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0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会同高椅古民居的一组文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水寿 发表于 2009-9-21 11: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年10月17日14:38        田野、炊烟、小溪、青山……常常在我的梦中萦绕.尽管我家在城市里已定居了几代,但是那份沉浸于血脉中的乡村情结,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内心里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很偶然的一次,我踏进了由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主办的古村落旅游展,一下就被那粉墙黛瓦、青石小巷的场景迷住了,梦中的一切都在这里出现……展览会上有许多古村落的介绍,我独独选了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湖南高椅村,想生疏一点的地方,参观的人少一点,可以更好地感受古村落的意境。  青瓦覆盖的屋顶、风火墙翘首的马头、青砖斑驳的古巷,一条晶莹清澈的小河如玉带飘在村前,使之在秀拔的山峦环抱中又添上几分妩媚,说它是“中国第一村”,果然名不虚传。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东面。高椅这个名字听起来蛮特殊的,一问才知这里原名渡轮田,显然古代是一个渡口。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群落与周遭的山水、园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当时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时,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体和谐,珍护着一方风水。  高椅村周边自然风光也很棒,走出古村,还可以游览鹰觜界自然保护区,绝壁溶洞,小溪飞瀑,有湖南小张家界之称。靠近会同县城还有粟裕故居,也是当地一个景点。    旅游小贴士  特别提醒:高椅的每栋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木质房屋。走在这外表相似又户户相连的建筑间,一定要提防着迷路,听说高椅村的中年人也不一定认识村里的每条小道,而导游也常常只走熟悉的路而已。10月份去,有高椅的漂流节目。  交通火车:从上海到湖南怀化,24小时;再乘巴士从怀化到会同高椅3个半小时  食宿:农家消费50元/天/人;星级饭店100元/天/人  特产:柚子蜜饯、玉兰片、天麻、竹编工艺、宝田茶叶、腊肉、爆辣椒、血粑香肠、傩戏面具、沙溪辣椒、高椅红坡贡米、金秋梨、桔子。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rilly75839 发表于 2009-9-21 13:55:03 | 只看该作者
      高椅古名“高錫”,西距会同县城48公里。高椅三面环山,一面倚水,风景秀丽,宛如一把太师椅,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高錫称作了“高椅”,似乎这个名字更贴切、更吉祥。  高椅村现有居民594户、2200多人,85%以上为杨姓,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世袭侗族。  高椅村“三绝”:高墙、水道、铭砖   高椅是一处明清古建筑保存十分完整的古村落,作为其悠久历史见证的,便是村中至今尚存的104栋、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据考证,时间从明洪武13年(1381年)到清光緖7年(1881年),历经500余年。   高椅古建筑按梅花状排列,道路纵横交错,进入村中就如同进入了一处迷宫,很难找到出路,由于地形复杂。千百年来,这个村子在旧时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侵扰。  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也许是特殊的建筑结构的缘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高椅村,居然没有发生过火灾。据陪同的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高墙封闭和下水道纵横是高椅防火、防潮的主要原因,致使这些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历经500余年不朽。  走在古村落中,你如果稍稍留神的话,在房屋的基座上可以看到明清时代不同年月的铭砖。最古老的铭砖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600年风雨的冲涮、两个王朝的烙印,依旧湛蓝的天空、依旧幽静的巷子,历史与现实有时候真的很近。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艳阳天lpx 发表于 2009-9-21 15:52:18 | 只看该作者
