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族共有19万多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丹巴、北川等地亦有分布。这里海拔甚高,气候温和,雨量较少,土壤尚好,亦有宜牧地区,自然资源较丰富。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 各地羌族自称“尔玛”或“尔麦”、“日玛”或“日麦”,现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羌”。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但也有认为属藏语支或羌语支,分南部、北部两种方言,内部差异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会汉语者日渐增多。
羌族的文化艺术有自己的特点。民间口头文学中,既有《开天辟地》、《羌戈大战》等流行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又有苦歌、山歌、情歌、颂歌等大量诗歌。舞蹈以锅庄舞“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舞“跳盔甲”颇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工艺美术主要反映在妇女的挑花和刺绣上,图案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工匠们制作的马鞍、锅庄上的三足架以及各种银饰、石雕也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羌族的建筑独特精湛,除村寨中的民居、碉楼和江河上的溜索、索桥外,历史上就能在峭岩陡壁之上修筑栈道,其中又分木栈和石栈。羌族工匠擅长建房、淘滩、筑堰、打井,农闲时赴藏族、汉族地区打工,享有很高的声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就有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羌族村寨多建于高山或半山台地上。传统民居是用碎石片和黄泥砌成的平顶方形石屋,三层民居,一般中层住人,上为仓库,下为畜厩;二层民居则下层住人,另建畜厩于宅旁。每寨还都有一些石砌平顶的碉楼建筑,呈多角形,下宽上窄,多层,有多至十三四层的,平整光滑。有些碉楼与民居合建。另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江河之上多有溜索和索桥,羌族索桥在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上就有记载。
婚姻是父系一夫一妻制。传统上人死后行火葬,近百年来逐渐改土葬,只有凶死、传染病死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才行火葬,而儿童夭折则行水葬或岩葬。传统节日为夏历四月“祭山会”和十月过“小年”。传统信仰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一些图腾崇拜。少数人也信大乘佛教或道教、藏传佛教,19世纪末以来也有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
羌族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