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7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安县满族富察哈拉萨满跳神乐器实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李素爱 发表于 2009-9-21 00:5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八“疆域”载:“满洲始祖居白山东,惠之野鄂多里城。城在兴京东一千五百里、宁古塔西南三百三十里,勒福善河西岸。”宁古塔,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安县位于牡丹江中游,县治北邻牡丹江市约25公里,距古渤海国故都上京龙泉府约50公里。清初宁塔昂邦章京及副都统驻此,康熙十年(1671)副都统移驻吉林,十五年宁古塔将军亦移驻吉林,而复移副都统驻防。随着八旗兵民的迁入,渐成满洲聚居之地。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以其所见所闻,曾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满洲早期历史、风土人情的珍贵史料。 1992年9月2日,我随黑龙江某部门组织的“镜泊湖民俗考察团”(收费组团)来到宁安县卧龙乡。在考察团集中于乡政府观摩满族民俗舞蹈活动时,我提前赶到卧龙村傅忠江家,获著名萨满传人傅英仁老先生嘉许,对富察哈拉(傅氏)家族所藏全部萨满跳神乐器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拍照。数小时后,又与随后到来的“考察团”一起,参加了富察哈拉萨满跳神活动,并对整个活动做了现场采录。 下面是关于萨满跳神乐器方面的采录报告,以供研究者参考之用。<STRONG> 一、乐器的种类及形制</STRONG> 傅氏萨满跳神使用的乐器有抓鼓、抬鼓、腰铃、晃铃、拍板等。其中有的乐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为我们研究满族萨满跳神的乐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这些乐器日常珍藏在穆昆达(族长)家里一个圆桶形状的萨满祭器箱中,唯祭祀时方可“请”出,并事先摆放在神堂供奉,使用时“请”下。 1.抓鼓 傅氏藏抓鼓共5面,其中有两面据傅英仁先生所述距今已逾百年。其它几面抓鼓与之相类,显系后期仿制。 鼓面:以牛皮蒙制。横径为46cm,纵径48cm,基本属正圆形鼓。鼓面已有破损,用线缝制,并用胶布粘贴。 鼓圈:为木制的圆框。鼓圈宽3.5cm,厚度不一,为1-2cm;是一棵易弯曲的小树砍削而成,斧凿之痕,清晰可见。 鼓绳:牛皮绳制。鼓绳8根,为A-A\[/img] A-B式A-A式A-A’式 抓环:铁制圆环。直径6.2cm,是用直径0.6cm的铁丝弯制而成。 鼓环:鼓的鼓环一般镶嵌在鼓圈的木框上,有“环”式和“钱”式两种。傅氏藏鼓的鼓环为“钱”式,即在鼓框里的一根铁制横梁上串联了8枚铜钱。由于经久磨擦,铜钱已很薄,但钱上“康熙通宝”的字样,仍依稀可辨。 鼓鞭:竹制。在经削刻的竹篦上缠绕布条,长41cm,宽1cm。 2.抬鼓 傅氏所用抬鼓,为按旧制仿制的新鼓。扁平状,以牛皮蒙制;鼓面直径47cm,鼓身高20cm。鼓皮用铁钉嵌在鼓身,双面。演奏时,把鼓悬挂在神堂的门柱上或墙壁上,用双鞭击打(鼓鞭与抓鼓的鼓鞭一样)。按旧制,两张鼓皮是用皮绳上下交叉对拉绷在鼓身上的,而不是用铁钉镶嵌的。 3.腰铃 傅氏藏腰铃,有两副。据说与抓鼓一样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从破损的情况来看,大概至少为民国前后所制。 腰带和衬裙:牛皮制。衬裙分前后两片对折;前片长56cm,宽16cm;后片长56cm,宽27cm。腰带长99cm,宽4cm;夹在衬裙的折缝中,与其连接在一起。 锥铃和系环:腰铃上的铃铛为锥形、筒状,铁制。分上下两排依次用皮绳所制的系环拴结在衬裙上。上排铃长21.5cm,下排铃长19cm;直径大小不一,为2.6-3cm,共40枚(缺8枚)。 4.晃铃 傅氏所藏晃铃有两只。一支杆子上拴两组铃铛,摇晃作响,故称“晃铃”。 杆身:桦木制。长96cm,上粗下细,直径1.5-2cm。 铃铛:铸铜制。