            高椅品古    汽车盘旋在会同县的深山老林里,几十分钟后突然豁然开朗,山脚不远处,一大片青瓦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惹眼,也格外纯净,令同去的每一个人不由都发出一声惊叹:想不到啊,深山老林里竟有如此庞大的古民居村落,如此神奇又生机勃勃。   其实走近去看,又一点也不奇怪,巫水缓缓地从这个高椅古 村前流过,很漂亮地划了一道弧形,在交通以水运为主的年代里,与外界的交流,高椅一点也不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又感叹:“古人择地而居,真会选地方。”这里不只是青山绿水形容的那么简单,而在于它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故名高椅,用古人话说,它应属风水宝地。   走进村庄更深处,真正的太师椅的确也随处可见,因为高椅保存的104栋明清古建筑群时跨500余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年代久远的壁画、墙头画,花纹各异的雕花门窗、桌椅几乎家家都有。更为奇特的是在一户人家看到一副喜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红纸已剥落殆尽,楷体黑字却真的已入木三分,当地人说这副门联已有100多年历史,令人叹为观止。现在,仍有8个院落保存着丹青墨宝78幅,凡此种种,你能不感叹高椅深厚的文化底蕴吗?也难怪当地村民杨国大深感祖宗遗留的文物众多,肥水不能流外人田,斥出家财搞收藏,在他家,摆了18张风格各异的明清太师椅,还有清光绪年间的三进雕花床,木质瓷字门联,湘绣木偶戏,等等,他准备在村里办一个专题博物馆,让来参观的人们开开眼。   走进高椅,不少古民居大门上的横额都书写着“关西门第”、“关西世家”等字样,因为高椅古民居村落的杨姓始祖杨盛隆、杨盛榜,系东汉“清廉史”杨震第28代裔孙。杨震史称“关西夫子”,他的子孙就常以“关西门第”自居,并以“清白家声”、“耕读传家”作为庭训,正好是“传家诗里声名旧,继世簪缨德泽长”。   如果说洪江古商城是一座活性历史博物馆,供人们忆古思古,那高椅就能够令你想留下来住进来品古,品一品唐宋遗韵。豪门巨富的窨子屋太幽暗,高椅的古民居却很明朗,独门独户,家家收拾得干净利落,大大有别于平日所见的普通农家,再看到房前屋后所养的盆景花卉,你会感叹,这样的家风,这样的韵致,不是一朝一夕能修炼出来的。   高椅村的公用建筑亦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口红、黑鱼池,红鱼池喂观赏鱼,黑鱼池喂食用鱼,这样,休闲可观鱼,客至好添菜。两个鱼池又是村里不可或缺的排水系统,起着极大的吞吐作用。这两口既美化环境,又改造环境的鱼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清白堂”,到了嘉庆末年,就被宅第的原主人改建成了学馆,供本村学童就读,这个学馆共出了功名154人,湖广学政赠以“百年树人”的匾额。醉月楼,本是当地文人咏诗吟月之地,至清朝末年,这里就开办了女子学馆。耕读传家,的确成了杨家子孙世代传统。   走得累了,不妨到村中的一甲凉亭去坐一坐。这是江南诸省仅存的一座官式凉亭,在过去,你还不能有此享受,因为亭规极严格:白天只准老年人纳凉聊天,禁止年富力强的人偷懒闲坐。有清代拔贡樵云山老人杨树旗的七绝为证:“巷口招凉有古亭,坐中多半属残龄;偶谈千古矜奇事,抛过棋盘侧耳听。”坐在宽宽的木板凳上,吹一吹悠悠的风,品味着诗中的韵致,看一看在眼前延伸的青石巷道,你会觉得,真是不枉此行。现在,当地政府已准备在5户居住条件宽敞的村民家中辟出家庭旅馆,方便更多想留下来住一住的游客。周庄的深宅大院作为纯粹的旅游景点,已少了许多人气,不似高椅,在这融山水之美的古朴村庄里,你能和当地村民一道,过一过世外桃源般的日子。     

13

主题

7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heistspurest 发表于 2009-9-21 17:49:33 | 只看该作者
  会同的山水,亦如沈从文笔下的沅江中上游的山水:“青山一座接连一座,一条河水弯弯曲曲流去,山水互相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  转过一座山峦,汽车停在一个叫鸠坡的山头上。路边一棵四人合抱的古樟,虬枝盘斜。路对面也有一棵稍小的樟树,身边相伴一棵更小一些的樟树。外来人一看便知这是夫妻树、母子树。身披数百年风雨,这“一家子”守护在高坡上,守护着人间的一个秘密,一个奇观。   巫山曲处一朵梅  就从鸠坡向山下望去,我们同时惊讶得张口结舌:激湍的巫水穿山绕岩而来,蜿蜒到山堂山脚,兀地一“弓”,弯成一张巨大的“牛轭”,银光闪闪地摆在一块平阳地边。地面山环三面,水绕前方,活像一把稳稳当当的“太师椅”。在二万亩“椅板”上,村屋岿然,港道纵横,黑瓦白墙,马头墙参差,接顶连椽如精巧图案。  再仔细看看建筑群落的分布,数百栋窨子屋,不疏不密,自然丛簇成五团,五个团聚合的中心点,是一座古树掩映下的高大建筑五通庙。整个格局,形成一朵巨大的“梅花”。  太师椅,用于读书;牛轭,意在耕田。山水外观上就展示出这600年古村耕读文化的灵魂。据族谱载,杨家的先人,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四代人辗转迁徙,最后才选定这融山水之美,达天人合一之境的地方落户建成了今天的高椅村。  窨子屋内外   全村一色的“窨子屋”。从明洪武13年至清光绪7年。近600年间陆续建造的窨子屋400多栋,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04栋。各时期的建筑体现各时期的特点,但基本格局一致:片石砌一米左右基脚,大厚青砖砌8米到10米高的封火墙(马头墙),高耸威武的墙顶,盖以黑瓦,檐边粉刷白石灰,绘有花鸟山水人物,檐牙高翅。