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张云 安徽是老子、庄子的故乡,道教文化和徽文化发轫于斯,建安文学和桐城派文学曾大放异彩,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商历来享有“无徽不成镇”的美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黄山,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以及佛教圣地九华山等名胜古迹闻名海外。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支撑起安徽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但是,安徽并非旅游经济大省。“十五”期间,安徽旅游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中等偏后的位置,安徽省副省长文海英曾将安徽旅游称做中部六省的“锅底”。 严酷的现实触及了安徽人的心理底线。2006年,安徽省委、省正府适时提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的规划目标。仅仅一年的时间,安徽旅游内联外引,合纵连横,大皖南、泛巢湖、新皖北三大板块齐头并进,旅游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旅游在建385个项目引进600亿元投资,项目涉及景区、酒店、休闲度假和综合配套设施;太平湖、徽州唐模等9处景区跻身国家4A行列,4A景区总数达到31处;黄山景区成为安徽首个5A景区,年接待入境游客突破50万人次…… 安徽省省长王金山深有感触地说:“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和建设,才能成为产品。只有开发出一大批旅游产品乃至精品,走区域合作之路,才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省内区域合作:南北双翼齐飞 一直以来,南热中温北冷一直是困扰安徽旅游发展的“顽症”,旅游部门一直冀望以“两山(黄山、九华山)一湖(太平湖)”为龙头带动全省旅游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南等多种原因,“两山一湖”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难以体现。 2006年,为促使皖南、皖北旅游“比翼齐飞”,安徽省调整了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新旅游圈,构建“三大板块”,即以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 安徽省旅游局局长江山认为,这三个板块串起了安徽的北、中、南部,打破了原有的区域、行政壁垒,呈现出以黄山、合肥、亳州三个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 2006年以来,安徽各旅游板块中心城市间依托交通设施的改善,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为旅游业发展赢得了更大发展空间。2006年,徽杭高速全线通车,搭建起安徽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合肥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打破行政区划,整合周边城市旅游资源,成为安徽旅游集散中心。2006年,以合肥为旅游目的地的数百万游客被集散到皖南、皖北和皖西等地。目前,巢湖、合肥两市已实现联动,联手编排了“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合肥与黄山两市旅游部门也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品牌战略,联手推出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名城名湖名山之旅”等精品线路。 今年9月,合(合肥)铜(铜陵)黄(黄山)高速公路将通车。江山说,合铜黄高速公路犹如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心脏搭桥工程,将形成安徽旅游南进北出、东西互动的新格局。届时,合肥将成为“两山一湖”的北大门,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北方游客通过合肥沿合铜黄高速南下;另一方面,合肥拥有安徽最大的国际机场,可以方便大量的国际游客通过合肥进入安徽南部地区,皖中、皖南旅游区将连成一片。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 王金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徽实现崛起,战略重点是坚持东向发展,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概括起来讲,就是融入长三角,唱好“黄梅戏”(旅游)。旅游也要坚持东向发展。 对于这一战略部署,安徽的决策者是如此认识的: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精品,这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6大城市群,聚集着中国最富裕人群,他们具有巨大的旅游“势能”和投资“动能”。一方面,他们的旅游消费较高,可直接推动安徽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持有的大量资金极易与安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整合、旅游基础建设等项目对接。 据统计,安徽80%以上入境旅游者从东南沿海口岸而来,40%以上的省外游客来自苏、浙、沪。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特地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安徽旅游奋力崛起的决定》,明确要求全省旅游工作都围绕“东向发展战略”,大举向江、浙、沪等地进军。各市县积极响应“东向发展”战略,开发出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产品、线路。当年,4趟上海旅游专列驶入合肥,拉开了合肥旅游东向发展序幕,同年,合肥市还投资3500万元建成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市旅游集散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合肥与长三角旅游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目前,黄山市已与上海徐汇区、广东珠海市等9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与“长三角”的15座城市开启了“长三角15+1”旅游论坛,现正探索建立全国首个无障碍旅游区。 安徽旅游东向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大批省外资金投资旅游业。仅巢湖市就引进旅游投资79亿元,建设姥山岛、巢湖地中海世界水城、香泉谷旅游度假村等重点旅游项目。据介绍,目前投资旅游的543个亿中亿元以上项目105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来自长三角地区。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朝东透露,未来5年,安徽将在现有通往长三角的合宁、马宁、宣杭、芜宣、徽杭、合界、连霍等7条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再建5条连通长三角的高速通道,使得安徽一半以上的市进入长三角“三小时旅游圈”。铜九铁路、合武高速铁路等通车后,安徽将同时就近拥有华中诸省巨大的客源市场。 放眼世界:黄山旅游国际化之路 4月6日,当巡回采访团一行抵达黄山市采访时,一架韩国旅游包机也降落在黄山机场。据黄山市副市长徐建敏介绍,去年黄山接待韩国游客达到了16万人次,今年黄山航空口岸开通了至韩国、日本、泰国等地国际定期包机,韩国包机占到总数900架次的1/2强,韩国游客数今年将会实现翻番。 随着黄山在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安徽省委、省正府要求把黄山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全国旅游名牌,国际旅游胜地”。因此,国际化成为黄山旅游进一步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2006年,黄山市出台3项决定,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打造国际最佳旅游目的地。旅游部门着力解决了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转型,他们围绕“新黄山、古徽州”主题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将黄山融入以休闲度假为主流的世界现代旅游大格局中。他们还加大了旅游国际营销力度,主攻韩日市场,在韩国设立了驻外办事处,并加强了同韩国大韩航空公司的合作;大力开拓欧美市场,邀请德国黑森电视台、英国BBC电视片摄制组拍摄黄山风光,制作多语种旅游营销DVD,并将黄山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向所在国推荐产品;推进中法徽州乡村旅游项目合作,尝试性开发古村落。 江山透露,安徽省旅游局将加大对黄山国际化品牌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推动入境旅游包机常态化、开拓黄山新航线、加密现有航班以提升黄山可进入性。 黄山市领导勾勒了黄山走向国际化的美好前景: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旅游创汇2.5亿美元;到2020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15亿美元以上,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社会和谐、国际知名的现代旅游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