤族信仰的论述,对我们研究佤族的民间信仰有很大的启发。
广东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提出:佤族神话研究中要正确处理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神话与历史、神话与现实、口头与文本的关系。
日本丽泽大学欠端实教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佤族民居与日本古代民居的相似性及佤族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本刊记者 陶红周文璟《大观周刊》2006年 第四十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