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动人的故事,引出一个激动人心的节日----走进施洞龙舟节,你会惊叹,独木龙舟,世界独有;苗族文化,恒久不衰。 清水江的台江施洞龙舟及其龙舟节,已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它具有独特的子母独木舟文化现象,贵州省有关部门已经在台江县施洞镇建立了龙舟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
一、台江施洞苗族龙舟简介
清水江象一条绿色的绸带,婉延盘绕地流过贵州省东南部的都匀、麻江、凯里、黄平、台江施洞等十个县,向东流去,汇入湖南省的沅水。该江低水位时宽约136米,高水位时约160米;6月至7月流速为3.18米/秒。夏季水深3至5米。清水江和它的支流经过的地方主要是山地,水道礁石、险滩极多。沿江两岸村寨星罗棋布,聚居着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清水江里终年都有木船、机帆船往来其上。而划龙船则是沿河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地区六七十个苗家村寨共同举行的节日活动。它上起台江县南哨对岸的施秉县平寨,下截井洞塘对江的施秉县廖洞、台江的五河和江河两岸。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来自台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等地近三四万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云集在清水江边——台江县施洞口,尽情地欢度为期四天的盛节日——独木龙舟节。
每当佳节来临,各村寨的苗族人民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一良辰佳节,在插秧上岸后,都利用薅秧尚未进行的农闲时节,扫房开铺、包粽粑,置酒菜,准备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而与此同时,海内外游客都纷纷赶来观光。1958年,民主德国曾专门组织拍摄了纪录片。1962年,清水江上曾出现过二十八只龙舟。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此拍摄了清水江龙舟的记录片。八十年代后,清水江龙舟已达三十五只之多。据统计,近八年来仅在龙舟节期间就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及香港地区的观光者万余人次,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烈,在当地是任何一个节日也比不上的。为当地民族节日之最。
二、台江施洞苗族龙舟的起源
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为历史记录较少,故很难考证其真正的起源《镇远州志》说“清江苗人于五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两树应为三树——笔者)。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女极其粉饰”。又同治年间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民国年间任台江县县长的王嗣鸿《台江边胞生活概况》(《边锋月刊》二卷一期,1948年1月)都有关于清水江龙舟节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或浮光掠影,或表象杂陈,或根据一家之言,或望文生义。且有些描述,当属歪曲与猎奇,不足信。
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起源;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江河口住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九保下河打鱼。突然阴云遮天,狂风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其子拖进了龙洞里。老人惊恐万分,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可是为时已晚,恶龙早已将孩咬死,拿来当枕头,正酣然入睡呢。老人愤怒已极,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把龙烧死了。但是烧洞的烟雾却弥漫了整个清水江的上空。接着,雨滂沱,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亮啄米,牛不见亮吃草,人不见亮干活、家什么事也干不成,很是发愁。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洗衣,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嘻戏,嘴里不意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么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升起了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不久,江面上飘起一条花花绿绿,身子有四五丈长,斗那么粗,闭着眼不动弹的怪物。家跑去一看,原来是被烧死的恶龙。胆的人割块肉烧着吃,还怪鲜美的。这么一传开,谁都想尝尝。便纷至沓来抢龙肉。拥着挤着,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点,只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仅分了点肠子。因此,现在杨家寨龙舟染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青龙。