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7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红崖天书”年代考[爱心纳雍论坛(关注纳雍贫困儿童,关注纳雍失学儿童)]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nz9280 发表于 2009-9-20 00:0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崖天书”年代考一、“红崖天书”的破释  “红崖天书”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关岭县关索岭的晒甲山一块大石崖上,距贵阳市180公里。   “红崖天书”离地高20米,高6米,宽10米。石崖总高约30米,宽约100米。崖面有横不成行,竖不成排,似字似画,似篆非篆,似古籀又似钟鼎的图案,无人能识,故被称为“天书”,成为悬案引起社会各界关注。1995年,安顺地区曾“悬赏百万”破释,而结果各有千秋。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 (粲 )文先声”、“苗文古书”、“红崖禹迹”,或是“诸葛武侯碑”、“殷商宗伐鬼方记功碑”,还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彝文、苗文、金文等,众说纷纭 。然而,最有说服力的当数山东大学教授刘乐一先生的结论。  “红崖天书”历代均有人研究破释,摹本不下20余种,各摹本又各有不同。摹本年代越久远,内容越丰富,摹本年代越近,风化损坏月多,识别难度越大。以年代最近的清代安顺知府瞿鸿锡的摹本,“红崖天书”只有20个文字形体。刘乐一先生对古文字研究颇深,他亲临红崖,仔细研究后发现:原迹残留的尚能清楚看出的五个形体,在方位与形体上,与瞿鸿锡摹本相符合。考证后初步断定:“红崖天书”的形体是汉字。作者采用篆、隶、行、草图解书成。由于采取了添加、省减、移位、图解的方法将文字肢解, 因而使后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天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甲、凤、山、虎”和“识、书、须、入、门”共九字。第二部分是:“心、品”二字。第三部分是“天书”的主要部分内容。既:“丙戌宦官误国,痛不欲声”。另有两个图案型字,分别表示妻子在祈告,儿童在嬉耍,并说明是明代前叶一位隐士所写。二、“红崖天书”的内容剖析 贵州历史悠久,渊源资深,正史,野史均有记载。上至殷商,下至明清,扑朔迷离,杂乱纷纭,最具传奇色彩。诸如“诸葛武侯南征”、“七擒孟获”、“殷商伐鬼方”、“济火助武侯”以及济、火后代入主贵州,一千多年不衰,本身就是一本难解的天书。 “红崖天书”是汉字,而不是彝文、苗文、金文。在贵州的历史上,少数民族历史并不复杂。虽然民族种类繁多,但只有彝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彝族统治贵州一千多年,自己的文化发展很完善,如果说“红崖天书”是彝文的话,纵然文字不断发展,终有规律可寻。彝文最早文字不可能全部丢失,而且,“红崖天书”应早就不成为“天书”了。那么,让红崖成为“天书”的就竟是何许人也?历代文人墨客。隐士高人大都将怀才不遇寄托于山水、文章之中,因此寄情于“天书”也应该大有人在了。以“藏头”、“藏尾”、“镶嵌”等手法将自己隐藏,给后人一个迷。以“红崖天书”中仅有的文字:“甲、凤、出、虎”、“识、书、须、入、门”“心、品”、“丙宦官误码率国,痛不欲声”字样细嚼,始终脱不了文人墨客怀才不遇的书生气,但却能从中找到一点痕迹,闻到一丝硝烟。三、”红崖天书”成就年代 “红崖天书”一经破译,成书年代也就一目了然了。“天书”中明确告知“丙戌”年。六十年一甲,何其之多?然,“宦官误国,痛不欲声”告白天下。 翻开明代历史,查阅天干地支,我们又不难发现其端。“丙戌”年,与贵州历史相关最深,并牵动贵州动荡最大的历史事件当数明代了。明代丙戌年正置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此时正是建文逊位永乐袭位的第四年,前后八年时间。宫廷斗争,八年内,两次易主,全国局势大乱,不乏乱臣贼子猖狂。然而,建文帝制自焚假象逃往贵州,新帝一路追杀。建文帝与贵州的不解之缘,自然泱及贵州更深,当有“痛不俗声”之言。(明史《世纪本末》载:“永乐戊戌(永乐六年,公元1418年)是年,建文帝返至黔。”)成就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也就是说,“红红崖天书”真正成就的年代应该是永乐年间。具体年代还有待考。 2001年3月于纳雍陋室[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0 23:41:2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