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桂大歌》冲刺国家级艺术大奖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cosy257982 发表于 2009-9-21 19:2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网广西频道       “很久很久以前哎……”浓郁的壮乡声乐中,两扇高大典雅的艺术大门徐徐打开,《八桂大歌》隆重登场,台下掌声热烈响起……《八桂大歌》一举唱响龙城,唱响八桂大地,唱响京城,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奖及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     是谁领头打造了这礼赞人民的瑰宝?是《八桂大歌》剧组的共产党员,他们以“争创一流”的精神,成功地组织编演了这台新颖的大型音画剧。 <STRONG>集大智,创民族音画新作</STRONG>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努力生产反映特色、高扬时代精神、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这是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发展我区先进文化寄予的厚望。     2002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提出:“搞一台体现壮、苗、瑶、侗、京5个少数民族风情的精品剧目。”“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在具体组织落实剧目创作时,把任务交给市,目标是夺取国家级大奖。     回首国家最高舞台艺术大奖,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专利。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级剧团,要想夺取国家级舞台艺术大奖,无疑是异想天开。有的同志信心不足。     “以争创一流的精神,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就能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夺大奖的愿望”。柳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组织全体文艺工作者变压力为动力,朝着夺取国家级大奖的方向挺进。     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区文化厅的协调下,剧组邀请了一批广西最优秀的词(剧)作家深入到、、隆林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共创作了200多首歌词供选用。著名剧作家、柳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符又仁一人就写了20多首歌词,生动有趣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劳动生活和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广西词(剧)作家尊重艺术,踏破铁鞋寻根求艺的精神,感动了舞蹈《千手观音》的导演———总政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继刚。他毅然辞掉其他执导订单,前来柳州参与创作和执导这台剧目。国家一级作曲作家杜鸣、方鸣,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龙华等也加盟进来。     各路人才集聚,众生大智,最后敲定创作一种既不是“剧”,又不同于一般歌舞的崭新艺术样式,即以广西少数民族的劳动和爱情为素材,用民歌和舞蹈来表现劳动和爱情,用服饰和音画来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剧名定为《八桂大歌》。     <STRONG>挑大梁,让旋转舞台放异彩</STRONG>     叶苗壮,演员兼舞蹈编导。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嗓子沙哑,说话有些费力。     “他的嗓子是为《八桂大歌》付出的。作为一名党员,他在新剧目创作中,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赵叶叶编导说起叶苗壮时一脸钦佩之情。     《八桂大歌》的每个舞蹈节目连贯性都很强,环环相扣。在创作反映广西铜鼓文化的“击鼓挖地”舞蹈节目时,有几个动作反复排练就是不如意。剧组领导与全体编导人员从下午一直切磋到次日凌晨4时都找不到感觉,这时,有人建议放弃这个舞蹈节目。     “明天一早我与赵编导继续排。”4小时后,叶苗壮与赵编导一大早就出现在舞台上,一口气创作出了几个舞蹈新样式。下午,总执行编导来了,只做了一些修改,整个“击鼓挖地”的舞蹈节目就创作成功了。     叶苗壮是条硬汉,为了参加《八桂大歌》创作班子,他停止了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一年的学业,担任执行编导,参与指挥120多名演员排练,因用嗓过度,声带长了息肉,两次手术后都顾不上休息,造成了声音嘶哑,声带无法恢复到从前状态。     “为了完成市歌舞团在《八桂大歌》中所担负的主力军任务,歌舞团党支部明确提出: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党员同志要挺身而出;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员同志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叶苗壮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八桂大歌》艺术总监、柳州市文化局局长唐柳荫如是说。     大型音画剧是一种创新,戏在旋转舞台,出彩也在旋转舞台,布台就成了重要工作。     布台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直径14米的旋转舞台分4个部分,承重130多人,转动、升降都要自如,大水车要转动,大帆船要能行走,两扇巨大的艺术大门要能自动开闭。且不说要搬动7个集装箱的角铁、方钢有多累,就是拧完3000多颗螺丝也够人受的。     困难面前,剧组舞美队的党亮光、谢谢、龙建平、莫文林等党员同志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55岁的老党员王沛深也主动要求上阵。在与钢铁打交道过程中,每个人都被方钢和角铁压碰伤而流血,为了抢时间,每次都只是包扎了伤口又继续作业。     旋转舞台果真出彩。每当两扇艺术大门徐徐打开,迷人的舞台灯光映照在壮、苗、瑶、侗、京等少数民族那一座座一件件风情物上时,犹如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画在台上走,人在画中行,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许多区外观众大受舞台艺术感染:“真是太美了。广西好神奇,一定要去看看。”      倾全力,奉献一流艺术精品</STRONG>桐乡,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之一。2004年9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在这里设分赛场,经选拔推荐的《八桂大歌》剧目,被安排在这里角逐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冲刺全国大奖,《八桂大歌》剧组倾尽全力。人力物力不足,他们广集柳州全市文艺人才。除柳州市歌舞团全力以赴外,市彩调剧团、桂剧团等文艺单位均派出精兵强将参加;市艺术学校、园林局、税务局等单位也分别抽调品学兼优的学生、文艺骨干参加剧组;市粤剧团主动推掉商演合同,全力支持《八桂大歌》。经费投入大,他们四处求援。柳州市政府给剧组拨款200多万元,区党委宣传部、区文化厅也帮助剧组解决了部分购置和制作经费。为节约开支,剧组尽量不外请工人,所有体力活都由剧组人员自己承担,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舞台上两分钟的动作,在台下要练上百次。剧组里的130多位演职员,往往为了一个动作反复排练,总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累。排练紧张,中午吃份快餐,夜晚吃盒方便面,又接着排练。《八桂大歌》在赛场隆重上演时,以其恢宏的场面、崭新的舞台艺术效果打动了观众。壮族的“收割”、瑶族的“瑶家妹子要出嫁”、苗族的“摆呀摆”、侗族的“侗家风雨桥”、京族的“网住两条鱼”等20多个节目如诗似画,好看又好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一举夺得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紧接着又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奖。《八桂大歌》的经典魅力,创造了自首演以来年均演出56.4场、年均收入376万多元的骄人成绩。“大处看大气磅礴,小处看精致典雅。《八桂大歌》已具备品牌和冲击国际市场的能力。”中国国际文化中心艺术总监、国务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乔然如实评价道。2005年1月,受文化部邀请,《八桂大歌》作为惟一的“十大精品剧目”代表,晋京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授匾仪式作专场演出,还为出席2005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的代表作观摩演出。在首都北京、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享有较高声誉,为广西人民争了光。点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级剧团也能夺取国家级舞台艺术大奖这一事实,见证了《八桂大歌》剧组团结一致、奋力拼博、战胜困难、争创一流的勇气和力量。“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党员要挺身而出;在最困难的时候,党员要发挥榜样作用”,该剧组以及参与《八桂大歌》创作的党员们,在打造广西文化品牌、弘扬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处处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广西最优秀的词(剧)作家不辞辛劳,深入到融水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共创作了200多首歌词供剧组选用;为了几个舞蹈动作,剧组的党员们一丝不苟,反复切磋和排练;为节约开支,所有体力活都由剧组人员自己承担……先进性是干出来的。广西的发展在于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在于我们真抓实干,在于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办法。只要我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弯腰,工作目标瞄准一流,八桂大地将会创作出更多的《八桂大歌》。(记者吴瑞璋 谌贻照 通讯员杨志刚)    <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