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民族主义之辩 纵观各种汉服网站和汉服支持者的论述,一个经常被突出的论点是:中国其他55个少数民族都还保留各自的民族服装,惟独人口最多的汉族没有。他们说,现在被视为中国人传统服装符号的旗袍马褂不能代表汉族传统,甚至还是汉族当年被满族征服与压迫的屈辱记号。 这个论述在振振有词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文化的“正统论”和“纯净主义”的意涵。在复兴汉服的呼声的左右,总存在两个狭隘民族主义的批评,一边是这个民族本身对传统的严重失落感。因此,汉服的问题在网民当中经常挑起复杂的情绪,不论是同情或反对的意见都可能是强烈的。一场“复兴汉服”的民间运动,正是在奇异的夹缝中存在。 一向对汉服持同情态度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教授顾晓鸣认为,提倡汉服的活动是中国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在寻找汉服,寻找中国式符号的努力背后,是年轻人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的渴望。 顾晓鸣最近在有关“汉服”的争议中即提出,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以自己的民族服装出场,中国队的西装曾使海外华人失落和尴尬。 然而,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这种社会新价值或主流文化符号的探寻过程经常显得不太自然。文革和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的经验,让很多知识分子甚至普通百姓对任何文化上的“规定范式”或“正统主义”都异常怀疑甚至反感。结果是,国际化或者西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有时更容易打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统一”民众的穿着、生活习惯,以至思想观念。 当汉服还未被社会大众所认识和接受的时候,它面对的尴尬与危机是:被标签为“新时尚”及“复古表演秀”。中国的文化系统中缺乏强烈的国教传统,传统民族服装也缺少神圣性,把将近2000年以前的服装样式嫁接到现代生活,(汉服)穿着者在现实中就经常遭遇“你们在演戏?”的好奇提问。再者,某些样式的汉服也被人误会为宗教界人士的道袍。 有网上评论就讥讽说:“汉服运动其实就是美国嬉皮士运动的同类,只是一种风行一时的亚文化运动而已;那些博士的确是有点多余,定国服和奥运出场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臆想而已。”在民族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外的声音 在这场汉服与民族主义的辩论中,有学者向本报指出更大的问题在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符号的极其匮乏。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坦言:“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事实上,岂止服装,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符号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对此,专门研究人类非物质遗产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提醒说,如果撇开民族主义的论述,从文化认同符号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未尝不能为汉服找到合理复兴的另一种论述根据。[<i> 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天 于 2007-4-23 00:41 编辑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