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7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起来不要让草根文化灰飞烟灭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chen 发表于 2009-10-11 18: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yndaily.com  2006年06月09日 11:35 云南日报网

   对于我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昆明市文化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部主任徐刚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着手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很多民间老艺人年纪都很大了,像讲“云南评书”的仇炳堂老先生、唱“海菜腔”的后宝云、施万恒,会制作并表演40多种乐器的西盟佤族老艺人岩兵……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却无条件教学,苦于无人肯学,因为即使学会了这些民间艺术也很难产生经济效应。老艺人们一旦去世,没有了传承人,只有他们才会的艺术形式也就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无记录的遗失
  长期在保留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民间普查,徐刚意识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除了只有大概的文字资料记录外,戏剧类的没有影像的记录,音乐类的没有录音的记录,美术作品没有实物,这对文化遗产保护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很多艺术形式濒临失传和消亡危机,连进行史料查证和研究的机会也失去了。“渔鼓、金钱板、昆明洞经、骨雕、牙雕、菱角编、乌铜走银……多少在旧时刻骨铭心的民间艺术,现在,正在土崩瓦解,眼看就要灰飞烟灭了。”
  徐刚对此呼吁:“现在是需要建立全面立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的时候了。斑铜、瓦猫对于现代人的实用生活来说也许价值不会很大,但这样的民间艺术技术含量是很高的,都是绝学。不像花灯,相对好学。技术含量越高的传统艺术越有保留价值。”  
  评书相声不复拍案声
  在时代的进程中,有的艺术形式消亡很迅速,曲艺是最明显的,因为曲艺的命脉是和城市、茶馆紧紧相连的,像“云南评书”、“昆明方言相声”这些艺术形式曾经在从早到晚都弥漫着旱烟和脚臭味的平民茶馆里,比如今的“卡拉OK”更风光。当年遍布城乡的平民茶馆,和现在的网吧一样密集,是男人们最好的去处,总有很高的上座率。去平民茶馆的听书人普遍识字不多,它成为普及历史知识和娱乐的途径。当年,说书艺人们凭刻苦勤奋练就了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徐刚告诉记者:“我知道曾经有大学生想去学,但是学不下来,没几天就跑光了!吃不了那个苦啊!”同时,现在的文化传播形式如此多样,评书的娱乐性处于劣势,随着老茶馆的消亡,它也就失去了适合生存的空间。人们再也听不见“醒木”的拍案声了。
  随着时代的脚步,它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我们的后代在回望历史的时候,还能看到历史的真面目吗?而为什么,在与世界文明接轨的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却趋之若鹜地来到我们的土地上挖掘我们所谓“最朴素的,最能代表云南的”艺术本源,让他们的年轻一代无偿地享受,惊叹云南的文化魅力呢?徐刚发问。
  民间艺术得有点经济效益
  面对着这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说淘汰总是难免的,但抢救和保护也是必须的,我们抢救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我们保护的是地方非物质文化的基因,有了传承的记忆,有了文化的基因,一个城市才能有还会复活的文化灵魂。
  说到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徐刚说,如果能找到良好结合点,它们还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文化必须产生经济价值才能存活下去,至少不会失传。另外,各县可以建立文化传习馆,开办培训班,请来民间老艺术家教授绝技,给愿意学习的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后继有人了。如果再能与旅游相结合,成为表演项目,或者嫁接到别的项目上去,产生经济效益,民间艺术就会有更广阔的舞台。从现在大的文化意识来看,草根文化有复兴的趋势,但草根文化的根基在民间,民间文化传承的特点是在娱乐中起到教化作用。只能有意识地推进,主动出击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本报记者李遥实习生蒋学敏(春城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