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是夜,恶龙便给家托梦说:“我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清水江上划几天,让我象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信以为真,就照恶龙所说,先制条舟来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家更高兴了,纷纷做起龙舟来划。最初家商定;按照分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如胜秉分到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家时,痛痛快快过节,于是各寨又来协商,改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分期分地举行竞渡。据说改变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干旱,家认为这是改变日期造成的,于是又商议恢复农历五月五日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一天作为龙舟节的开始。在平兆举行的仪式,下游宾洞寨的龙舟一定要参加,并且由他们先期到达,施洞的后到,家划一划,表示一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干活.到二十四日以后再举行正式的活动,尽情欢乐几天。经商议平寨为农历五月廿四,塘龙廿五,榕山廿六,施洞廿七,定在上述四个地点集。这一规定,相沿成习,直到今日。
世界上许多民族节日,来源于古代人类与自然斗争。有的因战胜自然而定为节日。有的因屈服和敬畏自然而定为节日。根据前述故事,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属后一原因。即在渔猎时代,苗族先民可能与毒蛇巨蟒搏斗,将后者杀死,适逢乌云骤起,倾盆雨,洪水泛滥成灾,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威慑于自然的力量,以为蟒蛇显灵,造祸于人,借以报复。因为人们敬畏蛇蟒,进而企图恢复其原形,让其再生,祈求对人的宽恕。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即源此一端。
不管怎样,传说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如今的龙舟节,已经变成具有团结族众,联系友谊,方便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新内容了。龙舟节又是一项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文化。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一种文化的产生,往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地海沿岸产生了航海贸易的文化,古代国河流域产生的则是农业文化。龙舟文化的产生也是这样,在美丽宽阔的清水江及江河山区自然环境里,形成了一个龙舟文化圈。他们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三、现代台江施洞苗族龙舟节的一般情况
(一)规模
第一,划龙舟的村寨,一般一寨一只龙舟,两百户以上的多是两只或三只。放龙舟的房子形长廓,称“龙舟棚”。棚为一排七间八柱式木结构,上有瓦面屋顶,依山而建。全长约25.6米,宽2.7米,高为3.24米。经过实地测量十三个寨子的“龙舟棚”,长短高矮几乎相等。
(二)推选鼓主
第二,推选鼓主:以一个寨或一个氏族为单位,第届(即每年)推选一个鼓主。苗语称为“嘎纽”,即鼓主之意,俗称为“鼓头”。“纽”是鼓的意思,本来,划龙舟时龙舟应该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以龙舟来称呼当年的主办者,而以鼓来作称呼,这可能是划龙舟和“祖鼓祭”(也称“鼓社祭”,系苗族人一种以鼓为主要祭品、祭乐的祭祖仪式)有关。或者它起源于“祖鼓祭”主持者兼办,因而才沿用“鼓主”这名称。
“鼓头”是由其共有一只龙舟的住户家里主人轮流担任的。每年龙舟节刚过,“鼓头”杀猪请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时候,家都要决定来年“鼓头”的人选。新“鼓头”推选出来之后前一任“鼓头”便要将鼓和龙头送到他家里。有的寨子上住着一个姓的,就由其姓分房轮流担任,轮到某房,即由该房按还在世的长辈轮流担。如老一辈人放弃,才由一辈来轮流承担。轮到的时候。一般不愿放弃,因为寨子里家户不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轮到一次,一生轮到两次的算是幸运了。也有终身没有轮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产生的。当“鼓头’是极为荣耀的事。当“鼓头”的条件是从各方面决定的,诸如系一方一地的头面人物,或者亲戚朋友众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于儿子多的人,也有可能当选,因为亲友多。而最容易当选的,为姑娘多并且多已出嫁的人家(这也许是舅权习俗在节日的一种反映)。因当了龙舟“鼓头”之后,这只龙舟每到一地亲友们来送礼物,这便可以炫耀一下“鼓头”的人缘关系,可以获得好名誉,可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儿女的婚姻前程也有禅益。再则,接受批礼物,如果处理得当,还会使家更加富裕。故当“鼓头”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家底,更须考虑亲友的多寡,二者缺一不可。如轮流到家境较差的人家,他不愿放弃时,家族也乐意在经济和饮食上给予帮助。因感亲友太少,收礼不多,有失体面而不愿承担的,就不勉强,而另举他人。
