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4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民国十年[爱莲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vulvasrife 发表于 2009-9-19 22:0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谢关注 []: []: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宝宝 发表于 2009-9-20 01:54:39 | 只看该作者
包弼臣(1831年-1919年),名汝谐,以字行。晚年号谷叟、笔公,四川南溪人。出生于书法世家,据《南溪县志》载,包弼臣的父亲包融芳“与其父包宽同入逸品,时有羲献之称”。  包弼臣少时勤奋好学,因此在经史、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弼臣的父亲包融芳,其师曾璧光,都是学帖高手,在他们的指导下,包弼臣早年从学帖开始,遍临晋、唐、宋名家法帖,对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诸家用功尤深,由此打下深厚的帖学功底。  咸丰六年(1856年),25岁的包弼臣到北京谋求深造。不久,包弼臣受到写北方碑帖的名书家、侍郎李文田的赏识,双方交情深厚。受李文田的影响,包弼臣接受了碑学理论,并对北碑进行了大量搜集研究。  乾嘉以来,“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深受时风影响。在京5年,包弼臣购进北碑拓本上百种,日夜研读,刻苦临摹,由学帖转入学碑。此后数十年间,在碑帖兼治的书学道路上孜孜不倦,努力探索,取北碑南帖之长,为我所用,立志创新。  包弼臣擅诗文书画,善真、草书,不仅继承了祖上书风,而且能大胆开拓创新,冲破祖辈所学王(羲之)、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的帖学范围,取法颜(真卿)、柳(公权),上溯晋唐诸家,不拘泥于前人古人书法笔法,终于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既有北碑沉雄强力感,又具有南帖洋洒飞动神采的独树一帜的“包体”。其书法如猛士挥戟,苍劲老辣,朴拙高雅,厚而不浊,野而不狂,润泽厚道,潇洒飞动,笔力雄浑,神韵飘然,字里行间,极饶天真之气。其山水画宗王翚,淋漓恣意,非俗工可能企及。慈禧皇太后见包弼臣之书,呼为“南溪字妖”。包弼臣自谓“我手有奇气,使笔如使戟”。张之洞请其书联,赵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工古文,诗、词、曲俱佳,长于书画,清末民初著名文士),见其书法亦叹之曰:“弼臣公书法雄厚恣肆,力透纸背,余自愧不如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也对包弼臣的书法大为佩服。在清末书坛上,包体书法如异军突起,力振帖学颓风,颇受关注。保守派却视之为“异端”,斥之为“字妖”,大张挞伐。这从反面说明包体书法巨大的震撼力。时过百年之后的今天,保守派的喧嚣早已不复存在,而包体书法仍然是人们寻求、收藏、研究、借鉴的对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