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遗憾不能赶过去,我可是这些文物的‘粉丝’!”说这话的小婷两年前从北师大毕业去了外地,这次勾起她无限向往的,是日前北师大的“梦回汉唐——大型展”。“千万别忘传给我!”她在MSN上叮嘱在京的老友。 4月26日闭幕的此次汉服展,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主办,除展出汉朝宫廷的<strong>朝服</strong>、<strong>礼服</strong>和百姓的日常<strong>服饰</strong>、士兵的铠甲外,还邀请到国内外诸多专家举办关于汉服的学术讨论会。 轻盈的布料,精致的图案,做工精细的展品令人叹为观止。最吸引眼球的,莫过“现场真人秀”。开幕式上,20多名大学生身穿汉服演示汉朝各种礼仪,如绝尘寰的“倾城女子”、英武果敢的“<strong>少年</strong>英豪”,令人顿生隔世之感。 有关汉服的话题最近渐热。早在六年前就有人穿汉服上街,但真正的“汉服热”却缘自去年春天,当时,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天汉网等论坛流传,许多人希望一“试”为快。随后,武汉各地相继举办汉服成人礼。最近,又有人设计出了2008年奥运会的汉服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甚至有人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 一时间,汉服这一古老事物,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兴潮流。 本次展览现场,每天人头攒动,甚至有专程从外校赶来的同学,举着相机变换各种姿势频频拍摄。连续几天到场参观的硕士生小吕说,“汉服这一载体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风韵,能唤起身为‘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 一位老师也认为:“总觉得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汉服展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真是‘大得民心’。” 复兴汉服,难道真意味着能复兴礼仪之邦的精神? 负责策划组织此次活动的北师大古籍所教师史杰鹏说:“年轻群体对古老的中华应该能够产生认同感。服饰本身具有美感,这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可以成为很多年轻人对汉服产生认同感的直接因素。” 而学生干部小金却认为,“‘汉服’对不少人来说只是猎奇,没见过的想见见,没穿过的想试试,看多了就腻了。重建中国的礼仪和精神,关键还是要让国人心里有一种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我们应当以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汉服,而不是刻意去挖掘和附会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绪。”史杰鹏说,“通过欣赏汉服、喜爱汉服进而上升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汉服本身,不需要承载过多的思绪。”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山也认为,汉服本身与民族的复兴、中华人文的重建,恐怕并没有太多必然联系,“对待我们应采取多元化的视角。弘扬,方式有多种。汉服只是其中之一。” 也许,轻盈的汉服,确实载不动太多的负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