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转 )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对译者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HDFP 发表于 2009-9-21 14:3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 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专有名词;翻译;译者;素质在中国西南地区聚居有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随着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了WTO 和政府决定大力开发西部,西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了重要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外客人来到这些地方,亲身体验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海外游客逐年上升,目前占全省海外旅游者总数的90 %。同时,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政府,都希望能利用本地丰厚、浓郁的西部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吸引外国游客,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收入。因此,操作中制作旅游宣传资料、招商引资资料是其中手段之一。以致各种对外宣传中的文字资料、图片说明、翻译就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了。  但是,综观笔者所在省市的对外宣传资料、图片说明(公开出版发行的和非公开出版发行的) ,在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译文上存在不统一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错误百出。如苗族的“吊脚楼”这一名词的英译就有如下几种:  (1) Legged pavilion(腿的大帐蓬)  (2) Elevated garrets(提高的顶楼)  (3) pile - dwellings of Miao(堆- 住处的Miao)  (4) Hillside pile - dwelling(山坡堆- 住处)  (5) Legged buildings(腿的建筑物)  (6) Miao’s Wooden House Miao(木制的房子)  (7) Diaojiaolou(吊脚楼)  我们姑且不论上述译名翻译的对与错,一个名词出现了多个译名,或在同一出版物中出现了一个名词多个译名是不应该的。译文的不统一,会给外国游客带来困惑,不知这些译名所指是一物还是多物。同样就侗族的“风雨桥”,亦称之为“花桥”的翻译也有多种译法。比较常见的译名有如下几种:  (1) Wind - rain Bridge(风雨桥)  (2) Roofed - bridge (有屋顶的桥)  (3) Flower bridge (花桥)  (4) Pavilion - bridge (大帐蓬桥)  (5) Covered - bridge(隐蔽着的桥)  “吃新节”的译名如:  (1) New brain eating festival (新的谷物吃节日)  (2) Green grain Ear’s eating festival (绿色谷物耳朵的吃节日)  (3) Tasting ripening grain(品尝成熟谷物)  (4) Green grain festival (绿色谷物节日)  (5) New thing Eat Festival (吃新的东西节日)  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不比文学翻译,它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其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是向潜在的游客介绍某个目的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等,以期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  民族风情中的文化因子带有浓重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和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是民族风情旅游中最吸引入的部分,然而,由于我们的译名不规范、不统一而造成的译文质量不高,对这些文化意蕴翻译不出来或翻译错误,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尽快落实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中名词英译统一的问题,是当前有关职能部门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统一、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中名词英译,则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才能完成。仅就翻译工作者来说,应具备如下素质:  1. 译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中文功底  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一般而言,英语旅游文献大都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通达,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不像汉语那样追求四言八句,讲究工整对仗、言辞华美。因此,具有良好中文功底的译者,在翻译时就能灵活处理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若中文功底较差的译者,  翻译时只能一味按汉语的习惯在英译文中行文用字,势必文字诘屈,行文堆砌,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格格不入, “画虎不成反类犬”。  2. 译者要具有较为专业的民俗学和民族学知识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习俗、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民族语言等原生多样的民族文化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解读。这就要求译者要掌握一定的民俗学和民族专业知识,  既要尊重原意又要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既要有民族语言的特色又要有大众语言的美感。如就侗族“风雨桥”  的翻译,正如中社科院研究员、侗文学研究会会长邓敏文教授所言:在侗族民间是没有“风雨桥”(Jiuc Lemc Biinl) 一说的,只有“花桥”(Jiuc Wap) 这一说法。“风雨桥”是侗族文人或汉族文人创造出来的一个汉语新词,这一新词又因著名文人郭沫若的题词“艳说林溪风雨桥”而得以迅速传开,以至逐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汉语译词。要说科学与准确,我以为“花桥”更接近侗语原词的含义。这里的“花”  并不是指“花朵”的花,而是指“美丽”、“精华”。这一“花”  字的引申意义,当然也有“彩绘”的含义,若译为“彩桥”也无不可。然而, “花桥”在侗族民间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如爱情之桥、友谊之桥、生命之桥、富贵之桥、吉祥之桥等。  在不断积累、丰富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中英语言及其所属文化的对比研究,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寻找出两门语言的异同,从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  3. 译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  旅游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只有具备扎实的英语遣词造句能力的译者,才能达到成功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4. 译者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中有不少特殊的术语和名称,这些术语和名称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文化特色。因而这些资料的英译作为民族历史文化对外宣传的一道窗口,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对外旅游资料翻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囊括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族文化理解的透彻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的高低,同样也会影响到旅游者在观瞻过程中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对外旅游资料翻译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5. 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知识和旅游审美的能力一方面,旅游是一项涉及知识面最广的活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工农商学兵,党政工青妇,行行得懂,门门得晓,特别是中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都得懂一些;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由文化不同而形成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一名译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旅游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且还要熟知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译者只有深入了解西方旅游者旅游观赏审美心理而通过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准确翻译,才能有效地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i> 本帖最后由 awesomeboby 于 2008-4-16 13:08 编辑 </i>]<div id=[/img]

16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wabblyluff 发表于 2009-9-21 17:46:5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