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湘黔赣边地都称“窨子屋”,也叫“一颗印”。防风防火防盗,形如堡垒,固若金汤。  大门不大,开在侧面。门口没有石狮、石鼓一类的饰物,显示房主朴实内敛,不事张扬的个性。院落方整,天井中青石平铺,墙上绘有八仙过海、喜鹊闹梅一类的壁画,壁画下置青石雕花太平缸。古旧竹枧将远处清澈井水源源渡进缸中,日夜汩汩不绝。洗涮、养鱼、防火,据说还可调节气温。  踏上青石板台阶,主房是两层木楼。因主人身份、职业、个性不同,门窗上的雕饰各异。  高椅村是楹联匾牌的世界,几乎家家户户门上有门额,柱上有楹联,墙上挂匾牌。“清白家声”、“耕读传家”、“关西门第”的匾牌随处可见。  有个老者告诉我,过去的高椅村,可以说到处都是“文化”,一家有几副对联、几块匾牌。文化大革命中不知烧了多少!大张旗鼓集中烧,私下偷偷自己烧,古字画、联匾、各类雕刻……统统付之一炬。现在剩下的,只不过是劫后余灰。近两年城里人蜂拥而至,对这些表面黑乎乎下面金灿灿的东西瞠目结舌,人们便从谷仓下、猪栏上翻了一些出来。村中有些钱财的杨国大便将这些劫后余生的“文化”收集起来,开了一家“博物馆”,对联有阴刻的,阳刻的,雕花的,瓷嵌的,共有50多副,其中不乏珍品。  红鱼塘,黑鱼塘   我们在林立的“一颗印”之间穿行,在青石板巷道中徘徊,为古村民居建筑唏嘘惊叹。  马头墙高耸,墙与墙之间便成了“一线天”巷道。两人相逢,必侧身而过。久违了的钉鞋声,厾厾厾响得寂寞。巷那头有竹斗笠在飘浮,看不到笠下的脸,是个穿花衣的窈窕身子。巷巷相连,忽左忽右,缠绵回绕无尽头,形成生人走不出去的“八卦阵”。  铺地的青石板,形如门板,厚薄均匀,块块光净,如刀截刨平了的一般。这些大石板,最大的长4.8米,宽1.8米,铺在地上,几百年脚踩鞋磨,至今完好无损。本地并无此种青石,据说是从常德沿水路运来。高椅乡人大主席石当闻说,1958年大跃进修洪绥铁路,撬了大量青石板去修隧道,铁路终未修成,石板也废弃了。文化大革命又遭到大破坏。  转出一条巷道,眼前忽地开阔,并排的两方池塘,如两面明镜,镶嵌在窨子屋之间。老石说,这是红鱼塘,那是黑鱼塘。  原来,红鱼塘放养观赏鱼,黑鱼塘放养食用鱼。休息赏鱼,客来添菜,一应方便。  不经意中看到一处遗迹   没有导游,信马由缰走到左首村头。眼前,一条石板路折折叠叠牵到高坡。高处是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乡村学校。  见有陌生人张望,一个中年男教师走出来,平平淡淡地说:“这里是一处遗址,是石榴寨罗星庵遗址。”  高椅村三面高山上原有十八寨,石榴寨是东首屏障,石榴树满山遍岭。石榴花丛中,有座尼姑庵名罗星庵,全木结构,门窗梁柱,雕花精美得无与伦比。地势高朗,脚下巫水流日夜,仰头屋檐挂星月,“罗星庵”名大概由此而来。庵中多有古物。有木马四匹,体如真马大小。令人惊绝的是,一按机关,四匹马一齐踏蹄得得向你走来……此前我看过关于高椅的一些文史资料,三国时诸葛亮征“五溪蛮”,足迹遍布沅水中上游的雄溪、满溪、酉溪、溪、辰溪之滨。雄溪现称巫水,就是高椅村口这张银闪闪的“牛轭”。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是诸葛亮行军中指挥士兵凿出的,井口石头上尚留刀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营山,就是孟获扎营之地。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在巫水之滨很折腾了些时日。能以“流牛木马”布阵的诸葛先生,在他久居之地罗星庵留下“木马”,这完全是可能的。  “耕读文化”典范 史载,山西商人发财以后,大多重商不重教,十几岁的孩子都带出家门经商,不让读书。这似乎是晋商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高椅人一旦殷实,便卓有眼光把培育人才当作大事。  我们先后两进高椅,走村串巷,与各色人等包括102岁的老人交谈,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个594户2205人的村落,自古以来村中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工场作坊,基本上没有商业气息,有的只是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耕读文化”氛围。近两年,前来考察的建筑学家认定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民俗学家们认定为“民俗博物馆”。其实,它是“耕读文化”的完美典范。  据说,高椅人善于经商,但他们是在洪江、常德、宝庆以至于南京上海经商,即使富足以后,他们仍将本村本土保持“耕读传家”的原型。  明清时期,高椅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只有大学毕业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80余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人。一个偏处一隅的山村,竟然出了这样多的人才,真让人称奇。文/李渔村  稿件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渔村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couthsrocks 发表于 2009-9-21 19:46:48 | 只看该作者
湘西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