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既然来了就亮亮相吧!
[打印本页]
作者:
mutebu
时间:
2012-9-9 18:47
标题:
既然来了就亮亮相吧!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中国。口语中称为“si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有须卜、
室韦
、失韦、
史伯
、西伯、席北、
席伯
、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
清代
,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
辛亥革命
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
少数民族
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1]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
新疆
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
宗教信仰
,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
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
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
汉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
满文
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
大兴安岭
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
伊犁河谷
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
察布查尔
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
呼伦贝尔大草原
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和
霍城
、
巩留
等县,在东北的
沈阳
、
开原
、
义县
、
北镇
、
新民
、
凤城
、
扶余
、内蒙东部以及
黑龙江省
的
嫩江
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
骑马
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
东布尔
”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民族历史
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
锡伯族是古代
鲜卑人
的后裔。锡伯族与北朝
拓跋鲜卑
有相同的
图腾
——“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
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
图案
,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1956年
包尔汉
、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
鲜卑
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
松嫩平原
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
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
农历四月
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
锡伯族家庙
——
太平寺
,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