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镶嵌在绿色田园里的珍珠―“白藏房”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chewie8814 发表于 2009-9-21 01: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族走廊”之称。在无数亮丽斑斓的康巴人文景观中,那些如繁星般多彩的建筑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STRONG>康巴藏区的建筑文化</STRONG>500)this.style.width=500;[/img]卓克基土司官寨正面500)this.style.width=500;[/img]卓克基土司官寨 康巴藏区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藏区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古建筑遗址。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处,其一是1977 年在西藏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若文化遗址。按其结构承重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窝棚式、窝棚构架式、井干式、碉房式、擎檐碉房式6 种类型,这6 种结构类型又归为窝棚式、井干式和碉房式3 大类型系统。另一处是1988 年在今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发现的中路遗址。据初步测定,其年代距今为3500—3700 年;其建筑类型较为单一,所发掘的房屋遗址均系石砌建筑,且建筑平面呈长方形。 从当今的民居遗风中很容易体察到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民族学、考古学、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们将这些民居建筑称为“活的化石标本”;来到这片土地上的探险家、艺术家和旅行家们都给它一个时髦的雅号叫“康巴名片“。在颇具特色的建筑分支中,犹以三大建筑景观最有特色:即以北部道孚为代表的“崩科”式建筑,东部丹巴为代表的“碉楼山寨”建筑,南部乡城为代表的“白色藏房”建筑。 道孚的“崩科”藏房, 堪称中国民居建筑双绝:一绝是与众不同的惊人特色;二绝是因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用巨大原木建造如此这般的“大木屋”如今已难再造,几近绝版了,被人们誉为“神仙居所”。这种房屋外观呈排列有序的波形曲线;其特点为结构牢固,抗震力强,木壁厚实,保暖性好,造型独特,极富美感。 丹巴“ 碉楼山寨”由低向高,错落有序地展开。阶梯式建筑组合和退台式多层平顶屋以及高达几十米的碉楼,是藏区典型的作息兼顾、战居结合的设防人居模式。碉楼山寨因地形而修筑,能经受千百年来所发生的地震考验而历久不衰,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成就和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乡城的“白色民居”。在甘孜藏区南部的许多地方都流行此类修筑,但最集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有着“白珍珠”之称的乡城民居。每年举行“传召节”前,人们用当地一种白色黏土稀释后泼洒在外墙上刷新居所,这样做既美饰了房屋,又可防止雨水冲刷墙土,但更主要的是为了祈求家庭岁岁安康、村寨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利用“康巴江南”的自然与气象条件,在乡村的山坡上、田间地头、宅前院后大量种植苹果、雪梨、石榴、杏子等;春天山花烂漫,秋天硕果累累,“白藏房”好似镶嵌在绿色或金色田园里的珍珠。壤塘秀卡藏寨风韵<STRONG>康巴建筑文化的特点</STRONG> 因山就势,顺应自然,就地取材是藏区建房的主要理念,也是其建筑文化特点之一。纵观甘孜藏区的山寨、村落、寺院和古城,人口繁衍、生生不息,无不与所选的地址的“人杰地灵”有关,无不与注重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有关。这也充分证明了藏区人民在传统的宗教观和审美观意识的影响下,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又塑造自然环境,体现了藏民族传统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宇宙观。 甘孜藏区建筑文化带有显著的文化交融特点。从居住文化看,人们聚集几户至上百户不等的人家住在河谷间缓坡台地或较为平整的坝子上,有着明显的聚集性;从生态学看,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气候条件,在自己的生活区域内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营造了生态环境;从农耕文化看村落与耕地农田交织,方便了耕作和收割;从军事学看,住居与碉楼紧密结合的设防村寨,有突出的防御性;从民俗文化看,民居建筑色彩浓烈绚丽、鲜明清新,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综合而看,在这些山寨民居群落里曾演绎出许多崇尚勇武与智巧、歌颂爱情与勤劳的故事传说,具有历史、科研、艺术和旅游价值。500)this.style.width=500;[/img]走进斯满巴碉楼500)this.style.width=500;[/img]远眺日斯满巴碉楼<STRONG>康巴建筑文化的保护</STRONG>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西方模式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随之而来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时髦之风也向边远的欠发达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蔓延,许多城市逐步演变成无个性、无历史、无规划的普通地方。“茶马古道”上的典型代表“康定锅庄”建筑文化也一样不复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民族建筑保护有两层意思,一是直接保护和利用现存的古建筑,另一层就是继承民族建筑的“文脉”。民族建筑保护和利用与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无矛盾之处。民族建筑作为地方旅游开发的资源之一,只要保护、继承和利用得当,就有利于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一要突出规划,规划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二是突出特点,建造新的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不要盲目求洋、求新,否则将丧失个性,将割断历史的延续,从而缺乏吸引力;三是要突出历史文化,民族建筑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要把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融入时代精神风貌之中;四是要突出重点,一方面对民族建筑进行调研,确定保护对象,另一方面,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民族建筑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保护,比如对保留的部分进行修缮,保留原有的形象和特征,对现存保护较好且规模较大、价值突出的建筑物(群),通过申报文化遗产、重点文物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增加保护价值,加大保护力度,引起全社会重视。甘堡藏寨<STRONG>既要改造老城,又要保护历史</STRONG> 历史上,甘孜藏区只有少数几个县既有政权建制又有城镇建筑,而且规模小而简陋;绝大多数县城和小镇是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建设起来的,较大规模的建设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因此,甘孜藏区在面对继续发展和建设的问题时,没有既要改造老城,又要兼顾保护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古建筑的更多顾忌。但必须认识到就目前新建造的房屋,仅仅从藏式建筑物的寺庙、官寨和民居中提取一些建筑元素和符号,如檐口、门窗花边、美术图案,将它置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方块房上,这并不等于藏式建筑,只能是不伦不类的产物,应该纠正这种简单的“克隆”做法。要充分认识到真正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我们要对其加以认真研究并和谐地协调运用到设计中去,在未来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18 个县的城镇布局顺应自然,“十三角碉楼”、“崩科”、“白藏房”和“红藏房”样式的大型建筑屹立在大街上,成为宾馆、饭店、车站、商场,在蓝天、阳光和雪山的映衬下,让人感到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藏民族文化。(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