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0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族民俗:唱宴席曲晌盒儿吹咪咪儿弹口弦赛马等

[复制链接]

10

主题

8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enera8623 发表于 2009-9-21 02:3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唱宴席曲    宴席是当地回族对婚礼的别称。宴席曲,就是我省湟中、大通、化隆、门源、民和、循化等地的国民在举行婚礼时所唱的一种家曲。    新婚之夜,华灯初上,新婚人家喜气洋洋。这时庄子里的唱家们,被好奇的人们簇拥着,高唱《恭喜》歌来到另家唱曲,恭喜:    恭喜恭喜的大恭喜,    在路的亲戚们来恭喜。     亲爱的朋友们,    你唱个我来我唱个你呀,    欢欢乐乐的来恭喜,    ……    唱完后,唱家们被男女老少众星拱月般地围在庭院或炕上,一面接受主人的盛情款待,一面为围坐四周的听众尽情演唱,直至夜深人静。有时候,人多院小,主人家就在庄廓外面的打麦场上点燃篝火,人们围坐四面,观棠唱家们载歌载舞。这时候的整个村庄,歌声接连不断,笑声此起彼伏,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气氛之中。    宴席曲的演唱形式一般以独唱为主,但在兴致特浓的场合亦不乏齐唱和表演唱。表演唱时跳的舞蹈动作除常见的“八大光棍”舞的主要动作外,大多是“三道步”、“黑鹰展翅”、“鹤子翻身”、“ 大小梅花”等属于拳术的名称和姿式,反映了当地回族人民自古传承的尚武风气。    宴席曲的曲调一般分一词一曲,有些歌词因不断地流传变异,出现了一词数曲的现象。    宴席曲大致可分为,〈1〉向东家贺喜讨喜的恭喜歌;〈2〉赞美两亲家、答谢媒人的赞美歌,〈3〉反映一年十二个月中农民的生产活动、自然景观及其思想感情的生活歌;〈4〉规劝人们重视并改善人际关系的劝喻歌;〈5〉描写旧时代抓兵出征的出征歌;〈6〉反映兵荒马乱中妻离子散、闺房思夫等的相思歌声;〈7〉记述为生活长期奔波在外,尝尽了人间甘苦的出门人歌;〈8〉控诉封建时代妇女婚姻不能自由、人格常受践踏的诉苦歌;〈9〉以著名历史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历史故事歌等等。晌盒儿    类似古代乐器损的一种儿童玩具,音质浑厚、深邃,音调悠扬。化隆、湟中等地的回族儿童非常爱玩。他们自己制作这种玩具;首先调合好适量的红胶泥,捏成扁圆形、中空的胚子,然后上开一个吹口, 前开两个音孔,后开一个音孔,待成形半干后,以光滑的瓷片精心打光晒干,一件晌盒儿就做成了。吹咪咪儿    每至春暖花开,杨柳返青,河滩、地边、集市、庙会上,响起一种音色悠扬、近似琐呐的吹奏乐演奏 声,这就是青海回族青少年所喜爱并擅长的民间乐器“咪咪儿”。这种乐器用无名指粗细的竹管自制而成,开有 6 个音孔,酷似笛子,但要竖吹;吹口处置有用嫩树皮制成的发音器(以“猫儿刺”枝干制傲的为最佳),利用薄膜震动发音的原理吹出声音,靠 6 个音孔的音阶加一个自身音阶共 7 个音阶奏出曲子旋律。咪咪儿分单管和双管两种,用来吹奏“少年”曲调最为适宜。弹口弦    青海回族妇女和撒拉族妇女一样,酷爱弹奏口弦。在闲暇时节,每主夜幕降临,妇女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奏起动人的口弦,借以散心消遣,或寄托妻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抒发她们深埋心底的复杂感情。    