当上“鼓头”的人会置备糖果点心,外出通知三亲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风”。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当“鼓头’了,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以便让我把龙船划得体体面面的。受礼者(没有外出通知习俗的村子的亲友,通过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亲戚当了“鼓头”的),也开始作隔年送礼的准备。届时,亲友们都将备办的礼物直接送到江边上等待、称“接龙”。送的礼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一条长约一丈的红绸缎。女婿的礼物最少是一条猪,而女婿的直系亲或房族,礼物也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要送鹅或鸭。过去,苗寨当权人物当“鼓头”时,他的亲友也有以牛、马作为礼物赠送的。
送礼的仪程是这样的,龙舟划进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铳。岸上的送礼人看到是自己的亲友船来了,便迅速将礼物抬送到河滩边,待龙舟在岸边停稳,送礼人手的一串鞭炮即炸响,然后在龙头的角上系上红缎,接着斟上一杯酒先敬“鼓头”又依次向所有龙舟上的人敬上一杯,然后才把礼物送到龙舟上面去。
“鼓头”这一天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但开支也是很的,除了招待所有参加划船的人三餐饭食酒菜外,在划船结束后,他还得杀猪备酒。招待寨子上的人与客人。当亲友回去时,送的礼物是猪羊,则回赠鸡鸭。如果送来的礼物是鸡、鸭就不必回赠了。礼尚往来。以后轮到送礼的亲友当“鼓头”,必须按原来他送来的礼物加倍送去。
从前,一个村寨上有专一的田土、山林、稻谷或金钱作为龙舟节的基金来源,称之为“众田”,“众山”或“众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龙舟节的费用。后来这一方法逐渐消失。
当今的“鼓头”不再是用轮流方法产生的,而改用推选的方法选出“鼓头”。
(三)龙舟的制造
第三、砍树制龙舟的时间是龙年十月的未日。去时,由寨子上备糯米饭少许,一只活公鸭,一只公鸡,一砣刀头肉,一尺青布,一绺丝线,一束麻,一壶酒和香、钱纸以作祭“树神”用。在选的杉树下,先将青布、丝线缠在树干上,将酒、饭置于树下泥土上,然后焚香,烧钱纸,再将鸭血放出,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受献。然后由一知古规古礼,并“富贵双全”(儿孙满堂的)的老人向树祈祷:“吉杉啊!请允许我们全氏族将你砍伐去做龙舟、愿你庇护老少吉安,子孙昌盛。”祭礼毕,即由一名事先已选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双全,是年,要儿女俱在,忌续弦)动手先砍第一斧。然后家才把树伐倒。树要倒向东方(因为传说苗族人系溯江西进来此定居,故有怀念祖先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龙头用的水柳木时也用这种仪式。)然后,把这根树运到寨子边上进行制作,木头进寨子的时候,全寨老少要备酒、肉、彩丝线来迎接龙船木,并为砍树者洗尘。
龙船木运行途,沿途的亲友都要以酒迎接龙木,并赠送鸭、鹅等,并备一壶酒,一匹长约一米的红缎带系在龙船木上,宾主互相唱祝贺的歌,气氛十分热烈。回到寨里,全寨人都会跑来欢迎,并高声喊:“龙来了!”
龙船木的卖价起码高出普通木料的一倍,特别是做母船的树,要价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一头水牛去兑换。
雕龙头用的水柳木比较好找。选以后如果树主人不愿意卖,就“偷”。主人发现了也不责骂,但“偷”树人一定要在树下放一篮糯米饭,一只公鸡,一壶米酒。
龙船木运回寨里,择吉日动工制造。龙舟与龙头的制造要同时进行。开工前,用白鸡烧香烧纸祭名曰“嘎哈”的保护神,求他保佑龙舟造得顺利成功。之后,木匠师傅(若他家有未满月的产妇则不能参加)才动手。一般先由师傅“发墨”,即划好各部位的尺寸与标记。然后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凿的凿,不能刨凿的则做零碎活,总之,各尽所能。待船初具规模之后,再由木匠师傅加工修整、龙舟做好之后还要试划。制作龙舟一律是义务劳动。只有雕匠师傅才可以得到一篮糯米饭,一只红公鸡,一壶酒的酬谢。
龙舟造好之后,要祭祀和庆祝一番。由全寨每户视其家境情况凑钱物进行,全寨老少于龙船棚内欢宴,并击鼓跳舞唱歌,兴尽始散。
(四)龙舟的形制与装饰
第四、形制与装饰。龙船船体一律用杉树。为主船,苗语称“合迷”,意为“母船”。两侧各一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均由三根粗、完整的树挖成槽形的独木舟并排捆扎而成。母船粗,挖成六个舱。每船长约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长至21、24米间。宽约0.7米。其前部接龙头处,绕翘离水面0.9米高。间的四舱是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家畜、家禽的,和当日挠手餐食品。
两侧两只子船较,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为挠手站立用挠的地方。龙头木选用水柳树(苗家称“动加机”),质轻且韧,宜于雕刻。选材长3至4米,直径约0.3米,具体视龙舟船身而定,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龙颈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木板封洞口(据说若不掏空,龙船将与水的龙相斗。实则掏空后可减轻船头的重量,有利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玻璃片。犹如真龙在闪光。龙眼部嵌入玻璃片。须发飘,可谓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还要安上一对弯弯的牛角。左右两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还要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五)龙舟仪式与禁忌
