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9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佤族乐舞规范进入教材

[复制链接]

18

主题

9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dudishlegend 发表于 2009-10-11 18: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咚咚咚……
  随着悠扬古朴的佤族特有木鼓节奏的声响,在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的舞蹈教室里《佤族民间乐舞鉴定会》开始了。
  舞姿潇洒、自如、粗犷、豪放,现场一片赞叹……
  云南佤族人民能歌善舞,热爱生活。佤族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佤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有70多种跳法,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佤族民间乐舞规范进入舞蹈教材,打开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系列教材的先河,也是开创了云南高等艺术教育乐舞教材研究的先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如何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有效地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这次尝试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填补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教材中的一个空白,增添了一部具有浓郁地区特色,并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性的教材。
  鉴定会上,专家组鉴定组长、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赵铁春评价说:首先我非常赞赏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在学科教材建设方面的思考和具体做法,他们将云南本土十几种舞蹈形式整理成教材并进入到大学课堂,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民族艺术的保护、继承,更是开拓性的,是国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大学课堂上的具体的有效的实施。
  本次佤族民间乐舞教材的整理和编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该教材是以块状的民间传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底蕴,把训练价值和艺术化成功地组合构建成教材,抓住了舞蹈文化的主旨,着重表现佤族动态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部教材是成立的。
  本教材的重要特点是寻找到了民族舞蹈的动态规律,即从动作的原生形态到生成动作,再到变化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动态规律。使佤族舞蹈在教材上科学规范,同时创造性的发展了动态。
  《佤族民间乐舞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该教材抓住了舞蹈文化的主旨,以民间传说及文化为基础构建动态教材规律,使其既具有文化厚度又具有独特的佤族动态特征。通过梳理动态、提炼加工并重新结构,形成了一部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适合艺术院校教学的专业教材。该教材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进行编写。这样不仅能从教材本身上体现其步骤,而且在使用教材上和培养演员上也能寻找到规律。
  赵铁春教授建议说:将民间传说形成的名称及编创的动态组合和提炼出的共性的动律、步伐等特点怎样融为一体,是需要再思考。如果二者不能融为一体,也可以并进,但一定要有理论上的认识!
  鉴定组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朴永光教授说:《佤族乐舞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它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民族舞蹈文化。该教材的开发,丰富了我国的民族舞蹈教材体系,开掘了新的动态样式,有利于培养掌握多种动律的民族舞蹈演员。
  通过这教材的教学,能够培养出表现佤族舞蹈的演员、传授佤族舞蹈的教员和创作佤族舞蹈的编导,也能为研究佤族舞蹈打下感情基础。资料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田鸿文/图(滇池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