口弦多以黄钢、红铜或白银制成,形似当今妇女们常用的钢发卡。中间安有一根极其细薄的铜片,是发声器。口弦大小不一,有约寸半长短的,也有比其小的。吹奏时将口弦横嗡口中,以舌尖或手指轻轻拨动发音簧片,同时以口形的变化、呼吸气量的大小来调解掌握音程及音量。赛马    人们养一匹好走马,不仅用它作为赶集赴会、出门串玩的工具,还为了参加一年数度的赛马会,以求得名次,终生荣幸。    由附近几个庄子、几个民族参加的赛马会,往往在每逢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六等农闲季节举行。届时,全村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簇拥着村里精选并精心打扮的骑手和走马,向共同约定的赛马场涌去,以观赏精彩的赛马会,并为本村的骑手呐喊助威。经过激烈的角逐,捷足先登的人和马,均受到披红戴 花的礼遇,同时按传统习惯的赛马奖励办法,还要奖励夜茶乃至活羊等奖品。射箭    每年农历正、六月的射箭比赛,是我省化隆、民和、湟中等县的回族人民所喜好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比赛是在村与村之间进行的(包括汉族材和藏族村)。赛前,当东家的村先选定受邀对方,然后派两名精干人各带一对羽箭,去对方村里拜访该村的“箭头儿”,对方同意后就收下送来的两对羽箭,并款待来使,言定比赛日期。比赛日程确定之后,东家一方开始发动全村众人打扫庭院,办置食物,迎候来者,射箭场里,按宾左主右的习俗布置桌椅,设接风箭仪,并就地支锅,准备茶水,指派专人,办置箭靶。箭靶用杨柳枝儿编成,中间设一碗口大的红圈,称为“月儿”,顶插彩旗,迎风招展,还拣来茶碗大小卵石若干,分放两堆,以备箭射中后记分之用。    箭手出发之前,身穿崭新的白布汗褐、青布坎肩,头戴黑缎子顶帽(夏天),或身穿大领子皮袄,头戴藏式狐皮帽(冬天),并精心打扮自己的坐骑,汇集在村口齐声呼唤三声,便扬鞭催马,与众人一道向赛场飞驰而去。到了赛场村口,受到对方箭手及众人的热烈欢迎,接着双方商定各自对手,选定 4 名(双方各 2 名)监靶人,于是主客队就座,比赛开始。    按俗,比赛顺序是客先射,主后射,命中红挖者举杨柳枝为号,投石子记分,这种记分法俗称“赶羊儿”。从每一个射手举弓搭箭起,整个场上欢声雷动,“欧儿”“欧儿”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一箭命中,射手像脱缰的马似地跑到靶前,一手举弓,一手插腰,高呼跳跃不止,本村的箭手也情不自禁地一 涌而上,手舞足蹈,甚至抬起射中箭珑的箭手狂抛乱扔。    上午的比赛一待结束,主方村中的各家分别邀请客队箭手进餐,接待热情二饭菜丰盛。若遇汉、藏为东,则主人一定会遵照客人的习惯,请阿訇宰鸡宰羊,并另起锅灶做饭。    下午,随着比赛进程的发展,整个比赛逐渐趋向高潮。这时,双方的优秀箭手纷纷登场,箭箭中的,精彩动人,俗称“盖靶”。待所有比赛项目结束,胜败揭晓,双方箭手在欢乐的“花儿”声中,互致谢意,依依话别。刺绣    按照古俗,回族人男到 12 岁,女到 9 岁就算成了人(即担了“菲日最”)。9 岁的女孩被圈在家中不让出门,学习针线、学习茶饭成为她们的主要功课。    刺绣分绣花、盘花、剁花几种。绣花俗称扎花,先将粉腊用水调合勾画成图案,然后一针一线地按图绣出,多用于绣花枕头、绣花鞋袜、绣花肚兜等。盘花是把双股丝线缠绕在绣花针上,双针做成有间隔、一环套一环的图象,最后把缠绕好的图象用单丝线缝连在一起即成,多用以盘绣妇女们的披肩、门 帘等物。剁花是针剁、粘连、修剪等多种工艺并用的一种刺绣艺术,作品立体感很强,多用在点缀室内和妇女佩戴品的装饰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