第五、仪式与禁忌:节日期间,“鼓主”家每天要蒸上一甑糯米饭,备好米酒、肉、鸭等菜肴给龙舟上的人吃。凡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都用手抓饭吃。不用筷子,以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煮饭与烹肉的人必须由老年或年的“有福气”的男人担任。蒸饭时,甑口不能加盖,煮肉,鸡、鸭时不许在锅翻动,饭蒸熟后,把鹅、鱼、肉放在甑口,搬上龙舟供桡手食用。饭甑抬走后,留下的锅具都不许搬动,直到龙舟返回村寨后才能动手。最为禁忌的是妇女不得上龙舟,其次妇女生孩子,坐月子,则全家一律不许触摸龙船,否则会“发生不测之事”。龙舟的开划仪式既严肃又庄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用蔑条将母子船捆扎在一起,然后将龙头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举行开划仪式时,“鼓头”要准备一只白公鸡、一壶酒。在河滩边置一方桌,立龙神之位于其上。沿桌脚则绑一根剔枝去叶并剥去树皮的五倍子树棍,上留一杈,绑雨伞一把,系红布一段,剪白纸一串(象征稿素。雨伞则是象征人类的保护神被人类始神“姜央”放火烧房子,使他衣服烧着了,保护神只好打把伞遮羞的意思),芭茅草一把(芭茅细长,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后随船带走,插在尾孔,待到龙舟集结地,再由艄公将它分给一个人一根,然后统一动作抛入江)。桌上摆一升米,三碗酒、刀头肉。焚香敬酒后祈祷唱:“我手里拿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象蜜糖。这山叫一声,那山喊一喊,请你们龙神、地神、山神齐下山,同心协力保龙船平安清吉,无往不胜,赐给家添子孙,多象鱼儿千千万。”等。请众神之后,才杀白公鸡,将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几皮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树棍的权上;将鸡煮熟,盛在太碗,又烧香化钱用酒滴在地上,向神灵献熟食。接着锣鼓顿响,将龙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划上一圈才离去,前往比赛地点。近代有些寨子在开划前不兴祭祀,只在江边临上龙舟一刻,由掌艄者喊三声:“兄弟们!划龙船去哟!”众人则齐声应和“啊!”如此三声,便启程。祭祀的东西在龙舟从比赛场地回来之前不得挪动。
(六)舟上人员职责
舟上人员计有“鼓头”一人,锣手一人,撑篙一人,理事一人,艄公一人,他门分别站或坐在母船上,每只子船则站十六名挠手。
“鼓头”身着夏布长衫,外套特制镶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的绒背心,戴一副墨镜,头上戴特制的宽边麦草帽,手提一面直径约一尽两面蒙着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龙船头,面向桡手。按“咚咚咚咚”的节拍击鼓。比赛时他负责发号施令,猛烈击鼓,催促桡手奋勇向前冲刺。锣手:坐在离鼓头1.5米的地方。锣的直径约一米;挂在一根锣竿上,竿头雕了一只龙头。锣绳即挂在龙口。由一男扮女装的十岁男孩担任。行舟时应着鼓点节奏敲打。全成为:“咚咚咚咚多!”的声响。他身佩银项围和精美的银饰,头戴银风冠,衣着十分华丽,这个儿是由“鼓头”家族选出来的。由这一老一少掌鼓击锣,有人说这象征着保公与九保父子俩。但此说不尽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这可能基于苗族身居水乡,早年有男女共同泛舟的习惯,后来因江上风浪太,舟速太快,妇女体弱不支,出现落水惨死之事,及改为男子划舟,妇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装的儿即象征不忘古时风俗。撑篙:苗语称“纽富”,由“鼓头”请来力气好、识水性的人担当。
管帐:每到一地,亲友送上礼物时便作记录,便于“鼓头”将来还礼。
挠手:每只子船十六人,每舱四人。站着,不坐,比赛时略取弓箭步兀立。他们一律穿紫青色土布对襟短衫和阴丹士林布裤子。忌卷裤脚(意为正在求雨还卷裤脚,有怕雨之嫌,于求雨不利)。腰扎一条宽约一寸的织花钉上银泡泡的腰带。头上则戴精巧绣边的“马尾斗笠”。帽沿插着三片如同凤冠的银片。从前划龙舟时,每人都身披蓑衣,头戴纸糊的斗笠,以示祀雨,桡手的桡片长约2米,宽10厘米,手持瑞为园柱状,下水端为扁担形,最下端呈弧状尖形。
艄公,苗语称“达带”,要识水性,善于应变。他以手的长桡片充舵桨。一面掌船方向,一面发出调节桡手用桡节律号令。因此清水江的龙舟上,锣鼓只起助威、喧染气氛的作用,而齐桡的重任则落在艄公的身上。
节日期间,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还属少男少女们的“游方”,即谈情说爱。而集市上的贸易也伴随进行。
龙舟赛快要结束时,龙舟满载着礼品缓缓而去,岸上的人们则和船上的亲友挥手告别。这时,龙舟上的桡手们则放开情怀,向人们唱着节日即将过,让我们来年再相会的歌:苗岭山青青,沐浴着阳光。清江流水,翻腾着金浪;龙舟佳节啊,过得真畅快。禾苗点头笑,翠柳把手招,龙舟节过后,应该把心收,种田得丰收,年年都欢笑。
清水江的苗族龙舟节将会引起国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者的兴趣和关注。
来源:台江旅游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