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源佤山气象新

[复制链接]

21

主题

8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sfsrumping 发表于 2009-10-11 18:3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yndaily.com  2007年08月28日 15:09 云南日报网
--------------------------------------------------------------------------------

 
  

  沿耿沧线出发,盘山公路缠绕在连绵不见尽头的阿佤山区,我们感受着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山泉,还有满目的苍翠葱茏。当采访车驶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时,沿途芒卡、班洪等乡(镇)星罗棋布的红色琉璃瓦房将佤族民居的弧状、线型特点充分凸显出来,这些佤族新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了一道道靓丽别致的景观。

  来到年过古稀的佤族老人赵大红家,老人娓娓说道:“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有时一年四季东搬西迁,时常要换屋顶、编篱笆;现在,政府给我们盖的房子既结实又美观,种庄稼还有技术人员指导,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国土面积244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2%,在全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3.4%,其中佤族人口占85.1%,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以上。作为民族直过区的国家重点扶持县,党和国家历来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指着司岗里大峡谷上百间整齐划一的新居,县扶贫办杨主任告诉记者:实施扶贫安居工程3年多的时间里,全县已全面完成安居房建设20696户,建筑总面积突破140万平方米,户均70平方米,项目区受益人口达8万人。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4260.4万元,中央、省两级财政给予8148.8万元的资金补助。

  为了让生活在高寒冷凉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困群众过上好日子,2003年6月,临沧市委、市政府号召各部门齐心合力、广泛参与、攻坚克难、决战3年,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温饱问题,完成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任务。市扶贫办、残联、民宗局组成工作组,跋山涉水、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作出既尊重少数民族建筑风俗习惯,又符合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规格、样式、风格统一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市妇联、民政局等6部委办局则向社会发出了《为基本消除茅草房献爱心活动倡议书》,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改委、农、林、水等20多个单位按各自的职责职能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填补工程建设缺口经费。

  同时,临沧市还配套实施了让安居群众户均一亩稳产农田地、一亩经济林果、一口沼气池、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的“四个一”工程,着力使迁居群众达到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看的“五个有”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创建出以“一帮一”和“集体帮扶”为主的参与扶贫安居工程投资建设模式。

  在扶贫安居工程推动下,沧源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思想重视、决策科学、组织落实、领导到位、工作细致、作风扎实”的具体要求,首创了独具特色的“佤族让山、傣族让坝、山坝结合”的易地开发新路。他们以扶贫开发为契机,把产业开发的思路重点化、系统化、项目化和措施化,提出了到2020年把沧源建设成以绿色经济为代表,以佤文化为品牌,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资源开发比较科学,产业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快,各项社会事业较为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的中等发达县,全县基本实现小康。围绕这个目标,全县同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立县、优势工业强县、佤族文化活县、招商引资、劳动者素质培训六大工程。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佤族群众感受到扶贫安居工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易地搬迁点户莱片村民彭老二说:“搬迁到新居以来,居住环境好了,发展环境更好,家里靠种植橡胶、茶叶、养殖家禽,年收入超千元。睡竹排床、蹲火塘房的日子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有信心,佤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本报记者李春林 (云南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