铃的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个铃铛组成(一大两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一大三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 晃铃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腰铃配合演奏。演奏时,或双手摇杆晃铃作响,或一手握杆顿地作响。 5.拍板 拍板为铁梨木制。2片为一组,共两组;用皮绳联结。板片长33cm,宽3.8cm,厚1cm。 傅氏所藏拍板有两个。板片上端用烙制的方法烙出一些装饰性的图案。<STRONG> 二、乐器的使用场合及音乐特点</STRONG> 萨满跳神的乐器,在整个跳神仪式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萨满那里,它们既是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又是驱魔逐妖的武器;既是娱悦身心的乐器,更是充满灵性的祭器。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乐器的多寡、增减及音乐便有所不同。 在一般的仪节中,主要使用抓鼓和腰铃。在特殊的仪节中,则铃、鼓齐鸣。最具代表性的场合,是“请神”和“背灯”。 1.请神 萨满行跳神礼的整个仪式,是要与神交通。这要经过由人到神,又由神还原为人的人格转换过程。此时,抓鼓和腰铃配合演奏,创造出神秘、空幻,使人神情迷离的氛围和非人间的情境。在这种氛围中,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情绪在萨满的心中跃动并统摄整个身心,一股汹涌的狂潮,迫使他不由自主地向天界升腾……萨满的这种心理体验,并非个人独享,而是伴随着铃、鼓、歌、舞爆发出来。他代神立言,宣启神谕,再由辅祭者(栽力子)解释给他人,实现了由个人体验向社会群体体验的转化。 在这种场合中,乐器的分布比较均匀,其编制为: 抓鼓5;腰铃2;抬鼓1;拍板2。 其中,腰铃分别由两个执抓鼓的男萨满和女萨满演奏。萨满面向神案击鼓唱诵,间或摆动腰铃;或在神案前绕场击鼓摆铃、载歌载舞;或二人同向;或二人相对。其具体位次如图所示: 2.背灯 入夜,息灯撤火而祭。届时,闭门遮窗,阴森可怖。外姓人不得入神堂,参祭之人亦不可随意走动、故弄声响。萨满随乐器之声诵祝祭祷。祭毕,燃灯率众叩首、撤供,阖族男女老少不分尊卑共享祭肉。此为夜神之祀,意在驱魔逐妖并祈求神灵在冥冥之中保佑阖族平安无事,香火永继。在这种场合中,乐器比较集中,其编制为: 抓鼓5;腰铃2;抬鼓1;晃铃2;拍板2。 此时,抓鼓、抬鼓站立击奏,而腰铃、晃铃则坐在凳子上“顿奏”。其具体位次如图: 在以上的场合中,集中地体现了傅氏萨满跳神所用乐器的编制、位次的两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3.音乐特点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富察哈拉家族萨满跳神使用的乐器与其他民间萨满跳神所用的乐器一样,无丝竹管弦,全部为打击乐器。以抓鼓和腰铃并用为主奏乐器并辅之以抬鼓、晃铃、拍板而构成的鼓套,极富特色。其基本鼓点为“老三点”和“老五点”: 谱例1.《老三点》 ‖:×××O|×××O:‖ 谱例2.《老五点》 ‖:×O×O|×××O:‖ 这属很典型的“以单点为基础构成鼓套”。 在实际演奏中,乐器时有增减,变化多端。萨满在跳神中,举凡神鬼天人的喜、怒、哀、乐,场面的热烈、阴森、欢腾、恐怖以及各种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鼓点的渲染和烘托。 1992.12一稿于丹东 1993.04二稿于北京大学燕南园18楼308室<STRONG> 附录</STRONG> 调查人:刘桂腾,男,37岁,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国际萨满研究协会(ISSR)会员;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现在辽宁省丹东市文化局工作。此次调查,蒙朋友于成祥先生惠允,不辞辛劳,携录像机一同前往。遗憾的是,由于一些难以启齿的人为原因,我们没有得到录像的许可。这件事使我感到震惊和困惑:这个冠以“民俗考察”之名的活动,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